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願品 講記 (二十三)

更新 發佈閱讀 24 分鐘
普賢行法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三卷

~ 淨空法師講述

請看經文,五十六面倒數第三行,我們從這裡看起: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花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註解裡面也註得很好:

【疏】言眾生為樹根者。

【講】為什麼把眾生比喻作樹根?

【疏】謂諸佛無不從迷而悟,從妄而真。

【講】就是十方諸佛,都是從眾生修行而成就的,所以眾生是根本。

【疏】淨名云。

【講】淨名是《維摩經》。

【疏】煩惱即菩提,諸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中求。

【講】我們自己要想成就,不能超出這個原則,換句話說,也是要在眾生心行中去求。所以我們的戒定慧,都要從眾生心行當中去求,才能夠圓滿,離開眾生,我們戒定慧沒有地方修。

我再舉個比喻,眾生好比是石頭,我們好像是刀,刀要鋒利要在石頭上磨,離開石頭,刀就沒有法子達到鋒利,一個道理。所以我們的戒定慧,我們的六度、十度,離開眾生一樣都修不成。所以眾生是成佛的大根大本,十大願王特別在此地發揮。

【疏】法句經云,塵勞諸佛種。

【講】塵勞是一切諸佛之種子,就是佛之所以成佛,是在塵勞當中鍛鍊出來的,諸位總要把這個幾句話牢牢地記住。你看《親聞記》,在第五十八面,也是這一段的註解,兩個本子合起來看,意思就更完全了。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此總合也。」就是合前面的比喻。「生死喻曠野,菩提喻樹王,迷悟之別耳。迷為眾生,悟成樹王。」樹王是比作佛,「樹根即眾生者,不觀眾生之相,而觀眾生之性。眾生性即佛性,故眾生性即菩提性也。」「諸佛菩薩而為花果者,謂從眾生修成故。」「饒益即利益也。」「令知有成佛種性,依法修行故。眾生心性,即成佛正因,喻樹根。佛喻樹王。法喻親切。」

底下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但要見著眾生之佛性樹根,見得真實,自然能向樹根澆水。如念佛要望樹根念,參禪要望樹根參,習觀(就是修觀)要望樹根觀。古人云: 一念不在,即名死人。不望樹根參禪念佛習觀,即是盲修瞎練。然樹王須因圓果滿,故難見。樹根依於教典,諸佛一再指示,故易知。雖易知,而又易迷失,以易迷失故,大樹難以長成。此是修行者入手緊要關頭,宜特加注意,不可輕忽。」這一段念了以後,我想諸位不難體會。

佛祖一再要強調,修行決定不能捨棄眾生,決定要恆順眾生。用什麼恆順眾生?用十大願王恆順眾生,所以禮敬、讚嘆、供養,一直到迴向,都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

諸位想想,能夠敬眾生,那裡還有不敬佛的道理?你禮敬諸佛才會圓滿。我敬佛,敬佛不見得會敬眾生;敬眾生沒有不敬佛的,這是一定的道理。對眾生小小的善都能稱讚,那對佛更沒有話說,所以讚佛不一定能讚眾生。供養也是如此,供養佛,他不肯布施眾生;能布施眾生必定能供養佛。所以我們要想十大願王修到究竟圓滿,是以眾生為第一個對象。

所以此地把眾生當作樹根,樹王比佛菩提,花比作菩薩果位,果比作如來果位,菩提就是自己的菩提心。我們要想成菩薩、成佛,我們要從什麼地方修?要從根本上去澆水,水就是大慈大悲,根就是一切眾生,以清淨慈悲恆順眾生,這才能成就。

說得最詳細的就是《大疏》,這個本子在一般註解裡面叫《大疏》,就是《普賢行願品大疏》,幾乎每一家的註解,都離不開這個根本,所引用的慈舟大師跟諦閑法師裡面,許多引用的都在這個本子上,再看下面經文:

【經】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講】這也是一個假設,一個問答,問的意思是,為什麼利益眾生就能夠成佛?小註裡頭有幾句話很重要:

