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內耗,學會在職場「躺平式成長」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raw-image

在職場的壓力與競爭中,我們常常忘記了最重要的一點——工作不應該是生活的敵人,而是自我成長的機會。

最近,我的一位擔任管理職務七年客戶深夜傳來一條訊息:「每天醒來,第一反應是抗拒上班。明明任務能夠完成,但心裡總是覺得空虛,像在扮演「別人眼中的管理者」。」

我告訴他:「你不是累了,而是把「自己」弄丟了。」

這段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我們總是談論「工作與生活平衡」,卻不自覺地把工作和自我看作對立的兩端。仿佛工作是沉重的包袱,而自己則是那個被拖累的可憐者。

但問題真的是出在工作上嗎?

或許,問題在於我們對工作的認知與心態。

從「對抗」到「共舞」:工作與我之間的關係轉變

「自己和工作」——這個「和」字,劃開了楚河漢界。

我們站在這邊,工作在那邊,我們開始計較付出、抱怨壓力、恐懼變化,仿佛每一步都很沉重。

而那些職場中能夠活得很好的人,早已悄悄把這種關係詞換掉了——他們把「自己和工作」變成了「自己的工作」。

少了一个「和」,多了一个「的」。這種微妙的變化,從對抗變成了歸屬。工作不再是外在的壓力,而是個人成長的一部分。

三步轉變,從「不想幹」到「我能行」

第一步:從被動接受任務,到主動定義價值

每個任務背後都有選擇的權利。即使是簡單的任務——例如優化會議紀錄的格式,你也可以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次我要讓每個人5分鐘內就能抓住重點。」

當你開始做選擇,而不是簡單地執行指令,你會發現工作的質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都得到了提升。

第二步:找到你的「職業核心能力」

每個職場人都有獨特的核心能力,找到那個讓你充滿熱情的元素,並讓它在工作中不斷顯現。當你從「打工人」變成「創作者」,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都不再是負擔,而是你自我實現的一部分。

第三步:有界限地投入

作為職場高手,我們必須學會「選擇性投入」。並不是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100%的投入——有時候80%就足夠了。

這並不是懈怠,而是一種策略,幫助你將精力集中在能夠帶來成長和快樂的工作上。

放下對「完美」的執念,把重點放在有意義的部分,你的職涯將變得更加輕鬆高效。

工作是修行,不是苦修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工作是最好的修行。」

然而,這種修行並不是逼迫自己忍耐,而是透過工作的歷練來更好地認識自我。

當你不再把工作看作是必須忍受的負擔,而是視為磨練和自我覺察的途徑時,你會發現,原本枯燥重複的任務能帶給你新的洞察和成長。 

📌 你現在用什麼心態面對工作?

A 在對抗中消耗能量

B 在尋找轉變的突破口

C 已經找到「自己的戰場」

👉 請在評論區選擇你目前的狀態,或者分享你的思考。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給需要的朋友。承認自己的狀態,或許正是改變的起點。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梅根的斜槓人生沙龍
2.1K會員
606內容數
前世界500強HR高階主管|策略顧問合伙人|跨界整合20年人才管理經驗X藝術療癒心理技術|獨創「認知升級+能量管理」雙軌破局模型|專破:35歲瓶頸期及職場情緒內耗|用策略思維點亮你的職業發展地圖|分享職場心理與成長心得,帶你解鎖職場與生活的美好,一起向光而行!
2025/10/11
一句話能救團隊也能傷團隊。領導者的語言決定心理安全與戰力。學會「觀察→影響→期待」、即時修復與語言公約,能把語言變成帶領人前進的溫度。
Thumbnail
2025/10/11
一句話能救團隊也能傷團隊。領導者的語言決定心理安全與戰力。學會「觀察→影響→期待」、即時修復與語言公約,能把語言變成帶領人前進的溫度。
Thumbnail
2025/10/10
職場的成功不僅僅是勝過他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如何避免過度的職場競爭焦慮,轉而專注於內在的成長與自我超越。與其與他人較勁,不如與自己比輸贏,這樣不僅能提高專業能力,還能創造更長遠的職業成就。
Thumbnail
2025/10/10
職場的成功不僅僅是勝過他人,而是要超越自己。在這篇文章中,我們探討了如何避免過度的職場競爭焦慮,轉而專注於內在的成長與自我超越。與其與他人較勁,不如與自己比輸贏,這樣不僅能提高專業能力,還能創造更長遠的職業成就。
Thumbnail
2025/10/09
高績效領導者常被「不能失敗」綁架,卻忘了真正的成長源於試錯。重構思維、建立安全網、拆解行動,讓你從「我不行」走向「我能行」——領導力的本質,是在不完美中前行。
Thumbnail
2025/10/09
高績效領導者常被「不能失敗」綁架,卻忘了真正的成長源於試錯。重構思維、建立安全網、拆解行動,讓你從「我不行」走向「我能行」——領導力的本質,是在不完美中前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1.不去問不去關心不去費心與你無關的事 要是事情與你有關,上司總會找你,天涯海角也會找你 要是事情與你無關而去多問,就會變成你的事,自討苦吃自加工作量 休息時休息才有力氣繼續走 2.別讓從前的陰影標籤自己 讓自己卻步的念頭全部趕走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只靠工作獲得情緒滋養並不是長久之道,當裁員失業、退休離開職場後,還是得面對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有一定程度的依附關係的事實。 雖然工作帶來機會,有可能滿足我們的情感需求,但工作關係主要是交易關係,親密關係則遠遠更為深入,更能包容我們的脆弱,不能全部仰賴工作。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在工作生活逐漸混為一談的時代,學會有效分離負面情緒與工作壓力將有助於提高生活滿意度。本文通過分享同事P的故事,介紹了幾種實用的情緒處理方法,使讀者能夠更好地應對工作中的挑戰。作者以《被討厭的勇氣》書中的方法為例,鼓勵讀者採取積極面對自己工作和情緒的方式,相信自己能夠走上越來越好的道路。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0/02/12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公司整體氛圍,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非常重要。 好的氛圍,可以提升整個辦公室的士氣,凝聚社會新鮮人的向心力,使每位新鮮人覺得自己的腦力激盪跟疲累是有價值、有收穫的;低迷的氛圍,嗯....我不會告訴你,我一開始認為:不可能改變我!我一定可以保
Thumbnail
(此文章原於2020/02/12發布,並刊載於Medium) 公司整體氛圍,對社會新鮮人來說非常重要。 好的氛圍,可以提升整個辦公室的士氣,凝聚社會新鮮人的向心力,使每位新鮮人覺得自己的腦力激盪跟疲累是有價值、有收穫的;低迷的氛圍,嗯....我不會告訴你,我一開始認為:不可能改變我!我一定可以保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建議: •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 學會安排時間。 • 學會拒絕。
Thumbnail
如果你也想在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方面做得更好,可以參考以下幾個建議: • 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 • 學會安排時間。 • 學會拒絕。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本文分享作者在工作遇到迷茫感後透過改變心態,尋找不同的成就感來源,跳出單一評價體系,重新活得自信與勇敢。若你也在職場感到困住,或許可以從多元的成就感來源中尋找答案。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Thumbnail
為了讓付出於職場上的時間能獲得充分價值,更為了往後的人生,我們要開始以專業者自居,不是單純把自己定位在上班族。上班賺取所需之餘,善用在職場的空間與時間,培養出能帶走的個人專業技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