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盒筆記法是一種高效的筆記和知識管理方法,旨在透過運用卡片索引的方式,將各種零散的想法和知識串聯起來。它被視為一個隨時間成長的知識管理系統,其本質在於「連結思想」,而非僅僅收集資訊。
一、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與流程
卡片盒筆記法的發揚者是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1927–1998)。他一生中出版了超過 70 本書和 400 篇論文,這些高產出成果都源於他精心維護的卡片盒系統,其中包含大約 90,000 張手寫卡片。Luhmann 將這個系統稱為他的「第二記憶」,認為它是一個能持續產生新且常出乎意料知識的複雜認知系統。
卡片盒筆記法的流程主要包含三種核心筆記類型:
1. 靈感筆記:
◦ 指的是對於讀到、聽到或想到的任何資訊,產生想法後進行的快速紀錄。
◦ 內容是零碎片段的重點或尚未成熟的想法,主要目的是提醒未來的自己。
◦ 靈感筆記的「媒介」並不重要,只要能快速捕捉、容易檢視並定期回顧即可。一旦轉換成永久筆記後,這些靈感筆記就可以丟棄。
2. 文獻筆記:
◦ 當你吸收資訊時(如閱讀書籍、文章、觀看影片、聆聽 Podcast 等),用自己的話寫下這則文獻帶給你的想法、值得紀錄的重點和素材。
◦ 撰寫時必須有選擇性、簡短扼要,並用自己的話描述(加深理解力的關鍵)。
◦ 需要在筆記尾端註明詳細的文獻來源細節,例如名稱、作者、年份和頁數,以便未來檢驗和驗證。Luhmann 會將文獻筆記收藏在另一個卡片盒裡,以作者名稱字母排序。
3. 永久筆記:
◦ 將靈感筆記和文獻筆記轉化後,建立一個完整的想法,一則筆記代表一個脈絡。
◦ 撰寫時要假裝是寫給「別人」看的,使用完整的句子,並與其他的想法進行「討論」。
◦ Permanent Note 的價值來自於它在系統裡的網路連結和反向連結。它不是寫了一次就不能修改,而是會隨著使用者一起成長,其真正的意義在於對你永久「有用」。
二、 數位工具的實踐與優勢
Luhmann 創立卡片盒時使用的是紙筆,當時電腦還無法實做這個概念。
. 原子筆記與知識網路構建:
◦ 我們可以使用 NotebookLM (google的AI)輕鬆實踐 AI 卡片盒筆記法,這是一種包含輸入、學習、輸出、復盤六步驟的流程。
◦ AI 可以幫助數位寫作者更清晰地看到哪些信息是需要的,協助「去噪音」的過程,專注於將內容放置於自己知識系統中具體的話題階層。
透過 AI 的整合,研究者可以減輕大腦「同時處理多重議題」的負擔,讓原本耗時的寫作和組織過程分散到平日的閱讀與筆記之中。
NotebookLM可以將自己的來源上傳當作是背景資料,可以上傳多種格式(如:PDF, .txt, Markdown, 音訊 ),免費版共可上傳50個來源,如果來源太多則可以將內容再製成txt檔,一個txt檔可以存放10萬字。NotebookLM還可以將生成文字再轉換成來源,藉此不斷優化資料庫的資料。
總結
透過AI的輔助,可以輕易打破物理的限制,以往的卡片盒筆記法實做受限於存放空間、索引困難等問題,現在只要將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想記錄下來,即使很凌亂也無妨,AI能夠幫你快速串聯。
我們也不需要再區分靈感筆記、文獻筆記、永久筆記,可以將所有筆記視為永久筆記,也不需再設計索引,所有人都能輕易建置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