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的深度,決定思維的高度
曾在一支YouTube 視頻上,聆聽到前中研院資訊所副所長、Google 台灣區總經理、台灣地區資料搜索領域先驅研究者簡立峰博士説道:
「一問一答,得出的 Data 可以疑似『抄襲』。十問十答,已經是很棒的『學習』;百問百答,得到的 Data,加以整合,可能成為傑出的『創作』。」 這句話的啟發性在於:它將「問與答」視為學習與創作的坐標軸。一問一答,是線性的資訊轉移;十問十答,是多面向的知識連結;百問百答,則象徵思想的網絡化、整合化——那正是創造力萌生的時刻。 在這個過度依賴即時答案的時代,人們往往急於獲得「結論」,卻忽略了提問的品質才是思想的起點。問題若淺,思考即薄;問題若深,學習便深。 AI 時代尤顯如此。機器擅長「回答」,而人應該擅長「提問」。真正的創造者,不是知道最多的人,而是能問出最有意義的問題者。因此,「一問一答」雖可能近於抄襲,但「百問百答」卻是思維成熟的象徵—— 不是重複,而是反覆;不是堆砌,而是鍛鍊。 從模仿到創造:知識生成的內在邏輯 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enjamin Bloom)提出「認知層次理論」:從記憶(Remember)到理解(Understand)、應用(Apply)、分析(Analyze)、評價(Evaluate)、最終抵達創造(Create)。 這條路徑,正與簡博士的論述相互印證。 一問一答的層次停留在「記憶與理解」; 十問十答,開始進入「分析與應用」; 而百問百答,則意味著學習者能跨越模仿,達到「評價與創造」。 創作並非從模仿分離,而是從模仿昇華。古代書法家臨摹碑帖,非為抄襲,而是悟出筆意;作曲家研習前人樂理,非為複製,而是尋得新聲。創作的關鍵,在於能否把所學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將被動吸收轉化為主動表達——那是一種「帶著靈魂的重組」。AI時代的學習倫理與創作責任 生成式 AI 的崛起,使這句話在今日格外切中要害。AI 能在瞬間生成答案、文章、設計,但這些成果若未經人思考、甄別與取捨,不過是「拼貼的知識」,而非「整合的智慧」。若使用者只是被動接收 AI 回覆而未加省思,確實是「資訊層級的抄襲」。但若能以批判思維反覆提問、比較、修正,便進入「深度學習」的層面。而當人以自身經驗與判斷,將 AI 所提供的資料加以組織、詮釋、再創,這樣的作品便具有創造的價值。 AI 不會抄襲,也不會創作;真正的抄襲或創作,仍在於人。AI 可以給出千萬個答案,但唯有人能選擇其中哪一個值得被相信、被深化、被轉化成作品。 整合的藝術:資料與思想的再鍊 創作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場「整合的藝術」。百問百答所累積的,不僅是知識的片段,更是思維的脈絡。當人能在龐雜資料之中看見秩序、在重複資訊之中找出意義, 那一刻,「資料」便升華為「洞見」。 這也是創作者與學者的共通功課——不是追求最多,而是辨認最真。創作並非從零開始,而是在無數素材之中,尋找那條通往自我表達的線索。 人類文明的進步,正是建立在這樣的整合能力上:孔子「述而不作」,卻開創了儒家思想;牛頓「站在巨人肩上」,卻洞見了萬有引力。創作的尊嚴,不在於從無到有,而在於從多到一。唯有經過選擇與篩煉,思想才得以純化為創造。 問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在「一問一答」的時代,我們可能是資訊的接收者;在「百問百答」的時代,我們才成為思想的塑造者。 這句話提醒我們:學習的核心不是記憶答案,而是學會問問題;創作的核心不是拒絕引用,而是讓引用成為思想的養分。 AI 可以幫助人思考,但不能取代人的省思。唯有在人與知識的往復對話中,我們才能從學習走向創作,從模仿走向獨立。創作的尊嚴,不在於從零開始,而在於百問之後,仍能說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