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天晚上,Sarah 給我打了一通電話,聲音里帶著疲憊:「我覺得我快撐不住了。」
她是一位高階主管,負責推動一個新產品的上市。她有清晰的計劃,也有豐富的經驗,但團隊提出的建議,卻一次次和她原本的構想衝突。
她問我:「我該堅持自己的判斷,還是該聽他們的?」我靜靜聽著,彷彿看到很多領導者的影子——站在個人觀點與團隊意見的十字路口,既怕失去權威,又怕錯過更好的可能。
為什麼我們「聽不進去」?
因為我們誤以為「聆聽」等於「妥協」,怕被貼上「軟弱」或「沒主見」的標籤。
Sarah 後來告訴我,她發現自己不是「不想聽」,而是「不敢聽」。她怕一旦放下自己的立場,團隊就會失去方向,項目就會失控。
結果呢?團隊越來越沈默,她越來越累。
三個步驟打破決策困局:
1. 先「接住情緒」,再「討論事情」
創造一個「安全發言」的空間。開會時,你可以說:「今天我們不做決定,只收集想法。任何建議,不管大小,都值得被聽見。」
這不是形式,而是態度。當成員感受到被尊重,他們才願意說出真正有建設性的意見。
2. 練習「放下ego,拿起耳朵」
聆聽不是「等別人講完」,而是「真正理解他為什麼這麼說」。
試著在每次對話中,問自己:「他背後的需求是什麼?他擔心的點是什麼?」
你會發現,很多衝突不是「誰對誰錯」,而是「角度不同」。
3. 做「融合型決策」,而非「二選一」
你不是要在「你的觀點」和「團隊意見」中選一個,而是找到那個「既符合願景,又融入集體智慧」的交叉點。
就像 Sarah 後來做的:她保留了產品核心的設計方向,但採納了團隊提出的用戶測試方案——最終產品上線後的反響遠超預期。
領導力的真諦,不是「你說了算」,而是「我們一起走得更遠」
後來,Sarah 傳了一條信息給我:
「我終於懂了,領導力不是堅持「我是對的」,而是有能力在傾聽之後,依然做出不讓大家失望的決定。」
這句話,我也想送給你。
👉 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
- 明明想聽大家的意見,卻怕失去控制權?
- 擔心如果太柔軟,會被認為不夠堅定?
- 在「自己扛」與「放手」之間反復掙扎?
我想告訴你:真正的強大,不是從不低頭,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側耳傾聽。
🌟 你屬於哪一種領導風格?
A. 堅定導向型:我有我的方向,但也願意微調
B. 開放融合型:我喜歡收集意見,再做出融合決策
C. 還在摸索中:有時候自信,有時候自我懷疑…
👉 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你的選擇,我們一起聊聊你的領導故事。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朋友。你不是一個人,我們可以一起找到你的平衡點。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
👉 如果你正面臨類似 Sarah 的困境,也歡迎私信我——你不是一個人,我們可以一起找到你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