【疏】意云。

【講】意就是意思。

【疏】夫欲智慧圓滿成就者。

【講】實在講,這是我們每個人天天在祈求的,希望我們智慧圓滿成就。智慧圓滿成就是成佛,我們講智慧成就是菩薩的地位,圓滿成就是成佛。這一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翻作無;耨多羅翻作上,耨多羅是梵語,上的意思;三翻作正,藐翻作等,平等的等;三是正;菩提是覺。所以合起來中國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裡面有三個層次,第一個是正覺,第二是正等正覺,第三是無上正等正覺。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算是正覺,正覺就是三菩提;菩薩是正等正覺,四教的佛,(藏教、通教、別教的佛),也是正等正覺,只有圓教的佛叫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所祈求的,這就叫圓滿智慧,無上正等正覺是圓滿智慧。怎麼樣才能夠得到?

【疏】必須自他無異。

【講】你要在一切眾生當中修平等心。心不平等,正覺都沒有指望。不平等是迷,本來是平等的。不平等從那裡生的?就是分別執著上生的。一分別就有差異了,就有自他;再一執著,他不是我,我不是他,就不平等了。我總要比他要高一點,貢高我慢的心就生起來了,這是成佛、成正覺最大的障礙。所以必須在境界裡去把障礙這個磨掉,使你的心在境界裡平等,自他平等:

【疏】物我同如。

【講】「物我同如」是萬法平等。所以禪宗黃龍禪師接引學生,就是學生來跟他參學的時候,是一來了之後就考試,看看學生見解如何。他伸這個手,我這個手像不像佛手?我的手跟釋迦牟尼佛、十方諸佛的手一樣不一樣?再伸出一條腳,我這個腳跟驢腳一樣不一樣?驢是像馬一樣的,驢腳,是畜生。這個意思是什麼?上與諸佛平等,下與畜生平等,沒有兩樣,「物我同如」,萬法平等,真正是一個清淨平等心來看一切法。他看一個畜生,看一個蚊蟲螞蟻,跟看一尊佛沒有兩樣。如果對佛禮敬,對畜生就不敬了,你這個禮敬不圓滿。你雖修禮敬,不是普賢的禮敬,不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平等法,所以到這個地方,才把真正平等的意思跟諸位說明。

普賢行願怎麼個修法?有一念分別、執著、不平等,就不是普賢行願;你修這十種法叫善法,而不是普賢行法。普賢行法最重要就是清淨心、平等心,自他不二,物我一如。

【疏】見一切眾生,皆是我心所現。

【講】這是《大經》一再給我們提示,十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誰的心,誰的識?是自己,自己心現的,自己心變現出來的。

【疏】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圓,我智方圓。

【講】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尊重眾生就是尊重自己。你看眾生樣樣圓滿,是你自己智慧圓滿了,你自己的福德圓滿了;你看到眾生不圓滿,是自己不圓滿。佛這樣教給我們,菩薩也是這樣教給我們,祖師也是這麼教給我們。所以真正修行的關鍵,就在恆順眾生,我們不肯隨順就沒有辦法,菩提道上就沒有分。所以真修行到那裡修?真修行人,就是在一切眾生境緣當中去修。再看下面經文:

【經】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講】我在前面也跟諸位說明過,釋迦牟尼佛,他之所以提前成佛,得力於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這些大弟子,過去世中都是冤家對頭,最初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他的冤家,生生世世是來害他的,想盡方法阻撓他。他當時發願,並沒有瞋恨心,我成佛之後一定先度他們。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果然先度他們,他才能成得了佛!如果沒有這些惡眾生、惡緣,他不能成佛。所以成佛之後,對於這些人感激得不得了,得他們的大力幫助。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這一節文諦閑法師有兩種解釋:

【疏】一對緣釋,二觀心釋。對緣者,前文云因於眾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覺,正此文之註腳。

