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心。眾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眾生,就是佛心。

南無華嚴會上佛菩薩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是淨空法師於⼀九八六年⼀⽉,在台灣華藏圖書館,華藏大專講座,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的講稿。這次演講,淨空法師特別根據諦閑法師於民國十六年甯波觀宗寺的著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輯要疏》,從中抽取出最精華的部份來作詳細的講述。《普賢菩薩行願品》作為淨土五經的其中之一,對我們修學淨土法門是非常寶貴的開示。 此「普賢行願品講記」共三十五卷 : 第一卷 . 二卷 ... 三十五卷。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二卷
~ 淨空法師講述
【經】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講】這是總說。
【經】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講】這一看就曉得,這是講的四生,一切眾生在生態上來講,總不出這四大類,這就是把一切眾生的生態都說盡了。
【經】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講】這是講一切眾生,他生長居住所在的差別。有生在地面上,也有生活在水裡面,所謂水族。火與風,火是代表像熱帶,甚至於沙漠裡面很熱的環境裡面。風是表動的意思,就是活動力很強的,有依這個而生的,這裡面也有動物,也有植物,植物裡面依風而傳播種子的,我們往往看到很多。或有依空,依虛空,也有依草木,寄生在草木上的。
【經】種種生類。
【講】這一句是總說。
【經】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
【講】這個意行,是講心有定散,有的心比較定,有的散亂,是指這個。
【經】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講】這都是講一切眾生的差別的現象,差別現象沒有法子盡舉,此地也不過是舉幾個大端例子而已。
【經】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
【講】這多半都是指畜生道裡面的。
【經】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講】這是指色界跟無色界的四空天。這一段整個六道眾生全都包括了,大師註子裡面都解釋到了,諸位自己去看就行了,這一段並不難懂。再看下面經文,第五十三面:
【經】如是等類。
【講】這一句是總結前面的經文。
【經】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講】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這點實實在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又非常的要緊。問題是我們想不想見性,想不想得一心,想不想成佛?你得要考慮這三個問題,如果這三個問題都想,那就必須要照辦。你要不肯照辦,就是這三個問題的大障礙,你得不了一心,你也不能開悟,你也成不了佛。換句話說,想成佛、想開悟、想得一心,一定要把這個不折不扣地做到。
對於一切眾生要恆順,不但要恆順,還要承事供養,所謂承事是為他服務,這是承事。要供養他,換句話說,要照顧他,要敬重他,跟我們敬父母、敬師長、敬佛沒有兩樣。在我們心目當中、觀念裡面,生佛決定平等,正是佛在本經裡面開示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對一個眾生輕視,就是輕視諸佛如來,對一個眾生不孝順,就是不孝順父母師長。所以這一段要講菩薩道裡面難行能行,特別是著重在這一條上,真正值得我們反省檢點的。
所以,諸位真正是通達這十大願王的理論、境界,你這一生不可能沒有成就,決定有成就的。成就的高下,在乎你自己實行的勤惰,你要是勇猛精進,那你的成就快,成就高;你要是懈怠,做得不夠圓滿,你的成就比較低;如果你完全都沒有去做,那可以斷定,你這一生一定沒有成就。
即使念佛求生淨土都不例外,這點特別要注意。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求一個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要不要具足普賢行願?跟諸位說,還是要。他沒有聽過《華嚴經》,沒有學過普賢行願,那他怎麼具足?他自自然然具足,誠敬心中具足,恭敬心中具足,雖然他沒有學,沒有學也能具足,他在一念正念起來的時候,自然具足。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平常,在生活裡面,要認真地去修學。這幾句就是教給我們隨順。
