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修行苦,修成了幹什麼?修成了為度眾生,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四卷
~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看本子《普賢行願品》,第六十面第二段,我把經文念一念:
【經】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講】這一段是講「迴向菩提」。前面講過「迴向眾生」。迴向一定發願,發願跟迴向當中是有相同,就是同中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因為迴向本身就是發願,發願不能說是迴向,為什麼?你發願的時候,你這個願還沒有做到,只是發了個願,沒做到,那拿什麼迴向?
而迴向是你將這個願已經做到了,我們所修集的功德不據為己有,換句話說,與一切眾生共享,這就是迴向。所以迴向裡面一定有願,願裡面不一定有迴向,願要兌現了才叫迴向,因此發願、迴向是連帶而起,道理在此地。
在這一節經文裡面,我們剛才所念的,前面兩行是願離苦得樂,經文說得非常明白,「願令眾生,常得安樂」,這是諸佛菩薩的願望。諸佛菩薩所努力的,積極去做的,也就是希望將這個願變成真正的事實。所以菩薩的事業就是令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兩句話是總說,與四弘誓願裡面所說的「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完全相同的意思。
底下就舉出幾個例子,第一條是「無諸病苦」。眾生病太多了,苦也太多了;病是因,苦是果,有病當然就苦,這是一定的道理。
病有分兩種,一種是身病,一種是心病,此地我們暫且不論身病,單論心病。
心病是什麼?就是經上常常講的三種煩惱: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只要你有這個病就叫做眾生。所以經上常講九法界有情眾生,除了六道之外,聲聞、緣覺、菩薩,都算眾生,都有病。
因此四弘誓願的最後一條,「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成佛道?你要不能成佛道,你拔苦與樂就做得不究竟。你要是替眾生治病就治不究竟,因為等覺菩薩他還有一病,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你要是等覺菩薩,你只能幫比你以下的,你可以幫助他;跟你平等的,或者在你上面的,你是無可奈何了。所以一定要成佛之後,才能夠究竟度脫一切眾生苦,與一切眾生樂,道理是在此地。
這三種病都是本身具足的,我們常常講業障,這是業障。都是由無明生起的,所以無明是病根,塵沙、見思是枝末,一定要幫助眾生破迷開悟。
說到這個地方,使我們聯想到了,我們身也有病。身病當然也是業障,而且是非常嚴重的業障,我們自己要曉得。如果身有病苦,你修道修不成,障礙你修道!所以身體要健康,心地要清淨。
身病在佛法裡面講,有三種來源。
第一種就是飲食,我們中國古人常講「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禍亂怎麼來的?是你說話不謹慎,所以佛法裡面對於言語很慎重的,儒家教學也非常地注重這一條,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尤其是現代這個社會裡面,在我們台灣,各式各樣的怪病都有,究竟怎麼得來的?我看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從飲食裡面得來的,我們不能不注意。
第二種就是冤鬼找到身上了,會害病。這個我們也常常聽說的,某人有什麼冤鬼、冤家對頭找到身上了,這種醫生沒辦法。像吃東西不小心、不謹慎,或者受到風寒,這一類的疾病可以找醫生,要用藥物治療。那個冤魂找到身上,吃藥沒用處,因為與那個不相干。所以那一類的病,有的時候有人求神拜佛,他病就好了,真有效。當然有效,求神拜佛,是佛、神把他調解,調解他接受了,這個冤鬼走了,你的病就好了。如果調解他不接受,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你看慈悲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害的人面瘡,就是冤家對頭,迦諾迦尊者給他說法,用慈悲三昧水給他洗,他就說話了,說明過去的冤仇。他接受調解,他離開了,他這個病就好了。所以這是第二類的病。
