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心得分享系列・第 3 篇
強壯之前,得先會動。
學會動,身體才會知道怎麼出力。
從「會動」開始
很多人還沒受傷,就已經不太會動了。
坐太久、站太久、工作姿勢一樣十年, 動作變少,身體就開始忘記怎麼一起出力。
《怪獸訓練 動作控制》提到一個概念——「人體自然動作」。
意思很簡單,就是那些人類天生就會做的事: 跑、跳、推、拉、轉腰、蹲下、爬起來。
小孩不用學就會做,但長大後一個個忘記。
一聽到「訓練」,多數人想到的是器械和課表。 但真正的訓練,是把那些最原始的動作找回來。
力量不是哪一塊肌肉的事。
是整個人一起動起來的事。 有人推、有人穩、有人抵抗。 動作連起來的那一刻,力量才真的出來。
負重潛力:力量的底層邏輯
書裡有一章講「負重潛力」。
聽起來很學術,但其實很直白——你能承受多少。
真正的訓練,不是每天加重,而是「能控制的變多」。
重量不是拿來炫耀,是拿來讓身體學會穩定的。 穩定不是硬撐,而是壓力來的時候, 你還能呼吸、出力,動得順。
那段我看了幾遍。
第一次看還是不太懂,只覺得自己以前練得亂七八糟。 後來才慢慢明白,那說的是協調。
以前太想快。看到別人推幾十公斤,就想追上去。
結果手腕痛、肩膀卡、下背也怪。 現在回頭看,那不是力量的問題,是順序錯了。
書裡提到一個現象:「量級進步效應」。
意思是,大動作(像深蹲、硬舉)進步是用「年」來算, 小動作(像二頭彎舉)通常是用「週」來算。 大動作動員的肌群多,能長期累積力量與協調; 小動作反應快,但空間有限。
不過這不代表小動作沒價值。
如果目標是強化單一肌群, 或補足大動作裡的薄弱環節, 它反而是最關鍵的主項。
像二頭、三頭這些區域性訓練,在後期調整和姿勢穩定上,都非常重要。
實際訓練:從肩、手到胸
動作的主次順序,跟每個人的起點也有關。
很多人一開始都從臥推練起, 但我那時候走的路不太一樣。
先練軍事肩推,再練二頭。
單手彎舉能到 24 公斤、8 下, 在健身房裡不太常見。 但那時候幾乎沒碰臥推, 真正開始練時,只能從五十幾公斤起。
以前沒練過自由重量時,很多人都從機械握推開始。 那時候姿勢靠機器固定, 看起來穩,其實越練越僵, 手會痛,胸也卡,動作能做的範圍越來越小。
後來練槓鈴握推,才發現身體根本沒學會出力。 練了一段時間再回去練機械, 感覺完全不同。 那時候能自己控制動作, 不靠軌道硬推,也不再亂用力。 胸、肩、手臂能一起動, 整個人變得放得開,也比較自然。
那一下推過去,槓剛離開胸口的瞬間,整個力量像串起來一樣。 明明是第二組,卻比第一組順、也更穩。 呼吸還在喘,肌肉更累, 但那次真的爽。
有用的肌力:讓力量能被生活用出來
「有用的肌力」,就是那些能派上用場的力量。 使用大肌群、多關節、完整動作幅度的訓練, 是最有效的做法。
練大動作會逼你對「整體」誠實。
哪裡不穩、哪裡偷懶、哪裡卡, 身體都會立刻告訴你。
以前只顧著某塊肌肉有沒有「炸到」,現在比較在意整個動作能不能順。 順代表協調,協調代表全身都有在工作。
提重物不用先吸氣準備,蹲下不怕卡住, 久坐後起身不用先活動一下。 那就是力量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幹,有些人
後來看一圈,幹,大家都在搞反。有些人覺得自由重量比較優秀,
其實也沒那麼神。
自由重量是中層,能讓身體學會控制、找到出力的路徑, 但那不是唯一的答案。
自然動作是底,自由重量在中間, 機械放最後,拿來補角度、修細節。 順序錯了,問題就會一個一個冒出來。
很多人一開始就黏在機械上,看起來穩,其實越練越僵; 也有人練自由重量練到全身亂扭, 動作歪得離譜還以為自己很純。 這兩種都一樣。
要變壯、要變強,不是看練什麼,而是身體會不會用。 動作順了,力量自然會上來。
結尾
先恢復人體自然動作,學會基本協調。
再用自由重量建立控制與出力的能力。
學會這些之後,不管是練健美還是做專項, 動作會更順,身體也比較知道該怎麼用。
練著練著就知道了。
反正身體不會騙人。
參考書籍
《怪獸訓練:動作控制》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1028123

肩膀不舒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