下面這一段教發願:
【經】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講】這是教我們發願。這段經文裡面含義很深。病苦範圍太廣大了,也許你看到眾生有病,我又沒有學過醫,又不是醫生,我怎麼能替他治病?你一定可以給他治病,因為病並不單指我們身體長病了,他有心病,心病比身病還嚴重。
心病是什麼?煩惱病、無明病、塵沙病,這是大病!你要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治心病。佛法的經典都是給我們治心病的,所以佛也比喻為大醫王,醫治一切眾生的心病。你一定要發這個願,要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底下幾句比喻,統統都是這個意思。
「於失道者」, 後面的意思愈來愈深。前面第一句,換句話說,所有眾生都是迷惑顛倒,都是有嚴重的心病,你怎麼給他作良醫?介紹他佛法,介紹大乘佛法,這就是對治他的心病。「於失道者,示其正路」,失道者就是藥不對症,那就是失道。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你所修學的不對你的根性,你學起來就有困難,不容易成就。這種例子非常之多。所以選擇法門一定要適合自己的根性、程度、修學環境,都能夠配合,你修學起來不感覺到困難,容易成就。如果採取這個法門不合自己程度,又不合自己的興趣,同時又跟自己生活的方式完全不相同,勉強去修,非常困難。所以他遇到困難,走錯了路,你要幫助他回頭,幫助他要走上正道。
好些發心學佛的,尤其在今天,佛門裡面有真佛,有假佛,佛法裡面有正法,有邪法,許許多多把邪法當作正法,把假佛當作真佛,這是迷失了道路,他沒有依照佛的指示去做,也許他不知道。
佛滅度之後,對後世弟子有四依法,作為我們修學選擇的標準,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不要聽說某個人的名氣很大,某個人的勢力很大,徒眾很多,大概就不會錯了,這是很危險的道路,這個想法錯誤了,一定要依法不依人。可是,法你要能夠檢別,也不是一個容易事情,很難很難。
有似是而非之法,魔很聰明,拿著佛的經典,拿著古大德的註解,給你講九十九句正法,給你講一句邪法,你就中了毒了。這個手段太厲害了,你沒有辦法辨別邪正,聽起來都是正法,他就摻一句,久而久之你中毒,愈中愈深,到最後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當作邪法。如果他裡面講一半正,一半邪,你很容易辨別出來,佛、魔很容易辨別出來。他耍的那一套叫你沒有辦法辨別,所以這是險道,今天學佛走的路子是險路。
我們沒有能力辨別,那怎麼辦?我就是這種人,沒有能力辨別,所以找一個很穩當的路子,那就是什麼?找古人,不找今人,我跟古人學,我不跟今人學。我也拜了老師,有老師,我的老師不在世,我的老師是蓮池大師,我們跟蓮池大師學決定沒有過失。學蓮池大師什麼?昨天晚上大家念的《彌陀經疏鈔演義》就是蓮池大師的,我依這個學,做蓮池大師的私淑弟子。而且學,諸位還要曉得,學一個人,不能學兩個人,為什麼?兩個人就是兩條路,兩個思想兩條路,很難有成就。
但是我這個求學,蓮池大師是第一個老師,以他老人家為主;還有兩個幫的,一個就是蕅益大師,蕅益大師沒有問題,因為他是蓮池大師的學生,師徒兩個人,他們的思想方向、目標是一致的,沒有問題的,兩個人等於是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就是印光大師,這也是專修淨土的,也是同一個方向,同一個目標的,這沒有問題,他是近代人,所以從《印光大師文鈔》裡面得到許多關於西方淨土的啟示。
為什麼要這樣學?唯恐自己迷失了正道。其他人講的,他姑妄言之,我也姑妄聽之,我不把他當作一回事情,我們決定要依照祖師大德所指的道路來走,學古人沒錯。如果真正有慧眼,那當然是沒有話說,沒有那種智慧,不能辦別邪正,這個路子是最穩當的,靠得住,不會出毛病。
「於闇夜中,為作光明」,這個光明是智慧,是指眾生在迷惑顛倒的時候,你要幫助他、啟發他的智慧,幫助他破迷開悟。
「於貧窮者」,這個貧窮不是指錢財,不是指物質上的貧窮,是指精神生活的貧窮,精神生活苦悶,你把佛法給他。佛法是什麼?「伏藏」,藏是寶藏,寶藏埋在地裡面沒有開發出來,自己雖有,他不知道,你把他點醒,你自己原來有無盡的寶藏,為什麼不拿出來用?不拿出來享受?要告訴他這個事情,「令得伏藏」。
你自性清淨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福德,你自己本有的!他在窮困的時候你要點醒他,使他自己明瞭,原來自家已經具足無盡的寶藏,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
所以菩薩要以這樣的「平等饒益一切眾生」,益是利益,饒是豐饒,換句話說,以最豐富最大的利益給一切眾生,而不是給他一點點小利益。這是這一段經文的大意。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輕視一個眾生,就是輕視諸佛如來,要把一切眾生,當父母一樣地孝順。
註子裡面大師引《梵網經》裡面的幾句話,《梵網》是菩薩戒經,菩薩必須要遵守的。