第三類的就是宿業,過去世造的罪業太多、太重了,這個沒有法子。宿業病調解也不行,醫藥也不行,那沒有法子,像現在害這種病的人很多,我也看得很多。還有一種罪業不是過去生中的,這一生造的,或者造的殺業太重,或者怨恨心太重,積到一個時候爆發了,變成病。這時一定要誠心誠意地求懺悔,真正求懺悔,改過自新,那個病能好。
給諸位說,身病、心病,在佛法裡通通可以醫治,沒有醫不好的病,問題就是你明不明白這個道理,懂不懂這個方法,如理如法地去修學,一切病苦都能夠免除,這是一點都不假的。所以第一個要除一切病苦。
其次就是善惡業,是我們的造作,這是關係最大。「欲行惡法」,你要想做惡事,統統做不成,這個好!這就是三寶加持,三寶冥冥當中加持。你做一件壞事做不成,你要做善事,三寶加持你,都能成就。做壞事做不成,善事樣樣都能成就,你要曉得。如果是這種情形之下,你已經得三寶加持了,已經得佛菩薩護念了。這在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之間,能夠體會得到,真正是感應道交!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惡趣」是三惡道,三惡道的門關閉了,換句話說,就是你不墮三惡道了。怎樣才不墮三惡道?佛在經論當中,諸佛菩薩常常教誡我們,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你就不墮三惡道了。善惡的標準,我們在講席裡面講過很多,諸位要記住,凡是有利益於一切眾生的事,這是善事;凡是自私自利的事,必定是惡事,要以這個標準來斷惡修善。善中之善無過於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學正知正見,學身心清淨,學佛決定不迷信。
我們看到現在,有許許多多學佛的人,把路子走偏差了,學迷了。我們過去一再與同學們說,學佛入門的基礎就是在善惡因果。所以《了凡四訓》不可不讀,那裡面講的是世法的因果,只能夠免三惡道,生三善道。「涅槃正路」光這個還不行,雖然不行,它是涅槃正路的基礎。你人天都得不到,那裡還談得上涅槃正路?當然談不上!所以要從人天善法奠定根基。佛門裡面經典,入門的就是《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是學佛人的入門,這部書裡面給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應該怎樣去學佛。依照佛法來修學,這是真正的佛弟子,違背了教義,那不是真正弟子。所以學佛得的結果有吉有凶,並不一樣。同是學佛,為什麼得的果報不一樣?它有原因的,這是我們要深深去研究,使我們在這一生能夠成為真正的佛弟子,所向吉祥。
尤其是學佛不應該去算命、去看相、去看風水,用不著。你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頭決定禁止的。學佛人還要去搞那一套,你要記住,佛菩薩不會護念你,護法龍天也不會保護你。結果你跟誰打交道?跟妖魔鬼怪打交道,變成以後「惡鬼屯門」、「所向不諧」,麻煩就大了。那你自己造成的,我們一定要懂得、要明理。所以那部經是我們學佛入門的第一部經,雖然沒有註解,我們有錄音帶跟錄影帶,足可以提供諸位同修作參考。
「涅槃正路」,這就包括大小乘的佛法,小乘四果四向,大乘是菩提道,這是涅槃正路。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就是註子裡面前面兩行,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後面兩行更殊勝,不但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且還發願要代眾生受苦。代眾生受苦,註解裡面:
【疏】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
