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講分享12:在最壞的診斷中,活出最好的自己,一位抗癌四次的女醫生命哲學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在醫學的殿堂裡,我們常常推崇那些擁有頂尖技術、發表突破性研究的專家。然而,有時最深刻、最觸動人心的變革力量,並非來自於實驗室的新發現,而是源於一種跨越邊界的「雙重視角」。當一個人同時是生命的救治者與瀕死的親歷者,她所看見的風景、所提出的詰問,將從根本上撼動我們對醫療、對生命,乃至對「最糟糕情況」的認知。Shekinah Elmore 正是這樣一位開創者。她是一位從自身多重癌症經歷中淬鍊出的腫瘤科醫生,她的生命故事與職業生涯,是一場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活出豐盛生命,並將這份力量帶給他人的深刻實踐。讓我們透過她的故事與演講,重新思考醫學中的人文價值與生命韌性。

演講核心主題

這場演講的核心圍繞著一個問題:「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Shekinah Elmore 以她身為癌症患者腫瘤科醫生的雙重獨特身份,挑戰了醫學界(尤其是腫瘤學)對「最糟糕情況」的定義。她主張,最糟糕的並非死亡或疾病復發,而是在活著的時候,生命被癌症剝奪,無法去生活、做事與去愛


演講大綱與重點整理

這場演講可以分為幾個關鍵部分:

第一部分:作為患者的痛苦經歷

  • 可怕的診斷與孤獨:
  1. 27歲時被診斷出乳癌,且影像顯示可能已轉移到肺部,意味著是末期癌症。
  2. 她形容自己身處在過於寒冷的檢驗室,感到極度恐懼與孤獨。
  • 與第一位腫瘤醫生的糟糕互動:
  1. 醫生只關注「事實」,缺乏同理心。
  2. 她渴望醫生能理解,對病人而言,肺部切片檢查不僅是形式,而是一個充滿恐懼與希望的關鍵程序,能定義她「是很有可能患癌的病人」還是「就是轉移性癌症患者」。
  3. 她感到被醫生打發,只被安排了治療時間。
  • 戲劇性的轉折:切片結果帶來「好消息」:肺部的亮點是另一個獨立的、可切除的肺癌,而非轉移性乳癌。她同時患有兩種癌症,但都是局部性的。

第二部分: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選擇

  • 關鍵的醫學院決定:
  1. 在化療後,醫生建議她延遲一年入學醫學院。
  2. 她運用了 「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這個思維框架:最糟就是身體太虛弱、情緒太辛苦、甚至被退學。但她意識到,那一年可能發生在她身上最糟的事(例如癌症惡化)並非被退學。
  3. 核心決定:「為什麼不繼續用我想要的方式過生活?」她決定戴上耳環,穿上最愛的衣服,如期進入醫學院。
  • 更沉重的基因打擊:

她發現自己帶有 TP53 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她一生都有極高的罹癌風險,解釋了她童年、青春期、青年期不斷患癌的原因。

  • 充滿勇氣的職業選擇:

儘管知道未來將不斷與癌症搏鬥,她仍然選擇成為一名放射腫瘤科醫生,每天面對與她處境相似的病人。

第三部分:對現代腫瘤醫學的深刻批判與呼籲

重新定義「最糟糕的情況」:

  1. 腫瘤醫生的觀點: 最糟的是癌症轉移、復發或病人死亡。
  2. 病人的觀點(她的觀點): 最糟的是癌症奪走了你活著、做事和去愛的能力。

批判當前的醫病溝通:

  1. 她指出,當醫生將治療選項簡化為「積極治療」或「旁觀」時,幾乎所有病人都會選擇「做一切能做的事」。
  2. 但「一切」對醫生意味著化療、放療;對病人卻可能意味著「能在家曬太陽」或「能感覺到自己的手腳」。

對同行的強烈呼籲:

  1. 她認為腫瘤科醫生更困難、更真實的工作是:「將還活著的人失去生命的情況減到最低」。
  2. 這需要將所有治療工具,放在病人「一生的情境」中來考量,協助他們在疾病的大海中找到方向,而不是讓生活充滿對未來痛苦的恐懼。

第四部分:結語與行動號召

  • 她以一句極具力量的宣言作為總結: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有一位腫瘤科醫生盡一切所能——一切——協助你治癒你的癌症,卻完全不做任何事來協助你過你的人生。」


演講的核心信息與啟發

  1. 視角的轉變: 這是一場從「治療疾病」到「醫治整個人」的視角轉變倡議。
  2. 擁抱不確定性: 她示範了如何在不確定性與恐懼中,依然選擇過上充滿意義與目標的生活。
  3. 同理心的實踐: 真正的同理心不只是感覺,更是行動——是花費專注、安靜的時刻去了解病人的夢想、恐懼與他們所珍視的生活。
  4. 醫者的反思: 她敦促醫療工作者,成功的治療不應以犧牲病人的生活品質為代價。醫學的「簡單部分」是技術與知識,而「困難的部分」是與病人的人性連結。

Shekinah Elmore 個人生命故事與專業信念的結晶,是一場深刻、感人且極具說服力的呼籲,要求醫學界回歸到最根本的關懷:幫助病人活出他們的人生,而不只是對抗他們的疾病。

Shekinah Elmore 介紹

Shekinah Elmore 是一位在腫瘤學領域極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人物。她最獨特且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她同時身兼癌症照護的提供者(醫師)與親身經歷者(病人) 的雙重身份。這個獨特的視角驅動她將職業生涯致力於在腫瘤醫學中追求公平、同理心與人文關懷


核心身份

  • 醫師:哈佛放射腫瘤科計畫的畢業住院醫師。
  • 學者:在頂尖醫學期刊上發表多篇關於醫病關係、同理心與全球腫瘤學的著作。
  • 倡導者:積極倡導更富同情心的癌症照護,並改善資源匱乏地區的放射治療可近性。
  • 親身經歷者:曾是一名癌症患者,這為她的工作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深刻洞見。

為什麼她值得關注?(她的獨特價值)

  1. 跨越邊界的獨特視角
    Elmore 親身走過從病人到醫者的旅程。她曾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撰文,描述這種「雙重身份」的體驗。這使她不僅僅是治療疾病專家,更是深刻理解病人恐懼、不確定性與情感需求的同行者。她呼籲醫學界要擁抱「不確定性」,並提供更具同情心的照護。
  2. 致力於醫療公平與全球健康
    她的關注點不僅在於頂尖的醫療機構。在哈佛醫學院期間,她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與「健康夥伴」組織合作,在盧安達研究當地癌症患者的就醫經驗。在住院醫師期間,她持續專注於理解和改善資源有限環境下的放射治療可近性,並推動住院醫師參與全球放射治療的改善工作。
  3. 卓越的學術貢獻
    她的研究與論述發表在多個權威期刊上,包括:
    • 《全球腫瘤學雜誌》
    • 《國際放射腫瘤學•生物學•物理學雜誌》這些出版物體現了她將個人經歷轉化為系統性變革的學術努力。

專業經歷與成就摘要

  • 教育與訓練:畢業於哈佛醫學院,並完成哈佛放射腫瘤科住院醫師培訓。
  • 寫作與發表:在JAMA、NEJM等頂級期刊分享其獨特的醫病雙重觀點。
  • 全球健康工作:透過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在盧安達進行癌症照護研究。
  • 研究重點:改善全球資源匱乏地區的放射治療服務,並鼓勵更多醫學人才投入此領域。

Shekinah Elmore 不僅是一位技術精湛的腫瘤科醫生,更是一位將個人生命挑戰轉化為專業動力的典範。她代表了醫學領域中日益重要的「人文關懷」與「公平正義」的面向。她的工作和故事提醒我們,卓越的醫療不僅是關於科技與藥物,更是關於理解、同理心,並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有尊嚴且高品質的照護。