【疏】梵網經云:「一切眾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
【講】為什麼要把一切眾生,當父母一樣地孝順,就是這個道理。一切眾生與我們的恩德實實在在太大了,無量劫以來,我們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互為父母,互為父子,要明白這個道理,這是教給我們應當要孝順一切眾生。下面講:
【疏】言奉師長者,經云:
【講】這都是佛告訴我們的:
【疏】「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師長。我之法身,由師口生,從法化生,乃至教誨引導,直至菩提。」故知師恩,過父母恩也。若見眾生同師長,順斯恆矣。
【講】老師的恩德超過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德是生我、養我、育我,是養育之恩,如果沒有父母,我們就沒有現在這個身體,沒有父母,縱然生下來,你也沒有辨法活到今天,所以父母恩德不能忘!父母的恩德對我們是一生的,老師的恩德對我們是生生世世,這個要知道。
從初發心到成佛都不能夠離開老師,所以老師的恩德是超過父母,如何能不敬?如何能不供養?佛經裡面講超過父母,因為佛法講三世,儒家只講一世,不講三世,所以儒家看老師跟父母恩德是平等的,一樣大。
諸位要讀《禮記 ‧ 曲禮》,你看最明顯的就是稱名,你就能看得出來。古時候,一個人的名不能隨便叫的,人與人之間互相要有禮貌、要客氣,不能稱名。名在什麼時候可以叫?小孩,童子的時候,大家叫他名,成年就不能叫名了。女子十六歲成年行髻禮,就是頭髮梳髻,用簪子簪起來,成年了,十六歲;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戴帽子。這時候他的名只有兩個人能稱他,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他的祖父母,他的伯伯叔叔不稱名了,稱他的字。所以到行髻禮的時候,行冠禮的時候,同輩份的人送他一個號,叫字,所以有名、有字,從這個時候起就稱字不稱名,不能稱名了。縱然是在朝廷裡作官,皇帝對他也稱字不稱名,這是對他的尊敬。如果皇帝稱他的名,他就犯了罪了,只有犯罪的人,別人才能稱名,所以稱名很不好,稱名是囚犯。
所以,名只有父母跟師長可以稱,由此可知,父母跟師長在儒家看是同等的。佛法講三世,那師長的恩超過父母,因為你法身慧命是通三世的,我們的肉身是一世,智慧是通三世的,不是一世的。
所以我們的智慧,是從師長那裡啟發的,法身慧命是得自於老師,這是超過父母的恩德。所以背師叛道決定不能成就,這點諸位也要記清楚。要孝順父母師長,怎麼可以背逆師長?背逆師長是大不敬,殺老師是五逆罪之一,殺父、殺母、殺阿羅漢,阿羅漢就是老師的代表,這是五逆罪,老師等於是阿羅漢。末後這句說:
【疏】恆順眾生菩薩,宜如是平等饒益眾生。
【講】應該要這樣修學法。再看下面經文:
【經】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講】我們讀了這一節經文,才曉得恆順眾生這個修學、這種行門的重要性。我在此地特別強調,就是一些修行人,把恆順眾生完全給忘掉了。修什麼法門他都很樂意,很願意幹,恆順眾生決定不幹。你不肯修這個法門,所修一切法門都落空了,統統不能成就。
《華嚴經 ‧ 出現品》裡面說得很好,有一段經文說:「佛子,譬如大海,普能映現四天下中,一切眾生色身形相。」
這水像鏡子一樣,這是比喻,大海就是比喻我們的清淨心,一切眾生都照在鏡子裡面,照在水裡面,照得清清楚楚。「是故共說以為大海」,這個意思是說,一切眾生與自己的清淨心海,是一不是二。「諸佛菩提亦復如是,普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性、樂欲,而無所現。」有這麼幾句話。
這幾句話,說明什麼是佛心。佛心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心,眾生是佛心,是佛心中之眾生,就是佛心。從這部經的意思上來看,佛心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心,眾生就是自性,自性就是眾生,不隨順怎麼能修心性?不隨順眾生怎麼能夠明心見性?做不到,要明白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願意隨順供養諸佛,而真正隨順供養諸佛就是隨順眾生。隨順眾生,是真正的隨順供養諸佛,尊重承事眾生,就是真正地尊重承事如來。
「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者」,那是真正叫諸佛如來歡喜。離開眾生,想禮敬諸佛,供養如來,承事諸佛,統統辦不到,都落空了。你們諸位想想,我們禮敬如來,泥塑木雕的畫像它不須要你禮敬,你禮敬它也不知道,那不是如來的真身。如來苦口婆心教誡我們,教我們幹什麼?就是教我們恆順眾生。
禮敬諸佛,前面我跟諸位講過,諸佛是什麼?一切眾生是諸佛。稱讚如來,一切眾生是如來。廣修供養,一切眾生是我們供養的對象。不從這個地方下手認真去修學,你怎麼個修法?所以修來修去都修成外道,幾個人能成正果?