【講】「大疏」是《別行疏鈔》,這部書對我們非常重要。徵就是問,釋就是解答,用問答來解釋。
【疏】徵云: 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
【講】這個問得很好。苦果是由業生的,眾生造這個罪業,他要受這個果報,我沒造這個業,我怎麼能代他?我造這個業,我也受苦果,他也不能代我,那怎麼能代呢?這個問得很好。
下面大師給我們解釋,這裡面有七個意思,說明普賢菩薩行願裡頭代眾生苦的意思。
【疏】一者、起悲。
【講】就是生起大悲心。諸位要曉得,大悲心就是菩提心,我們大悲心生不起來,就是菩提心發不起來。實在講,深心、直心從什麼地方去顯發?要從大悲心顯露。直心好比是樹根,埋在泥土底下,看不見的;深心好比是幹,你不太注意的;大悲心是枝葉,一看樹好大,你看見樹葉、枝條、花果。所以佛門才常說,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由此可知,菩提心裡面最重的就是大悲心,要對一切眾生以平等、清淨的慈悲,真正能夠捨己為人,這是菩薩心,菩薩發心。這底下註得好:
【疏】謂明知自居凡地,事必不能。
【講】我自己是凡夫,業障很重,這個事情我做不到,做不到要發心。做不到是自己智慧不夠,力量不夠,我不是沒有心,我有心。換句話說,我的心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我的智慧能力比不上佛菩薩,心沒有兩樣,這樣就好。常常能存這個心,漸漸智慧就能生起來,能力也會得到。為什麼?智慧能力都是從大悲心裡頭生的。這種修行,自古以來稱之為從根本修。所以你要懂得這個修學法,一定要發這個心。其實就是在凡夫地不是不能代,還是有許多那是真正代眾生苦。下面就有說:
【疏】二者、修行。謂修諸苦行,後能與物,作增上緣,即名為代。
【講】所以我們想想,我們今天修行苦,我修成了幹什麼?我修成了為利益眾生,為度眾生的,那你今天的修學不就是代眾生苦嗎?好比你們在學校念書,念書苦啊!你為什麼要念書?將來為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你今天學校吃這些苦頭,都是為社會的,都是為將來替眾生解決問題的,你不是為他謀幸福嗎?不就是代他苦的意思嗎?所以,認真修行,實在講是代眾生苦,諸佛菩薩無量劫的修行,是為了我們而修的。不為眾生,他何必要斷煩惱,要學無量法門?用不著。
我們前面也說過,斷見思煩惱就可以了,修一個法門就行了,自己就可以出三界了生死,自覺就夠了。為什麼還要去斷塵沙無明?為什麼還要去學無量法門?那就是為了要救度一切眾生,這是大願,這是菩薩令人敬佩的地方,所以我們應當要發這個願。
修行,像諸佛菩薩那樣的難行苦行,說實在話,我們今天辦不到。我們今天在人事境緣裡面,境是境界,緣就是人事,在一切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裡面,遭受一些挫折要能忍,這就叫修行。修什麼?修忍辱波羅密。一切好的境緣裡面,我們能捨、能放下,修布施波羅密。我們循規蹈矩,我們修持戒波羅密。
諸位要曉得,戒律不是死的,絕不是說光戒律一條一條我這樣做到,那是死在戒律裡頭,沒用處的。戒律是規律的生活,無論做什麼事情,有條有理就是戒律,層次不亂,這是戒律。
我就聯想起從前我在中廣錄音時,人家的作業程序就是戒律,他一定要按這個程序做,所以他不會有誤失。譬如錄音帶,到那裡去一定是新帶子拆開,包裝好的新帶子拆開,如果是舊帶子都不要,為什麼?怕已錄的東西洗掉,東西搞錯了;一定是新帶子當場拆,拆過之後,帶子馬上迴轉一次,怕帶子當中有斷掉的,就是檢查一遍,然後再回頭來重新開始錄,它一定要經過這種作業的程序,這就是戒律。
譬如在家裡你燒個飯、炒個菜,也有一定的程序;火候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放的盬不能太多,不能太少,統統是戒律。那一條不是律戒?戒律是活的。這個戒律沒有,沒有,你就亂搞,亂整了,那有這種道理?所以諸位要曉得,戒律是個規律的生活。
小乘戒是自律的,就是自己私生活一定要有規律,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都要有規律,戒跟我們禮是一樣的。戒條裡頭只講大原則,每一條裡頭所含的境界都廣大無邊。你要把它看成只有那麼幾條,那太簡單了,那佛菩薩有什麼稀奇?
