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的殿堂裡,我們常常推崇那些擁有頂尖技術、發表突破性研究的專家。然而,有時最深刻、最觸動人心的變革力量,並非來自於實驗室的新發現,而是源於一種跨越邊界的「雙重視角」。當一個人同時是生命的救治者與瀕死的親歷者,她所看見的風景、所提出的詰問,將從根本上撼動我們對醫療、對生命,乃至對「最糟糕情況」的認知。Shekinah Elmore 正是這樣一位開創者。她是一位從自身多重癌症經歷中淬鍊出的腫瘤科醫生,她的生命故事與職業生涯,是一場關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活出豐盛生命,並將這份力量帶給他人的深刻實踐。讓我們透過她的故事與演講,重新思考醫學中的人文價值與生命韌性。
演講核心主題
這場演講的核心圍繞著一個問題:「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Shekinah Elmore 以她身為癌症患者與腫瘤科醫生的雙重獨特身份,挑戰了醫學界(尤其是腫瘤學)對「最糟糕情況」的定義。她主張,最糟糕的並非死亡或疾病復發,而是在活著的時候,生命被癌症剝奪,無法去生活、做事與去愛。
演講大綱與重點整理
這場演講可以分為幾個關鍵部分:第一部分:作為患者的痛苦經歷
- 可怕的診斷與孤獨:
- 27歲時被診斷出乳癌,且影像顯示可能已轉移到肺部,意味著是末期癌症。
- 她形容自己身處在過於寒冷的檢驗室,感到極度恐懼與孤獨。
- 與第一位腫瘤醫生的糟糕互動:
- 醫生只關注「事實」,缺乏同理心。
- 她渴望醫生能理解,對病人而言,肺部切片檢查不僅是形式,而是一個充滿恐懼與希望的關鍵程序,能定義她「是很有可能患癌的病人」還是「就是轉移性癌症患者」。
- 她感到被醫生打發,只被安排了治療時間。
- 戲劇性的轉折:切片結果帶來「好消息」:肺部的亮點是另一個獨立的、可切除的肺癌,而非轉移性乳癌。她同時患有兩種癌症,但都是局部性的。
第二部分:在不确定性中做出選擇
- 關鍵的醫學院決定:
- 在化療後,醫生建議她延遲一年入學醫學院。
- 她運用了 「最糟糕的情況會是什麼?」 這個思維框架:最糟就是身體太虛弱、情緒太辛苦、甚至被退學。但她意識到,那一年可能發生在她身上最糟的事(例如癌症惡化)並非被退學。
- 核心決定:「為什麼不繼續用我想要的方式過生活?」她決定戴上耳環,穿上最愛的衣服,如期進入醫學院。
- 更沉重的基因打擊:
她發現自己帶有 TP53 基因突變,這意味著她一生都有極高的罹癌風險,解釋了她童年、青春期、青年期不斷患癌的原因。
- 充滿勇氣的職業選擇:
儘管知道未來將不斷與癌症搏鬥,她仍然選擇成為一名放射腫瘤科醫生,每天面對與她處境相似的病人。
第三部分:對現代腫瘤醫學的深刻批判與呼籲
重新定義「最糟糕的情況」:
- 腫瘤醫生的觀點: 最糟的是癌症轉移、復發或病人死亡。
- 病人的觀點(她的觀點): 最糟的是癌症奪走了你活著、做事和去愛的能力。
批判當前的醫病溝通:
- 她指出,當醫生將治療選項簡化為「積極治療」或「旁觀」時,幾乎所有病人都會選擇「做一切能做的事」。
- 但「一切」對醫生意味著化療、放療;對病人卻可能意味著「能在家曬太陽」或「能感覺到自己的手腳」。
對同行的強烈呼籲:
- 她認為腫瘤科醫生更困難、更真實的工作是:「將還活著的人失去生命的情況減到最低」。
- 這需要將所有治療工具,放在病人「一生的情境」中來考量,協助他們在疾病的大海中找到方向,而不是讓生活充滿對未來痛苦的恐懼。
第四部分:結語與行動號召
- 她以一句極具力量的宣言作為總結:
「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有一位腫瘤科醫生盡一切所能——一切——協助你治癒你的癌症,卻完全不做任何事來協助你過你的人生。」
演講的核心信息與啟發
- 視角的轉變: 這是一場從「治療疾病」到「醫治整個人」的視角轉變倡議。
- 擁抱不確定性: 她示範了如何在不確定性與恐懼中,依然選擇過上充滿意義與目標的生活。
- 同理心的實踐: 真正的同理心不只是感覺,更是行動——是花費專注、安靜的時刻去了解病人的夢想、恐懼與他們所珍視的生活。