我們今天在此地一會,諸位在過去生中都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否則的話,你今天在此地,遇不到這一會!這一會,句句給你講真實話,這一會,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諸位一定要珍惜,不要把這一會空過了。珍惜、不空過,就是從今天起,我們就要這樣做法,你這一生必成無上道。下面再說出所以然的道理:
【經】何以故。
【講】就是問,為什麼隨順眾生,就是隨順供養如來?尊重承事眾生,就是尊重承事如來?令一切眾生歡喜,就是令一切如來歡喜?為什麼是這樣的?底下給我們說明所以然的道理,你才明瞭為什麼要這樣修法。
【經】諸佛如來。以大慈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慈。
【講】大悲心從那來的?佛法裡面常說,佛教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諸位想想,離開一切眾生,捨離一切眾生,你那個慈悲、方便怎麼樣表達?縱有慈悲方便,沒有用處了,到那裡去用?沒對象了。慈悲沒有了對象,方便也沒有對象了。
那麼自己無始以來,這些習氣障礙,你怎麼能除得了?必須要藉一切眾生,才能把無始劫以來的習氣障礙,把它淘汰盡。你看,無始劫最重的習氣,就是貢高我慢,瞧不起人,不能隨順。
隨順眾生就是淘汰這個習氣,隨順眾生是顯自己的性德,叫自己成佛,決定不冤枉!我們恆順眾生,眾生得多大利益?真正得利益是自己,不是眾生,我們就是以物質上供養眾生,他又能得幾何?自己得的利益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你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是不肯隨順,不肯供養,你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決定得不到,你的性德不能開顯。
你天天拜佛,辦好菜來供養佛,每天念供養咒,而對於一切眾生不肯施捨、不肯幫助,諸位想想,你能成就嗎?你那個心就錯了!為什麼供養佛?佛會保祐我,我不得不巴結他。為什麼不供養眾生?眾生對我沒好處,我給他幹什麼?我才不願意去供養他。這樣的修學,每天增長我見、增長執著、增長分別、增長無明,在造罪業啊!
你那個心執著的圈圈愈畫愈小,生死根本就愈來愈堅固,你怎麼能超越三界?不可能的事情。也沒有法子往生,為什麼?對娑婆世界的根太堅固,去不了,心量太小。
所以恆順眾生是拓開自己的心量,嚴格地講,的確比前面的常隨佛學還要重要,不能恆順眾生就不能學佛,真正想學佛一定要恆順眾生,要從這個做起。所以這段文的意思非常之好,「因於眾生,而起大悲」。
【經】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講】諸佛如來如此,我們學佛也不例外,也是要經過這些歷程。註解裡面註得好:
【疏】佛以大悲心為體,若不順生,不合佛體,此即同體大悲也。
【講】我們修這個法門,就是修自己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就是修菩提心裡面的大悲心。菩提心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只要一條有了,那兩條就有了,一而三,三而一。
為什麼聲聞、緣覺 (就是阿羅漢、辟支佛) 沒有菩提心?這是佛在一切大乘經裡面都是這樣說的,小乘人沒有菩提心,道理很簡單,就是小乘人不願意恆順眾生,所以他的大悲心就發不起來,想發也發不起來。菩薩大悲心能夠發得起來,就是菩薩樂意恆順眾生。我們一天到晚講發菩提心,嘴皮上發的菩提心,不是真的,嘴裡喊的發菩提心,心裡頭一點也沒發,這個都得要明瞭。
在大經「出現品」裡面又說:「如來成正覺時」,像本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示現成佛,這時候我們就跡象上來說,就是示現的跡象上說,他在思想觀念上有很大的轉變,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觀上有個大轉變。他「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所以他才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看出一切眾生跟他自己沒有兩樣,完全是一樣的。
「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般涅槃」,為什麼?與自己同一個真性,所以在這個時候,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清淨智慧,而且是相續不斷地,救護一切眾生,救護一切眾生就是開顯自己的性德。見了性之後,性德不能現前、不能起作用,那個性德,有等於沒有,有了要起作用,不起作用不是等於沒有?開顯性德的無方大用。