菩薩戒就是我們對人的規律,我們應該如何待人接物,待人接物應該守的規矩,這是菩薩戒。自己私生活一個人,應當守的規律就是比丘戒、比丘尼戒。你要懂得戒律的精神,否則的話,怎麼持?天天努力而不懈怠,就是精進波羅密。前面四種天天在做,心是清淨的,就是禪定波羅密。樣樣都做得很好,一切都非常明瞭而不執著,就是般若波羅密。活的,不是死的,這叫真正修行。
所以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同學們要記住,天天歡喜,法喜充滿,你的修行就有效果了,你就在菩薩道上。如果修得心裡很苦悶,你要覺悟,你已經離開菩提道,走到岔路上去了,才會有苦。如果在菩提道上,決定是法喜充滿,他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絕對不是愈學愈迷,學到最後是離樂得苦。
我看不少修行人,無論在家出家,他說我不學佛的時候還蠻快樂,愈學愈苦,他是真顛倒了。不學佛的人好像不迷,學了佛愈迷愈深,真是執迷不悟,離樂得苦,可憐!佛看到這個樣子也會感嘆,你曲解了經義。因此學佛還是要多聽,不但要多讀,一定要多聽,有很多意思你看也看不出來,看註解也看不出來,必定要多聽。所以修行真正是代眾生苦。

修行就是捨掉自己的知見,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的業障、習氣、毛病。
【疏】三、留惑。
【講】這個比前面境界要高,前面的境界我們可以辦得到,那個修行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要是有覺悟的話,現在就能做到了。這第三我們做不到,第三是什麼人?是聖人,不是普通人,阿羅漢以上的才行。阿羅漢已經了生死出三界了,這是我們講最起碼的,他修成九次第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不到六道裡面來輪迴了。可是想想眾生很苦,我還是繼續不斷地留在六道幫助眾生、教化眾生,有這種人。
但是像剛才講,六道是果報,沒有這個業,他怎麼會到六道來?阿羅漢要想再到六道來,這個六道的業不能斷盡,要留一點,他有能力把它斷盡,他不斷,留一點。留一點幹什麼?再回到六道裡頭來受果報,來示現這個身形度眾生,這真正是慈悲,慈悲到了極處。
譬如你們在學校念書,你們不是菩薩,菩薩怎麼樣?大學畢業,畢業就離開學校,走了,不會再來了。為了要幫助後來的學弟們,怎麼樣?我畢業考故意考個不及格,就留級,留級才能幫助後來的學弟,你看看慈悲不慈悲?所以這些阿羅漢都快要畢業了,他故意不及格,還留在三界六道裡面。
其實諸佛菩薩通通都是這樣的,佛菩薩要不「留惑」,我們怎麼會見得到他?他就不會到三界來了,他肯到三界來,統統都是「留惑」,這是真正了不起,這真正是代眾生受苦,有能力斷而不斷乾淨。由此可知,阿羅漢以上的那些佛菩薩們個個都是代眾生受苦,都有這個意思。不過到他那個境界裡面,他是一切苦樂憂喜都不受,我們眼光當中他是代眾生受苦,在他是無所謂的,不受的,他的心是永遠清淨的,這真正是大慈悲心的顯露。第四種:
【疏】四、捨命。
【講】當然這個裡面也是有神通的,如果沒有神通的話,必定是對於佛法非常通達的人,他才能做到。如果自己在佛法上沒有成就,這條我們做不到,「捨命」,捨生命!
【疏】謂若見眾生造無間業,當受大苦;無異方便,令不造業。
【講】「無間業」,他造墮阿鼻地獄的罪業,墮地獄太苦了,我們想救他又沒辦法。又沒有方便法門,不能夠終止他不造業,那怎麼辦?你看:
【疏】願自斷命,先墮地獄;彼墮獄時,令彼脫苦,乃名為代。
【講】這是真代,所以這決定是阿羅漢以上的大菩薩,他看到你造重業要墮地獄了,他先到地獄等你,你到地獄的時候,他來為你說法,他來勸你回頭。這正是像地藏菩薩幹的事情,地藏菩薩就是這樣的,這是一種捨命。
還有一種捨命,就是我們世間人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幹?你肯不肯犧牲捨己去救人?看到一個人造無間罪業,你曉得他造這個罪業必墮地獄,也是沒有方法勸他回頭,這怎麼辦?當他這個業還沒造成的時候,把他殺了。諸位要曉得這個殺不是犯戒,這不是犯戒,這叫開戒。
譬如佛經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 :
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的時候,是過去多生多劫之前行菩薩道,有一次跟著一個貿易團體,乘船從海外回來,這船裡頭帶了許多珍寶財物,其中有一個人起了一個念頭,要想把同伴都害死,他把財物獨吞了、獨佔。菩薩有他心通曉得了、知道了,這時候沒法子勸他,你要勸他: 不能這樣做,這樣做將來有罪業。那他頭一個殺你,為什麼?我的秘密被你知道了,首先要殺你滅口。沒有法子,就是利令智昏,不會回頭的。