【講】換句話說,就是成佛之本因是眾生,沒有眾生,就不能成無上正等正覺。好的道場,有許多人不曉得,真正一個好道場、理想修行的道場,實在是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這裡面既有正法,也有許許多多冤家對頭找麻煩、找障礙的,這個道場就是最好的道場、最理想的道場。如果道場裡面沒有這些人,沒有這些人誰做冤家?那個老師做冤家。

你們去看看《高僧傳》,你就曉得,老師,還有些同學,都把你當作冤家,把你當作對頭,看到你就生氣,處處找你麻煩,那是成就你啊!成就你,那是大慈大悲!所以你自己要曉得。如果你說,這個道場算了,我不要住了,別的地方去了。那你儘管去好了,去了怎麼樣?你的機緣失掉了,老師也不會把你找回來,不可能的,你沒有這個福分。善根、福德、因緣,你沒有福德,你經不起折磨,經不起考驗。

我常常提到《禪林寶訓》,那一則我忘掉了,名字忘掉了,但是這樁事情印象很深。就是老和尚看中這個學生,看中了,將來要選他做繼承人,於是想種種方法折磨他。端洗腳水來,洗完,水都往他頭上倒,什麼事都不講理的,沒有理的去折磨他。最後把他趕走,趕走他也不走,他曉得那是真善知識,曉得這個道場真能成就人,這個人有福報。趕走不准在這裡住,他晚上住在寺廟外面走廊上,受餓受凍都不走。老和尚講經,他在窗子外面聽,其實老和尚曉得,裝不知道。到最後老和尚退位,要傳法了,要找一個新住持,大家都不曉得老和尚傳給誰。結果老和尚宣布,外面那個人把他找回來,就傳給他。於是恍然大悟,大家也服了,為什麼?任何一個人忍耐的工夫不如他。就是沒有人給你做冤家對頭,那個老和尚要成就人的時候,會給你做冤家對頭。

所以諸佛菩薩成就,統統是千錘百鍊而成的。你打開整個《大藏經》看,那一尊佛菩薩成佛一帆風順,一點障礙都沒有的?你有多大的福報,你在菩提道上一點障礙都沒有,不可能的事情。那你這個福報十方諸佛都不如你,都比不上你。一定要吃苦,一定要經過許許多多的難關、折磨,才把一個人鍛鍊出來,這就是恆順眾生最重要的意思。

翻過來在五十八面,他第二個解釋「觀心釋」,觀心釋有兩個意思:

【疏】一、攀緣妄想,即是眾生。妄即不覺,覺即無妄。無妄,合於本覺,名為成佛。

【講】這是觀心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

【疏】二、思惟觀察法義。此心念念生起,亦是眾生。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見正理。成智,方證菩提,故云爾也。

【講】這是觀心解釋的第二個意思,就是「思惟觀察法義」。所以離開眾生、離開境緣,沒有辦法修,修什麼?前面慈舟法師講得很清楚,念佛要給誰念?跟澆水一樣,念佛要向樹根念。這話我們聽不懂,念佛怎麼要向樹根念?樹根就是一切眾生,就是你要隨順眾生念。

眾生對你好,「阿彌陀佛」,不起歡喜心,保持心平靜;眾生對你不好,「阿彌陀佛」,你也不要結怨,絕對是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冤親債主,這就叫對樹根念,就是這麼個意思。沒有這些境緣,修什麼?沒得好修了!修行人不懂這個道理,功夫怎麼會得力?功夫不得力,境界轉不過來。再看下面經文:

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冤親債主。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

以一個清淨、平等、慈悲心對待一切冤親債主。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

【經】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講】善男子,是普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凡是叫著他的名字跟他說話的,這一段話就特別重要,所以特別叫著他,提醒他的注意。你對於上面所講的意義,你應該要如是解!你要理解、要明白。人人都是善財,所以善財不是某一個人的專號,凡是修普賢行的人都叫做善財。

善就是多善根,財就是多福德,能夠發心修普賢行願,這個人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那多因緣當然在其中。你遇到這個法門能夠信,能夠理解,能夠依教奉行,這個是因緣!你這善根、福德、因緣,三者都具足,只要這三者具足,一生沒有不成就的。所以我們應當要依教修行,應當要直下承當。平等心就是自他不二,利益眾生,自己才能成佛。小註裡面說:

【疏】意謂: 上來重重徵釋。

【講】就是一層一層給我們解釋。

【疏】可謂徹法底源,毫無覆隱。

【講】經文的意思無有窮盡。諸位要細細去看就看《大疏》,《大疏》註得非常詳細。我們不能照《大疏》講,照《大疏》講時間太長了,我們這一個星期一願都講不了。實實在在講得詳盡,講得叫你不能不佩服。

【疏】此種玄義,汝應如是領解,方知恆順眾生,即是增長大悲,圓成大悲。大悲順生,即是供養如來矣!

圓滿成就你的大悲心,你的大悲心圓滿,就是菩提心圓滿;菩提心圓滿,你就登地了。這在《華嚴經》上我們看到的,你看菩提心發了,發了要修,十住菩薩修直心,我們在大經上看到,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迴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三心圓滿了就是地上菩薩,登地了,這是《華嚴經》上的。

此地這是講迴向,「圓成大悲」就是十迴向圓滿,這個時候登地了。登地這是真正的供養如來,拿什麼供養?拿自己修行的成果來供養,這是真供養,是你自己修行的成果,是真正不辜負老師的教導,老師就是諸佛。後面總結:

【經】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講】這個也不必多說。我們再看最後一願,第十「普皆迴向願」,這是總迴向,前面的兩願是別迴向,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唯有恆順才真正達到下化的效果,真實的自利利他。

【經】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

【講】「迴向」有三個意思,註子裡面有。

【疏】言普皆迴向者,謂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門功德。文云,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此正謂也。回,是轉義。向,是趣義。謂轉自所修善業,趣向於三處也。

從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一直到前面恆順眾生,這九門功德「皆悉迴向」。迴是轉的意思,迴是轉。向是趣向。這個意思是說,轉自己所修的善業,趣向於三處,就是把自己所修的都不要了,送給別人。

現在有一些人學佛,把那個功德看得很重,我好不容易修的功德怎麼可以給人?他不肯給人,他怕一給人,自己的功德就沒有了。其實他搞錯了,功德實在講不是福德,即使是福德給人了,也給不盡的。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就是錢財吧,我有錢財,統統都給你了,我不是沒有了嗎?你命裡頭有,你命裡頭的錢財沒有用掉,你這個地方去了,不久它又來了,真的是如此!連福德捨都捨不掉,何況是功德呢!

現在本省,我看供的那個財神供關公很沒有道理,關公怎麼會做財神呢?我只曉得從前在大陸上,財神供陶朱公,供陶朱公我覺得很有道理。陶朱公是范蠡,越王勾踐的大夫。這個人真正是了不起,在國家有難的時候幫助國君真正復興,把吳國打敗,自己國家復興起來。他曉得勾踐之為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富貴,在苦難的時候他需要你幫忙,太平的時候他不需要你,也是屬於那種殺功臣的皇帝,那種帝王,他曉得。所以國家一恢復之後,他就偷偷地逃掉了,留了一封信給勾踐,他逃掉了,他不願意做官。

逃了以後,當然勾踐也不會輕易饒過他的,所以他改姓名去做生意,改成陶朱公,他去做生意。他很會理財,發了大財,三聚三散。這個人了不起,發了大財統統布施,布施掉怎麼樣?又從頭做起。沒有幾年又發了,發了再布施,布施了再做,做了又發,命裡頭有的!他捨不掉啊!你捨了,不多久又來了,後面來的比前面一定多。

所以世間人不懂這個道理,真正錢財攢積是要在攢積在眾生的,眾生是樹根。你能夠布施眾生,你命裡頭有這個財富你沒有享受,你給眾生去享受,你還是沒有受到。沒有受到你命裡頭有的並沒有失掉,你命裡還是存的那麼多。因為你的財富一定是你自己享,給別人享的不算數,所以捨不掉!今天世間人不肯布施,真正是愚癡,不知道事實真相,你曉得事實真相,那真是大膽痛痛快快去布施,愈是痛快布施,將來自己得的財富,是自自然然得來。

