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不是力量不夠,
是身體還沒學會。
練到後面,動作都看起來穩了。
重量固定、節奏也熟, 但身體裡有些地方開始怪。 深蹲到底,腳掌貼不緊地; 槓鈴划船時,左右發力不一。 不算失誤, 只是那股力道卡住,上不去。
我停了一下,盯著槓。
明明姿勢沒錯,呼吸也照流程走, 可那一下,就是不上去。 幹,就是不對。 就是不順。
我晃晃頭,吐了口氣,
像要把那股不對勁的味道吐出來。 我開始重新觀察自己的動作。 每一次划船、每一個呼吸, 都像在找問題在哪裡。 不是哪塊肌肉沒力, 而是整個人沒連起來。
我退回半程,再拉。
腳底黏著地,背往後帶。 我又放下,深吸一口氣。 手心發燙,前臂緊。
再一次。
槓一離地, 肩胛拉起、背帶進來。 那一下終於有接上。 整個動作順了,氣也順。 沒有更用力, 而是身體開始發力、順暢。
我停在那裡,沒急著放下。
感覺那股力量從腳到手, 一層層通過去。 不完美,但順順的。
我才知道,
「穩」很好, 但找到節奏更好。
後來看到書裡提到「反思期」。
大概就是那種時候, 你會懷疑自己到底在幹嘛。 這不是壞事。
能看見不穩,反而是進步的證據。
我才明白,「動作穩」不代表一切就對。 練得太熟,反而失去敏感。 節奏一樣、重量一樣, 但裡面那個「人」早就變了。
有時看別人動作也一樣,
外表很穩, 可那股力的方向,好像已經不是為了自己。
真正的反思期,是重新學著看動作,
也重新看自己。
我開始留意那個「能不能穩住」的界線。
書裡說,那叫可訓練度。 不是你能舉多重,而是身體在壓力下, 還能不能呼吸、能不能維持結構、 能不能在快崩掉之前自己回來。
那條線常常很模糊。
像做槓鈴划船, 第二下還穩,第三下就歪。 不是姿勢錯,是節奏沒跟上。
我照舊做完那一組,
然後坐在地上,兩手垂著。 肩膀裡那股熱還在冒, 我覺得身體在提醒我: 「你還沒準備好多一片。」
我沒有硬加。
反而把重量降一點, 慢慢找那個穩的節奏。
那天練完沒破紀錄,
但整個人安靜得奇怪。 好像身體終於學會在壓力裡留一點餘裕。
旁邊那組剛練完臥推的人在喊,
我聽著,覺得那聲音離自己很遠。
後來發現,訓練不是一直往上加,
是能不能一直穩著,還能動。
重量不是目的,是測試。
你越能在壓力下穩, 身體才越有空間去長。
那段時間,我的訓練變得很慢。
重量幾乎沒變, 每一組都在學怎麼穩、怎麼放、怎麼再出力。 不是技巧,是節奏。
有時動作漂亮,卻不穩;
有時姿勢亂一點,卻整個人都動起來。
我才懂,動作品質不是一張表,
是身體在每一次出力裡留下的記憶。
我後來看到一句話——
「矯正訓練,不一定是一套動作, 而是整體更平衡的安排。」 那句話我放在心裡很久。
於是我重新排課表。
推太多,就拉。 拉太多,就蹲。 讓身體有機會重新分工。
一開始很不習慣。
重量下降、肌肉沒那麼脹, 心裡會慌。
但慢慢地,那些原本怪的地方開始安靜。
關節不再亂拉, 呼吸也變得順。
我才發現,修正不是在補錯, 是讓整個人重新對齊。
偶爾,我看那些剛開始練的人,
想提醒他們一件事。
別急著追快、追重、追滿。
那些都不難, 難的是在過程裡不斷整理自己。
一組又一組,
你會被重量逼著誠實, 也會被動作逼著面對。
能穩,不是因為力量變大,
是因為身體開始懂得節奏。
幹,動作穩,不代表真的會控制。
真正重要的,是在那之間,
身體還能自己決定要怎麼動。
那天練完,我靠在槓上。
呼吸還亂,前臂在抖。 整個力量咬回來,爽。
隔壁的音樂又放起來,
有人笑、有人拍槓, 我在裡面喘, 覺得那聲音也跟著順了。
我大笑了很久。
參考書籍
《怪獸訓練:動作控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8123

重量不是絕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