菩薩在這時候怎麼辦?他這罪業要是成功了,他要是實現、造成了,他要欠全船幾百人性命,他欠這個命債;又等於說偷盜,奪了人家這麼多財富,他犯了殺、犯了盜,這是性罪,這個罪業不是少,是重,要殺幾百人的性命,必定墮無間地獄。趁他這念頭才起,還沒有實行的時候,先把他殺掉。他被人殺了,他沒有罪,他雖然起這個念頭,這念頭並沒有實行,換句話說,他墮落不會墮到地獄去。這個事情沒成功,想害人沒害成,前面講他想做惡事沒做成,所以他的過失小,他沒有罪,他有過,他絕對不墮地獄。
這等於是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從三惡道裡救出來。菩薩這樣做有沒有罪?殺人當然是有罪。菩薩他的願望是寧願我墮地獄,不叫你墮地獄,這不得了!這就是代眾生受苦,他是大慈悲心殺他的,為代他受苦而做這樣重大的犧牲,這是捨命。第五種:
【疏】五、由初。
【講】「初」是什麼?我們初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這個願。
【疏】謂由初發心時,有願在先,願常處惡趣,乃至饑世,身為大魚,即名為代。
【講】這也是講釋迦牟尼佛因地行菩薩道的事情,在饑荒的時候,菩薩示現大魚,故意游到岸邊被人捕去,他們可以能夠飽食,解決他的饑荒,那個魚是菩薩變現的,這是真正以身代苦。但這也不是我們平常人可以做得到的。第六個意思是:
【疏】六、同真。謂願是修善,苦是修惡,二修皆是性具,故曰同真。
【講】善惡無自性,性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悟了就是善,迷了就是惡,所以就是自性迷悟不同而已;相不同,作用不同,體是同的,所以體叫「同真」。
【疏】以即真之大願,潛至即真之苦處,令彼潛消,即名為代。
【講】這就是諸佛菩薩冥冥之中,加持一切眾生。所以有些人做惡,他會受良心的責備,那就是佛菩薩加持的。有些人做惡,他良心也沒有自責的,這就是佛法裡叫一闡提。一闡提叫沒有善根,這種人是少數,畢竟不是多數。
譬如前幾天報紙上判刑的那個賣餿水油的,法官問他有沒有後悔的意思,他一點都沒有後悔的意思,這在佛法叫一闡提。一闡提是斷了善根的人,斷善根的人果報一定在地獄,他是一點善根都沒有,造一切惡事不知道後悔,沒有良心責備;我們一般講喪盡天良,沒有良心,這個罪惡是很重的。只要還有一點良心在,佛菩薩冥冥之中都會幫助他,所以他的良心常常會發現,一定能夠改過自新。第七:
【疏】七、指體。菩薩以法界為身,自他不二,故眾生受苦,即菩薩受苦,無有異也。故須代苦。
【講】這就是佛菩薩為什麼要發心代眾生受苦,那就是佛菩薩的觀念跟我們不相同。我們不曉得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知道,他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眾生苦的確就是自己苦,眾生樂確實就是自己樂。所以後面講到恆順眾生,就是基於這一個道理來發明的。為什麼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供養諸佛,就是令諸佛歡喜;你叫眾生受痛苦,就是叫佛受苦;叫眾生受難,就是叫佛受難。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而後才曉得如何來修供養佛、供養菩薩、供養三寶,一定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
這一段我就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然後我們再看經文:
【經】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
【講】「惡業」的確是如此,不僅我們這一生一世在那裡造,其實是生生世世都在造惡業。怎麼曉得?我跟同學們說過,你們把十大願王一條一條地自己好好反省檢點一下,條條都違背了。第一個禮敬諸佛,我們對人就做不到,我們對幾個人有禮貌、有尊敬心?沒有,我們這條沒做到。菩薩修這個法門,當然一切眾生所謂是有迷有悟,有善有惡,願意接受我們禮敬的,我們對他一定要禮敬;不願意的,我們迴避,迴避他心裡歡喜。
總而言之,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他不願意看到我,我迴避他一點,讓他心裡歡喜,不要叫他生煩惱,這就是禮敬。一定要明白禮敬的意義、行法、境界,你才能修,要不然你怎麼修法?稱讚、懺悔,一直到後面普皆迴向,我們沒有一條做到,所作所為與十大願王、十種行法完全相違背,這就是「積集諸惡業故」。
所以我們今天感的果報是極重的苦果,這是我們自己當前所承受的。怎麼樣消業障?給諸位說,你要好好地記住,唯有念佛可以真正的消業障。
業障消除的相,自己能夠覺察得到,心裡面清淨了,是業障消除了;常常生歡喜心,業障消除了;夜晚不作惡夢,業障消除了;遇到一切境緣都很順利的時候,這是業障消除了;得失懊惱的心天天減少了,這是業障消除了,要從這些境界裡面堪驗自己的功夫。
我們認真自己修行,幫助別人,以佛的教理、教法為人演說,這就是代眾生苦。尤其是後面兩句,「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是菩薩發願代苦到了極處,眾生不成佛,菩薩代苦之願,就一天不能夠間斷。那麼這一段是迴向菩提。