布施,雖然布施出去了,比割肉還痛;布施之後又後悔,布施是布施了,將來財能不能得到?能得到。得到,怎麼樣?要受很多辛苦才得到。你現在賺錢好不容易,為什麼?以前你布施不痛快,所以才招來這個果報;你要是痛痛快快布施的,那你就不一樣,今天得的財富就不相同了。

譬如供養法師,你在家裡辦個齋,請法師到你家裡去應供,你這有福;將來你自己有福報,你賺錢要到外面去賺,很辛苦地賺來。你要做了好菜,送到法師那裡去,恭恭敬敬送到那個地方去供養他,將來你那個錢不費力氣自然來了。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迴向是大學問,把你的功德統統迴向掉,迴向實際上把你的功德擴大了,絕對不是減少,而是擴大了,而是將功德發展到圓滿了,所以這個一定要知道。這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業趣向三處,迴向向三處。

【疏】一、向眾生,名迴自向他。

【講】你看跟《華嚴經》的教義完全相應,我們所修一切善法為誰修的?為一切眾生修的,一點點的善事,都是希望這個善都給眾生,成果都獻給一切眾生。

【疏】二、向諸佛,名迴因向果。

【講】諸位要記住,不能迴向眾生,就沒有辦法迴向諸佛,這是一定的道理。諸佛前面講的是花果,眾生是樹根,沒有根那有花果?

【疏】三、向實際,名迴事向理。

【講】我們修善是事,希望事與理能夠相應,事有限,理是無限的,事是有局限的,小小一樁;理是無量無邊。所以事與理一相應,這個功德真是無量無邊,稱性的功德。理是性,事是相;相有局限,性沒有局限,這樣修,念念都是圓滿功德。所以一定要迴向。

【疏】大疏云。

【講】就是《別行疏鈔》,這個裡面說,它底下這幾句是節錄《大疏》裡面的話:

【疏】除狹劣障,成廣大善者,顯益及所為也。

【講】這就是講迴向的利益。迴向這個利益,實在講拓開自己的心量,把自己窄狹下劣的心胸拓開了,像諸佛一樣能夠真正做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修迴向行最重要的意義。底下講:

【疏】若不迴向,其心狹劣。肯迴向者,一毫之善。

【講】這是講小,毫是毫毛,一根汗毛,很小很小,微不足道。

【疏】皆遍法界,故云廣大。

【講】所以會修的,他為什麼念念都能修圓滿廣大的善法,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就是他懂得迴向。這一迴向,心就清淨了,心裡頭一樣東西都沒有。迴向才能真正做到三輪體空。不迴向,三輪不空,他著相!迴向就是不著相。

【疏】如回聲入角,聲則遠聞。功德迴向,亦復如是。

【講】這是作一個比喻來說。「角」,從前古時候吹號角一樣,像現在我們吹號,我們聲音本來很小,經過這個角回聲在裡面,它發出的聲音就擴大了,就能夠遠聞,取這個意思,說明迴向的的確確,能把你所修的功德擴大。請看經文:

【經】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

【講】這指前面的九願,禮拜是第一願,隨順是第九願,乃至包括當中的七願,把這些所有的功德,統統迴向法界眾生,迴向菩提實際,向諸佛也是向菩提,有的地方講是迴向菩提,迴向菩提就是此地講的迴向諸佛。那麼你自分的功德不但不減少,而且與虛空法界一樣大,所以下文說:

【經】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

【講】一定要以誠心,要以真心,真誠之心來迴向。底下這一段講迴向菩提,就是迴向佛果。前面經文講的是迴向眾生,這一段是迴向菩提:

【經】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

【講】到這裡是一段。這一段講的是,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這個願是真實的願。

【經】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皆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這個願是發心代眾生苦,跟地藏菩薩的本願沒有兩樣。我們在《地藏經》裡看到地藏菩薩所發的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要代眾生受苦。我們看小註,註解裡面講迴向一定要發願,迴向跟願有連帶關係。迴向跟願有什麼不同?確實有不同。你發願,你未必做到,你要做不到,拿什麼迴向?沒東西迴向。迴向是做到了,你這個善事真正做到了,做到之後,你才能夠拿這個功德去迴向,所以你發願的時候,你並沒有做到,不同就在這個地方。