經上又說,「菩薩應知,念念常有佛成正覺」,這前面跟諸位說過。為什麼?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正等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
這是「出現品」有這麼一段經文,都是說明我們恆順眾生的理論依據。你明白這個道理,不能不隨順,不隨順是大錯特錯。何況這個經上說得更好,就是釋迦牟尼佛示現成佛的時候,他說: 「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這句話,諸位一定聽得耳熟,所以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統統是佛,什麼佛?迷惑顛倒的佛,在迷之佛。雖然迷了,你的本能並沒有失掉。就好比一個非常聰明有智慧的人,有德行的人,他喝酒喝醉了,醉了迷迷糊糊的,你不能瞧不起他。他一清醒,他所有德能就恢復了,他並沒有失掉,只是暫時酒醉而已,說幾句醉話你不要當真,那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要了解這個道理。在佛的分上,真的一成一切成。可是在我們眾生的分上,佛還是佛,眾生還是眾生,當中還是有界限的。可是我們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常常去思惟這個道理,功夫用久了,自然可以達成一片,能夠幫助你消除無明,能夠幫助你成無上道。尤其在念佛人,可以幫助你得一心,幫助你開悟。恆順眾生所以然的道理是如此。下面用比喻,說得很好:
【經】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講】這是比喻,小註裡把比喻的什麼都說出來了。
【疏】生死懸絕,迥無所依,名為曠野。
【講】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就像曠野一樣,前途渺茫,無有依靠。無有依靠,前途渺茫,在六道生死輪迴當中,不知道往那裡去,這就好比在曠野,好比在沙漠裡頭一樣。
【疏】不生善根,喻以沙磧。佛菩提法,如大樹王。智慧禪定,猶如枝葉。菩薩依學,方之以華。諸佛證之,目之為果。
【講】「不生善根」,比喻沙磧,像沙土,不是肥沃之土,我們沒有善根。「佛菩提法」,就好比大樹王。「智慧禪定」,就好比枝葉。「菩薩依學」,就好比是花,開花。「諸佛證之」,就好比是果,枝葉花果。這棵大樹在沙漠裡面要想枝葉繁茂,開花結果,它要靠什麼?要靠水來灌溉。
【疏】一切眾生,以為其根。以大慈悲,而為其水。
【講】這棵樹的樹根是一切眾生,花是菩薩,果是佛,你就曉得菩薩與佛從那裡來的?從眾生而來的。所以,你不以慈悲給予一切眾生,你的菩薩道、你的佛道,都會枯死了,不能成就的。你今天是恆順一切眾生,為的什麼?為了自己要成菩薩,為了自己要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下面就是「法合」:
【經】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講】這說到我們自己本身,把這個比喻合到我們本身上來看,也是這樣的。
【經】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講】道理就在此地。
【經】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講】我們看十大願王裡面,這一願的經文特別長,講得多,也講得非常詳細。凡是講得多、講得細,都是非常重要的。重要在那裡?前面所講的這七願到那裡修?在眾生分上修,離了眾生沒有佛法。可見得前面七願,都是叫你恆順眾生,乃至於常隨佛學,也是要從恆順眾生那裡去做的,這叫普賢行法,我們要牢牢地把它記住。好,我們下課。
>> 續… 普賢行願品講記 第二十三卷
* * *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是指專心持念,心不散亂。不是指事一心與理一心。事一心則消除了見思二惑,理一心則可破無明,都是甚深境界。所以我們真實發心,老實念佛,綿綿密密,精進不已,以此為因,必得往生極樂的妙果。
發願往生淨土,不能腳踩兩隻船。又留戀世間,又想去極樂世界,這個願就不真實了。要往生,就必須具有正信和真實的願。六信裏面,首先應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會發願。發願後持名念佛。通過實踐,增加信心,從信事信他,可慢慢發展為信理信自。信心一深你的願就切了,願切了你就念的更專誠了。信願真有了,乃至十念,決定得生。
* * *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淨業三福.修行的基礎
. 華嚴經 ‧ 普賢菩薩行願品
. 善財童子參普賢菩薩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親聞記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