- 醫者的反思: 她敦促醫療工作者,成功的治療不應以犧牲病人的生活品質為代價。醫學的「簡單部分」是技術與知識,而「困難的部分」是與病人的人性連結。
Shekinah Elmore 個人生命故事與專業信念的結晶,是一場深刻、感人且極具說服力的呼籲,要求醫學界回歸到最根本的關懷:幫助病人活出他們的人生,而不只是對抗他們的疾病。
Shekinah Elmore 介紹
Shekinah Elmore 是一位在腫瘤學領域極具代表性與影響力的人物。她最獨特且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她同時身兼癌症照護的提供者(醫師)與親身經歷者(病人) 的雙重身份。這個獨特的視角驅動她將職業生涯致力於在腫瘤醫學中追求公平、同理心與人文關懷。
核心身份
- 醫師:哈佛放射腫瘤科計畫的畢業住院醫師。
- 學者:在頂尖醫學期刊上發表多篇關於醫病關係、同理心與全球腫瘤學的著作。
- 倡導者:積極倡導更富同情心的癌症照護,並改善資源匱乏地區的放射治療可近性。
- 親身經歷者:曾是一名癌症患者,這為她的工作提供了無可比擬的深刻洞見。
為什麼她值得關注?(她的獨特價值)
- 跨越邊界的獨特視角:
Elmore 親身走過從病人到醫者的旅程。她曾在《美國醫學會雜誌》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撰文,描述這種「雙重身份」的體驗。這使她不僅僅是治療疾病專家,更是深刻理解病人恐懼、不確定性與情感需求的同行者。她呼籲醫學界要擁抱「不確定性」,並提供更具同情心的照護。 - 致力於醫療公平與全球健康:
她的關注點不僅在於頂尖的醫療機構。在哈佛醫學院期間,她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與「健康夥伴」組織合作,在盧安達研究當地癌症患者的就醫經驗。在住院醫師期間,她持續專注於理解和改善資源有限環境下的放射治療可近性,並推動住院醫師參與全球放射治療的改善工作。 - 卓越的學術貢獻:
她的研究與論述發表在多個權威期刊上,包括: - 《全球腫瘤學雜誌》
- 《國際放射腫瘤學•生物學•物理學雜誌》這些出版物體現了她將個人經歷轉化為系統性變革的學術努力。
專業經歷與成就摘要
- 教育與訓練:畢業於哈佛醫學院,並完成哈佛放射腫瘤科住院醫師培訓。
- 寫作與發表:在JAMA、NEJM等頂級期刊分享其獨特的醫病雙重觀點。
- 全球健康工作:透過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在盧安達進行癌症照護研究。
- 研究重點:改善全球資源匱乏地區的放射治療服務,並鼓勵更多醫學人才投入此領域。
Shekinah Elmore 不僅是一位技術精湛的腫瘤科醫生,更是一位將個人生命挑戰轉化為專業動力的典範。她代表了醫學領域中日益重要的「人文關懷」與「公平正義」的面向。她的工作和故事提醒我們,卓越的醫療不僅是關於科技與藥物,更是關於理解、同理心,並確保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有尊嚴且高品質的照護。
結語
Shekinah Elmore 的故事與演講,不僅是個人的生命傳奇,更是一份對現代醫學體系深具啟發的宣言。她用自己的身體與靈魂,搭建起一座連接醫病雙方的橋樑。她告訴我們,真正的勇氣,不是在面對不確定性時退縮,而是即使恐懼,依然選擇向前邁進,去愛、去工作、去實現自我。
她的經歷最終凝練成一句鏗鏘有力的結語,值得每一位醫療工作者與我們所有人深思:「最糟糕的情況,就是有一位腫瘤科醫生盡一切所能——一切——協助你治癒你的癌症,卻完全不做任何事來協助你過你的人生。」
這句話超越了腫瘤醫學的範疇,提醒我們所有人: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規避所有風險與苦難,而在於無論處境如何,都能選擇活出一個由自己親自撰寫、充滿溫度與意義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