成長型思維?
許多公司都在強調「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但實際上,這個詞大多只會出現在績效考核的自評欄位中,其餘時間卻鮮少被提及。
心理學家 Carol Dweck 在 2006 年提出「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理論,並廣泛應用於職場與個人發展。所謂成長型思維,是一種信念:能力與心態是可塑的,遇到挑戰時願意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
前言:管理不是勸善,而是設計邊界
在組織中,中階主管往往處於「上下夾擊」的夾縫:- 上級給目標,卻常缺乏具體落地的細節。
- 下屬要執行,卻動機不足、自律不強,甚至抗拒被管理。
常見特徵包括:
- 口頭溝通取代書面,資訊模糊
- 任務隨心所欲,品質不穩定
- 面對問題情緒化,缺乏自覺
- 「推不動、問不出、說不清、聽不進」t
作為中間管理者,你是否曾感到:
「不是我不願帶人,而是我不確定這群人是否帶得動。」

This is fine. (from 梗圖倉庫)
管理原則:與其激勵,不如設計制度
動機不足不是個人缺陷,而是系統設計的問題。
不要期待低動機成員會因為:
- 你的真誠溝通而改變
- 你的努力投入而自我要求
- 你的同理包容而提高標準
要讓責任落地,靠的不是激勵,而是 制度化的流程設計,需由制度導向的流程設計來建立可執行的責任邊界。
五項 SOP 設計:對抗低動機的實務策略
1️⃣ 溝通「文件化」:口頭無效即無效
- 任務交辦必須有紀錄,如:表單、任務看板(如 Trello/Notion)
- 要求成員對內、對外溝通回覆:「收到,預計完成時間XXX」,具體溝通完成時間
- 誰講過什麼、誰答應什麼、誰沒做到什麼,均有憑有據
這麼做的目的是:封鎖模糊責任與模糊回憶的藉口,附帶好處是:透過文字思考,能讓執行者再次檢視任務是否合理。

你昨天說什來著?
[延伸分享] :這項文字化同樣也適用在「向上管理」!
會議或溝通結束後,若感覺上級有直接或間接指派任務,不妨直接向主管明確確認預計完成成果、預計完成時間 (當然如果需要支援也可以直接開口,例: 請主管去跟其他部門協調資源),因為前線的工作者往往更清楚狀況。
作者觀察可能來自世代差異,有主管的確不會很具體地提出需求 (思緒混亂的主管甚至會事後檢討員工譴責沒有做到......),確認後若老闆回覆: 預計完成時間看你工作安排,也不妨直接給出一個預估時間,確認雙方認知一致。
2️⃣ 任務責任「明確切割」:杜絕多個和尚沒水喝的情境
- 每項工作需設定主要負責人,例如:公司很常會說: 主辦單位/主責單位、協辦單位),這項也非常適合跨部門溝通
- 在收斂作法、總結時,嚴禁使用「我們一起處理」等模糊說法,除了容易漏接球外,出問題時,更會難以釐清責任跟原因
- 錯誤處理建立紀錄,在錯誤中成長不重蹈覆轍
這麼做的目的是培養「我負責」意識,戒除「你幫我想」習慣,真正實現「當責」,培養團隊中每個人當責外,能共同承擔更大的目標。
3️⃣ 問題處理「先思考、再發問」:禁止把問題原樣丟回
- 引導提問格式:「目前卡在哪三個點?你認為可行的方案是?」
- 不接受「我不知道」這種卸責型回應,要求先給出兩個選項
- 訓練下屬具備「帶著方向來請示」的基礎責任
目的:將問題思考責任回推給提出者,避免主管淪為代思考者,雖然管理是善用他人長才,但有些下屬會讓「猴子」(問題)又爬回主管背上
[延伸分享] 有名無實的小主管怎麼辦
很多公司是在該員工體現出(小主管)的價值時,才將其升值,看看小Z的故事,如何在不是主管,也得撐住場面!
此段內容請詳全文:中階主管必學的 5 大管理 SOP,對付低效團隊有解
4️⃣ 情緒管理「不共鳴、不評價」:只處理事、不接情緒
- 情緒爆發時,只聚焦在「事實與數據」
- 不追究動機,不剖析情緒,只處理任務進度
- 若情緒影響團隊,私下單獨溝通即可,避免擴散
目的:防止情緒成為延遲任務、推卸責任的掩體。
有道是解決問題前先解決情緒,但更多時候工作事項在公司的角度來看需要被不帶情緒但有效地完成,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讓工作順利開展、合作順利,是專業的體現。
不乏有人會對某些(系統)錯誤展現出嫉惡如仇的態度,但強烈的情緒同時也代表對工作的內容充滿熱誠!若能處理好情緒,能讓熱情轉化為推動力,而不是阻力!
5️⃣ 固定頻率「進度揭露」:讓摸魚者自然浮出
- 每週定期回報任務進度,形式不限(表單、群組、任務板)
- 對比原先承諾與實際完成情況,自動產出紀錄
- 所有人可見,但不強制公開評比 → 讓差異自然顯現
目的:建立外部監督環境,讓動機低者無法隱身。
這個方式其實是很多公司透過「績效考核」,讓組織自動「優化」(代謝掉) 一些不適任的員工的方式之一。
[延伸分享] 日本職場的「菠菜法則」(報、連、相,ほうれんそう)是指「報告(Hōkokū)、連絡(Renraku)、相談(Sōdan)」這三個基本溝通原則的縮寫,與日文的「菠菜」(ほうれんそう)發音相同。 它要求員工在工作中清晰報告進度、與相關人員保持資訊同步,並在遇到問題時主動尋求協助與討論,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團隊協作而提出的溝通準則。 中階主管不妨善用這項利器,在對上司的時候也可以善用菠菜法則,建立與上司的信任!
「菠菜法則」(報、連、相)的具體內容:
- 報告(ほうこㄝ,Hōkokū): 向上司清楚報告工作進度、狀況或結果,讓主管掌握狀況。
- 連絡(れんらく,Renraku): 與團隊中相關人員保持資訊流通與同步,確保資訊透明,促進協調工作。
- 相談(そうだん,Sōdan): 當遇到困難、問題或不確定的情況時,應主動向上司或同事尋求建議、討論並共同解決,而不是獨自處理或拖延。

保持聯繫的菠菜法則!
結語:管理不等於燃燒自己,而是建一套不靠熱情也能運轉的系統
中階主管的難處,在於「對上要給結果、對下還要扛責任」;如果制度鬆散、人員低效,你就會被迫無限補位,但這不是長久之計。
成熟的管理,不是靠燃燒自己來撐住團隊,而是設計一套能承接錯誤、預防問題、自然反映責任的流程。管理的本質,不是榨乾熱情,也不是把人磨成齒輪,而是建構一套能承載錯誤、推動流動的機制。
畫出邊界、理解流動、找到杠桿——這不只是讓組織動起來,更是幫助每個人少浪費力氣,把能量投入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延伸閱讀:普通人如何翻轉人生?掌握成事的底層規律) 當流程替你承接瑣碎,責任自然落位,每個人就能把力氣放在創造價值、發揮專長上。
好的制度,不是讓組織冰冷運轉,而是像一艘穩健的船,能讓我們在風浪裡保持方向,帶著團隊和個人航向更遠的地方。
身為中階主管的你,有什麼來自辛酸血淚的提煉不妨在下面與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