再看下面一段,迴向實際:
【經】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這一段經文,我們在每一科裡頭都讀到,盡法界虛空界,它的意思與迴向實際一樣。註解說:
【疏】大疏云: 迴向所以要向三處者。
【講】這都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疏】凡是菩薩,必大悲下化,大智上求,更須離眾生相,及菩提相,故須三也。
【講】這個道理在此地。著相的修行不能夠圓滿,所以一定要向三處,原理就在此地。下面它又給我們舉例說明:
【疏】一、證實相。
【講】第一個「證實相」,你必須要迴向眾生,你要不迴向眾生,換句話說,你證不了實相。證實相,我們換一句話來說,譬如我們念佛,要想念到理一心不亂,證實相就是理一心不亂,你不能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這個理一心不亂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念念就想成就理一心,上品上生,花開見佛;把我與眾生的界限突破,我與眾生是一不是二,融合成一體,你就很容易得理一心不亂。度眾生必須迴向實際,必須迴向菩提,為得菩提那也要迴向眾生,也要迴向實際,可見得一而三,三而一,這三個是分不開的。這是說明為什麼迴向一定要向這三條。註解諸位細細去研究。再看底下經文:
【經】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
【講】到這地方是一小段,這一小段是接前面的兩段而來的。下面是結歸到三處。
【經】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
【講】「成熟」就是證入。
【經】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這一句就是迴向菩提,成熟一切眾生是迴向眾生,這是迴向菩提。
【經】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
【講】這就是迴向實際。一切菩薩廣大的願海、行海,都是以十大願王做根本,所以十大願要是具足了,那就必定成就圓滿一切菩薩的行願海,而能夠證得無上菩提。
我們念佛人,要在這一句佛號裡面,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聲佛號裡頭圓滿具足十大願王,那你這個念佛就是修普賢行願,你這種修法跟《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是無二無別,這個修行法就是此地所講的「具足圓滿」,「 隨順趣入」。具足圓滿,是講這十願你都做到了。而正在修行,就是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行的,你要注意隨順趣入。什麼事情都要隨順。
隨順的心是清淨的,是自在的;不要攀緣,攀緣的心就不自在。攀緣有煩惱,隨順沒有煩惱。攀緣是起了分別執著,就起心動念了;隨順裡頭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才能夠趣入這三處: 眾生、菩提、實際,唯有隨順才能夠趣入三處。趣入三處是真正的迴向意思,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末後這一句是勸勉我們:
【經】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
【講】你對於上面所講的道理一定要曉得,還要像上面所講的這樣知道才行。為什麼?上面普賢菩薩所講的,就是毘盧遮那佛所說的,佛知佛見。所以勸你,「應如是知」,這是正知正見。
如果我們的見解跟此地所講的不一樣,你自己要覺悟,我們的見解是錯誤的,要依照經論的見解修正過來。換句話說,把我們自己的知見要捨掉,取佛菩薩的知見,來修正我們自己的業障、習氣、毛病。修行修什麼?就是修這個東西。李老師在講經常常講,修行修什麼?去習氣而已。習氣沒有了,你就是佛菩薩;有了習氣,你就是凡夫,凡夫與佛菩薩不相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底下一段經文,校量功德。經講到此地,我們大科上寫的是「正示普因」,正示普因一段到這裡就結束了,就講完了。底下一段是比較功德,你才曉得佛法的殊勝。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講】這一句是能比較的人。什麼人能夠較量、比較?要「善男子、善女人」。那麼善的標準在《華嚴經》,尤其在這一會,諸位要知道,必須要具足十大願王才能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換句話說,像我們都不夠格。如其不然的話,對於淨土法門真正具足信願行也行,也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真正具足信願行。