註解裡寫得很清楚:

【疏】前二行,願離苦得樂,截惡成善。令盡界眾生。

【講】「界」就是法界,就是盡法界虛空界的眾生。

【疏】皆得如是,則橫遍十方。當得如是,則豎窮三際也。

【講】你看,菩薩心量多麼大!他的心是真心,不是打妄想。為什麼?他有這個願他就做到,做不到是緣不具足,不是他不想做,緣不具足。緣不具足,他的願是圓滿的,正如同《楞嚴經》上所說的,一念發心圓滿功德,是這個意思。如果有這個願,又有這個力量,而沒有去做,那你這個願是假的,是虛願,不是真正的願。真正的願,一定要盡心盡力把它做到。

【疏】後二行,願發心代苦,成就菩提。大疏有徵有釋。

【講】徵就是徵問,假設一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然後再加以解釋。問題是這麼說:

【疏】苦由業生,我無是業,何能代得?

【講】眾生有苦,受果報苦報,那是他造罪業,我沒有造這個罪業,我怎麼能代他?這個是有道理的,一切眾生受苦受難,那個佛菩薩不大慈大悲,能不能代?不能代!沒有辦法。所以經上常說,修行就像父子上山,各自努力,誰也代替不了誰。

楞嚴會上尤其顯示得明白。阿難尊者以前就是打妄想,他是多聞,只著重聽經多聞,不注重修行,疏忽了修行。他有一個妄想,他可以不要修行,那個大定,奢摩他、三摩、禪那這種定功,到時候大概我的大哥就會給我了,我不要修。他是佛的小弟,釋迦牟尼佛堂兄弟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他是最小的小弟。他有靠山,認為沒有關係,你們是要好好地修,我到時候我的大哥就給我了。

結果碰到摩登伽女之難才恍然大悟,原來佛的那個定沒有辦法給他,一定要靠自己修行,自己有災有難,佛菩薩不能代你受。不能代受,為什麼要發心代?我們這個心是真願意代,事是代不了,可是你不能沒有這個心。這個心是同體大悲心,所以心一定要有。

下面解釋有七個意思,這七個意思裡頭,確確實實有兩條,是真正有代苦的意思。但是這代苦是要有緣分,也有技巧,也要自己真正有功夫。如果沒有功夫的話,你沒有這種神通、沒有神力,也是代不了的。還得要那個苦難的眾生與你特別有緣分,要是沒有緣分的話,你想代,他還不讓你代,那就沒有法子了。好,我們下一個鐘點再來討論。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四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22會員
46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5/10/21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21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1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18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2025/10/17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求道, 是人生中一輩子一次的人生大事, 有啟發自性、與佛結緣同行、渡化九玄七祖、脫離十殿閻君掌管、 超越生死等殊勝,使自己在身心靈修養路上,走在光明坦途。   在進行如此慎重莊嚴的儀式之前, 求道人需要有哪些準備呢?   包含: 1.吃素一天─學習彌勒佛慈悲。 2.功德費─兩百元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此文勸願流通。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親聞妙法,頓除有漏之因。豁悟真心,克證無生之忍。然後分身塵剎,遍至十方,同化眾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成就果覺圓滿三十二相,百福莊嚴。以發菩提心,是成佛之因。既種佛種於心田,將來必結菩提之果。故願與大眾,共相勉勵,努力修行。則自利幸甚,利他幸甚,故重言幸甚幸甚矣!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如果一開始學習佛法的目標很模糊, 不是為了希求一切遍智、 不是為了得到空性的智慧而學, 可能會無法忍受學習的艱辛。 因為這是勇士所走的路, 不為名、不為利, 只為解脫成佛! 是為了心中最純淨的那個夢想, 精進努力,無怨無悔。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