結語

Shekinah Elmore 的故事與演講,不僅是個人的生命傳奇,更是一份對現代醫學體系深具啟發的宣言。她用自己的身體與靈魂,搭建起一座連接醫病雙方的橋樑。她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退縮,而是即使恐懼,依然選擇向前邁進,去愛、去工作、去實現自我。

她的經歷最終凝練成一句鏗鏘有力的結語,值得每一位醫療工作者與我們所有人深思:「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有一位腫瘤科醫生盡一切所能——一切——協助你治癒你的癌症,卻完全不做任何事來協助你過你的人生。」

這句話超越了腫瘤醫學的範疇,提醒我們所有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規避所有風險與苦難,而在於無論處境如何,都能選擇活出一個由自己親自撰寫、充滿溫度與意義的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知識構築中|暦のノート
12會員
33內容數
專業工具箱(托育人員/就服乙級/節日整理/模板分享) | TED整理筆記(包括檔案) | AI作品(小說)
2025/10/16
當賈伯斯不讓自己孩子用iPad,當矽谷工程師將子女送往「無螢幕學校」,這說明了什麼?心理學家 Adam Alter 揭露了科技產業的核心矛盾。他的演講如同一記警鐘,展示了我們如何將最珍貴的個人時間,獻祭給設計來令我們上癮的螢幕。
2025/10/16
當賈伯斯不讓自己孩子用iPad,當矽谷工程師將子女送往「無螢幕學校」,這說明了什麼?心理學家 Adam Alter 揭露了科技產業的核心矛盾。他的演講如同一記警鐘,展示了我們如何將最珍貴的個人時間,獻祭給設計來令我們上癮的螢幕。
2025/10/15
你是否曾覺得世界充滿自私與算計,並因此感到疲憊不堪?史丹佛心理學家 Jamil Zaki 的研究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落入了「憤世嫉俗陷阱」。他發現,憤世嫉俗非但不能保護我們,反而會讓我們變得不快樂、收入更低、人際關係更差。這份演講摘要將帶你了解,如何將大腦從「懷疑模式」切換到「希望模式」。
2025/10/15
你是否曾覺得世界充滿自私與算計,並因此感到疲憊不堪?史丹佛心理學家 Jamil Zaki 的研究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而是落入了「憤世嫉俗陷阱」。他發現,憤世嫉俗非但不能保護我們,反而會讓我們變得不快樂、收入更低、人際關係更差。這份演講摘要將帶你了解,如何將大腦從「懷疑模式」切換到「希望模式」。
2025/10/14
你是否曾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比統計數字顯示的更光明?高達80%的人,大腦都自帶「樂觀偏見」。這並非單純的積極思考,而是深植於我們神經迴路中的認知偏誤。這種偏見如何同時成為我們追求成功的引擎與判斷失準的盲點,並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擁抱希望的同時,為未知的風險繫上「降落傘」,成為一名智慧的樂觀者。
2025/10/14
你是否曾相信自己的未來會比統計數字顯示的更光明?高達80%的人,大腦都自帶「樂觀偏見」。這並非單純的積極思考,而是深植於我們神經迴路中的認知偏誤。這種偏見如何同時成為我們追求成功的引擎與判斷失準的盲點,並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擁抱希望的同時,為未知的風險繫上「降落傘」,成為一名智慧的樂觀者。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手術的抗拒態度,無論年輕或老年都堅決拒絕手術的想法。作者描述了對手術室和手術器具的厭惡,以及對手術過程的害怕,認為即使經過手術只是緩解病情,並不能治癒疾病,所以寧願享受餘生,等待死亡的來臨。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對手術的抗拒態度,無論年輕或老年都堅決拒絕手術的想法。作者描述了對手術室和手術器具的厭惡,以及對手術過程的害怕,認為即使經過手術只是緩解病情,並不能治癒疾病,所以寧願享受餘生,等待死亡的來臨。
