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被教導要「快」,學得快、反應快、進步快。
快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安全帶——讓我們在被比較、被追趕的路上,心裡稍微踏實一點。
可慢慢地,我開始懷疑,那些被速度包裹的安全感,是否正在一點一滴地耗損我們的內在?
因為當你習慣把「快」當成唯一的價值,就會忘了:有些成長,只能在停下來的時候發生。
為什麼我們習慣用「速度」衡量價值
從小,我們被獎勵的往往不是「學會」,而是「多快學會」。
考試時間、報告截止、面試準備、升學志願——所有事情都有期限,久而久之,「趕上別人」成了潛意識的目標。
於是,我們學會在每一段路上不斷往前衝:
還沒複習完這章,就在想下一次模擬考;報告剛交出去,就開始焦慮下個截止日期。
快,讓人有一種「我在往前」的錯覺。
但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你跑得很快,卻不知道自己在追什麼?
那時候我常有這種感覺。
即使事情都做完了,心裡還是懸著,好像有一份名為「焦慮」的作業永遠沒交。
我才意識到,速度不只是行為,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
放慢的時候,會發生什麼
有一次,我因為太累決定讓自己「放慢一點」——不再逼自己每晚都要完成三件事、不再用每一分空檔補筆記或看影片。
結果第一天我就覺得很不安。
那種焦慮的感覺就像失重:明明什麼事都不用做,卻覺得整個人懸在空中。
我開始懷疑:「這樣是不是浪費時間?是不是退步了?」
但就在那個看似空白的一天,我發現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我終於能聽見自己在想什麼。
過去那個被任務塞滿的我,腦子裡的每個想法都像是在開會:吵雜、重疊、沒有空氣。
放慢之後,這些聲音終於有了空間,我開始能分辨,哪些是「我想要做的」,哪些只是「我應該做的」。
原來,放慢不只是行動變少,而是讓心有時間重新對焦。
焦慮的底層其實是「害怕錯過」,而罪惡感的根源是「不相信自己能趕上」。
當你願意慢下來,你其實是在練習相信——相信自己不需要靠速度證明價值。
學習生活裡三個放慢的方法
1️⃣放慢步調:給每件事留「呼吸的空間」
以前我做計畫時,總會排得滿滿的。
後來我開始為每個任務預留「緩衝區」——可能是十分鐘的散步、喝水、或什麼都不做。 這些看似浪費的空格,卻讓我更能持續。
🌟你可以嘗試這樣做:
當你在列待辦事項時,不要想「我今天能塞多少」,而是問自己「我今天能穩定完成什麼」。
速度會讓你快一時,節奏才能讓你走得久。
2️⃣放慢回應:不是每件事都要立刻回答
有時候別人問我們「要不要一起做」、「你可不可以幫個忙」,我們太習慣立即說「好」。
但放慢回應,不是冷漠,而是一種尊重——對別人,也對自己。
在回答前,先給自己一分鐘:
我真的有時間嗎?這件事符合我的優先順序嗎?我是否在出於壓力而不是意願答應?
那一分鐘的停頓,往往能幫你省下幾個小時的後悔。
3️⃣放慢目標:不要把人生當倒數計時
在大學裡,我常聽到身邊的人說:「我一定要在幾歲前達到什麼。」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動力,但也很容易讓人陷入焦慮,因為我們把時間變成敵人,而不是夥伴。
後來,我開始把目標寫成「方向」而不是「期限」。
例如:「我希望能更了解自己的節奏」,而不是「我在三個月內要變得更自律」。
這樣做的結果是,我不再那麼急著驗收成果,反而因為沒那麼緊繃,更能一步步實踐。
個人經驗:一次放慢後意外發現的轉折
大二那年,有一門課需要小組專案,我原本想當組長,主導一切——這樣最有效率。
但那學期我真的太疲倦了,決定退一步,讓別人帶頭,我以為這樣會讓我「變得不重要」,結果完全相反。
在不再急著掌控的狀態下,我反而學會了觀察。
看著組員的節奏、想法、互動,我發現自己過去太急著推進,反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默契。
那次專案的成果雖然沒有「最快完成」,但卻是我參與過最順暢、最有共鳴的一次。
後來我才明白,速度的確能讓你完成任務,但放慢能讓你理解事情。
理解,是比進度更深層的成長。
放慢不是懈怠,而是一種成熟的節奏
我們常以為成長一定伴隨痛苦、速度與成果,但成長也可以是安靜的,是一種「我開始知道該走多快」的平衡。
放慢,不代表落後。
放慢,是在提醒自己:你不需要跟著別人的時間表生活。
有些人十天就找到方向,有些人十個月還在摸索;但若你願意放慢,你就能看見—— 那些你以為浪費的時間,其實正悄悄在替你累積底氣。
📩留給你的一封小問候
也許你現在正覺得自己「進步太慢」、也許你看著別人的速度,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
但請記得: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時區。
有人早起出發,有人晚點抵達,太陽升起時,你依然有屬於自己的光。
願你在緊湊的生活裡,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哪怕只是比昨天多深呼吸三秒,那也是一種前進。
👀我也想聽聽你的分享…
你最近有沒有哪一刻,決定「慢一點」?
那種放慢帶給你什麼感受?是安心、焦慮,還是意外的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