其實信願行,跟前頭講的十大願王,沒有兩樣,你仔細去觀察,信願行三條開出來,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一歸納就是信願行。信裡面有十願,願裡頭有十願,行裡頭有十願;再觀察十大願王,禮敬裡頭有信願行,稱讚裡頭有信願行,供養裡頭有信願行,乃至於普皆迴向裡頭都有信願行。所以具足信願行就是具足十大願王。
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善財是這麼修的,文殊菩薩是這樣教給善財童子的。我們也明白了,我們也會了。善財童子一生能成佛,我們這一生怎麼能不成就?當然成就。所以這部經一定要與《彌陀經疏鈔演義》合起來看,你才曉得《彌陀經》跟《華嚴經》是一部經,是一不是二。我們看下面較量:
【經】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
【講】前面是講物質上的供養來布施,這數量諸位去看註解,我在此地不多說了。數量比《金剛經》上講的要大,《金剛經》上講的是以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此地是講「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這個數量比《金剛經》大得太多太多了。末後這一句,「諸人天最勝安樂」,這是精神上享受的布施,你看物質的享受、精神的享受是無量無邊的,以這個來布施。
【經】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
【講】不是布施一個人,是像前面所講的一樣境界的那些眾生。不但布施這些眾生,而且:
【經】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
【講】上供諸佛,下施眾生,這個福報不得了!真是無量無邊,廣大之極。供養多久?不是一天、兩天,不是一年、兩年。
【經】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
【講】你看一層一層地比較,確實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樣大的數字,這麼廣大的境界,「所得功德」。
【經】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千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講】《金剛經》上講,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不如為人說一四句偈,這就說明了財布施不及法布施,這是在廣修供養的時候,一再勸勉同修要認真修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無量無邊。
尤其是這部經,這十大願王,縱然聽了一願,縱然聽了一字、一句、一偈,功德都不可思議。這一段經文大義,是教人以法為師。在註解裡面有幾句話很重要,就是說出比較的用意:
【疏】謂人但能聞此願王,不說全文。
【講】不說全文,但能聞此願王。
【疏】唯聞一四句偈。
【講】這是講時間少,時間很短暫,不是長時間。又說:
【疏】一經於耳。
【講】只很短暫地聽到,只聞一偈。
【疏】其所得功德。
【講】所有的功德,就像前面一樣,無量無邊微塵剎土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供養的功德都比不上。為什麼?因為財布施的福報是有盡的,再多,享受得盡;法布施是啟發你自己的智慧,開發你的法性,它的功德是無有窮盡的。所以世間財物布施,決定不能與出世間的法寶相提並論,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一定要認真地修學。
下面講到法寶的功德能滅罪、能生福。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這有個同學提了個問題,法界如來與法身如來,意思是不是相同?相同的,這個意思是相同的。
今天是我們這一年最末的一會,《普賢行願》在大專講座我們講得很圓滿,每一位聽的同學都很歡喜。在這最後,希望同學真正能發菩提心,修菩薩道,學菩薩行。更願諸位發願為阿彌陀佛的使者,以普賢行願力故,專弘淨土,普度眾生。更希望大家要能夠直下承當,不要客氣,不要謙虛,「這個事情我做不到,你去做吧!」,這就不好了,自己要直下承當,做阿彌陀佛在這世間接引眾生、度眾生的代表人,你將來決定能往生。這是真正的菩薩,護持正法,續佛慧命。謝謝諸位。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五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