Thumbnail
4年前,本以為開刀切除掉這顆胰臟惡性腫瘤從此癌症就不會再亂入我的人生,沒想到就在去年,也就是我罹癌後的第3年,癌症再度侵略我的身體,甚至到骨頭.... 「懂」比「愛」更重要 我很感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和照顧,他們讓我知道在這條抗癌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尤其在癌痛最嚴重
Thumbnail
4年前,本以為開刀切除掉這顆胰臟惡性腫瘤從此癌症就不會再亂入我的人生,沒想到就在去年,也就是我罹癌後的第3年,癌症再度侵略我的身體,甚至到骨頭.... 「懂」比「愛」更重要 我很感謝我的家人一直以來的陪伴和照顧,他們讓我知道在這條抗癌路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獨自面對,尤其在癌痛最嚴重
Thumbnail
我覺得這個作者很勇敢, 自己是個怕痛的人, 我如果得了絕症或癌症末期, 說不定就選擇自殺了。 我不想要這麼痛苦地活下來。 等等, 我是不是把焦點放錯方向了, 才會覺得得絕症很"痛苦", 而在腦海中選擇結束生命呢? 作者Deborah說若一心只想著病痛, 靈魂會比身體早一步枯亡, 尋找新的人生意義,
Thumbnail
我覺得這個作者很勇敢, 自己是個怕痛的人, 我如果得了絕症或癌症末期, 說不定就選擇自殺了。 我不想要這麼痛苦地活下來。 等等, 我是不是把焦點放錯方向了, 才會覺得得絕症很"痛苦", 而在腦海中選擇結束生命呢? 作者Deborah說若一心只想著病痛, 靈魂會比身體早一步枯亡, 尋找新的人生意義,
Thumbnail
那一年春天,母親確診淋巴癌末期,餘命預估一年。我向公司提出請降職級的要求,放棄勞健保及主管的津貼與福利,如此一來行程不用被大小會議或課程活動所束縛,時間安排上更自主。 前輩跟我說:「世上得癌症的人那麼多,又不是只有妳媽得癌症,幹嘛搞得像是世界末日一般,連工作都不顧。」與這位前輩的互動過程中,我從他各
Thumbnail
那一年春天,母親確診淋巴癌末期,餘命預估一年。我向公司提出請降職級的要求,放棄勞健保及主管的津貼與福利,如此一來行程不用被大小會議或課程活動所束縛,時間安排上更自主。 前輩跟我說:「世上得癌症的人那麼多,又不是只有妳媽得癌症,幹嘛搞得像是世界末日一般,連工作都不顧。」與這位前輩的互動過程中,我從他各
Thumbnail
沒有時間好好休息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
Thumbnail
沒有時間好好休息的人,遲早會騰出時間來生病。
Thumbnail
2022/04/23 講題:為何身體常生病? 講師:湛敏伶醫師 「覺察」是為了要回來溫柔的接納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特質,而不是批判...
Thumbnail
2022/04/23 講題:為何身體常生病? 講師:湛敏伶醫師 「覺察」是為了要回來溫柔的接納自己為什麼會有這個特質,而不是批判...
Thumbnail
死亡和疾病對我們人類來說 ,遇到你才會有所警覺,怎麼對待你的身體和有無覺知的飲食,以及工作上的壓力,這些都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免疫系統,在過去到現在一直講求科學,但是還是有些不可解釋的案例,這點你不可否認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 假如你生了大病或是得了絕症,你會怎麼選擇呢?化療或是選擇開心地過生活,這
Thumbnail
死亡和疾病對我們人類來說 ,遇到你才會有所警覺,怎麼對待你的身體和有無覺知的飲食,以及工作上的壓力,這些都是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免疫系統,在過去到現在一直講求科學,但是還是有些不可解釋的案例,這點你不可否認 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 假如你生了大病或是得了絕症,你會怎麼選擇呢?化療或是選擇開心地過生活,這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