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新人》姜建銘在日職被「改姿勢」:當「改變」來自權威時,該照單全收還是能雙向溝通?圓桌體育大會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怪物新人』姜建銘的遺憾

今天,我們要從一個讓台灣球迷扼腕不已的故事談起:

2015 年,旅日棒球巨人隊選手姜建銘站(天才右投)在投手丘上,手中握著球,心裡卻比任何時候都更不踏實。不是因為對手太強,而是因為「自己不再是自己」。

教練團要求他改變投球姿勢——那個讓他從台灣一路投到日本職棒的、刻進身體深處的投球動作,被判定「不夠科學」「效率不高」「需要優化」。於是,他照做了。結果呢?球速沒變快、控球變糟、更糟的是,他在投手丘上開始「用腦袋投球」,而不是「用身體投球」。那個曾經讓他自信滿滿的直覺感,在一次次的姿勢調整中,消失了。

事後,姜建銘在接受訪問時說:「如果能重來,我會試著跟教練溝通,至少讓他們知道我身體的感覺。」這句話背後,藏著一個所有運動員、所有職場工作者、所有學生都會遇到的核心困境:當改變來自權威,當對方是「為你好」,你該順從到底,還是該說出那句「我覺得不對勁」? 更進一步問,如果選手覺得不對勁,他敢質疑權威,跟教練說嗎?這可不只是一個運動員的職涯起落故事,而是關於『你』和『權威』的經典困局。當你的老闆、你的父母、你的教練——那些你理應尊敬的『權威』——要求你做出一個你本能上感到抗拒的『改變』時,你該如何自處?是壓抑自我、全盤跟隨?還是能鼓起勇氣,尋求雙向溝通?讓我們用議題思考的方式,往下討論下去。

一、當「金牌教練」遇上「天才直覺」,SOP是圭臬,還是緊箍咒?

姜建銘的故事不是個案。它是一面鏡子,照出所有「不對等關係」中的共同困境: 為何權威的「好意」,最後卻成了扼殺天才的緊箍咒?當改變的主導權在對方手上,當你的未來取決於對方的評價,你還有多少空間,為自己發聲?

當姜建銘帶著獨特的「身體感」與投球機制赴日,一鳴驚人。但很快地,日本教練團(如當時的二軍教練小谷正勝)介入了,他們依據「標準作業流程」(SOP)和經驗,認為姜建銘的姿勢存在「缺陷」,必須「修正」。這是一個典型的「系統 v.s. 個體」的衝突——教練的SOP是為了可複製的成功與降低受傷風險,但姜建銘的「天才」卻根植於他那非標準的獨特性。當系統試圖「格式化」個體時,悲劇發生了:他失去了原有的協調性,忘記了怎麼投球。這套SOP,對別人可能是聖經,對他卻成了緊箍咒。

也許有人會說:「人家教練是專業的,日本教練耶!他們一定比選手更懂吧?」是的,教練有經驗、有數據、有科學分析。但問題是:教練的 SOP,真的適合每一個獨特的身體嗎? 就像同一套管理制度,不見得適合每個員工;同一套教學方法,不見得適合每個學生。當「標準化」遇上「個體差異」,誰該讓步?

我們再看一個對照案例:美國傳奇高中美式足球教練鮑伯.賴杜索(Bob Ladouceur)。他帶領的球隊創下了10年不敗(1992年至2003年)、151場連勝的恐怖紀錄。他的SOP是什麼?令人訝異的是,他從不發表激昂的演說,反而是在每週發給球員一張3x5的小卡片,讓他們「自己」寫下本週的目標與承諾。賴杜索教練的「權威」,不是來自於「我命令你改」,而是來自於「我創造一個系統,讓你自我驅動」。

這兩種權威的對比,直指核心:當主管要求你用新的SOP做事,或者當父母要求孩子放棄原有興趣、改學一個「更有前途」的才藝時,這個「改變」的起點,是基於「標準化」的恐懼,還是基於「個體化」的信任?回看姜建銘的掙扎,我們不禁要問:如果當時的教練團不是拿著SOP的尺去框住他,而是去理解他獨特的身體密碼,結局是否會完全不同?這讓我們必須深入探討第二個問題:那個要求你「改變」的權威,他們「善意」的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樣的溝通盲點?

二、「我都是為你好!」——權威的「善意」,為何反而關閉了溝通的門?

我們必須承認,絕大多數的權威(教練、父母、主管)提出「改變」的初衷,都是「為你好」。巨人隊教練團不是故意要毀掉姜建銘,他們是真心相信自己的經驗能讓他「更好」、更穩定、更不容易受傷。然而,當這種「善意」變成不容質疑的「指令」時,就成了最牢固的溝通壁壘。姜建銘在多年後回憶,他當時的處境是「對方是教練,他只能照做」。這份「善意」因為缺乏「傾聽」的管道,變成了一種高壓。運動員在這種壓力下,往往會壓抑自己最寶貴的「體感」,只為了去迎合教練的「期望」。

這種「善意的高牆」在職場或家庭中更為常見。請你試想一個職場情境,Linda 是一位資深設計師,她有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客戶評價很高。但新來的主管 David 是從大企業出身,習慣用「標準流程」管理團隊。他看了 Linda 的工作方式,皺起眉頭:「這樣太沒效率了,我教你一套更快的方法。」

Linda 試著解釋:「我的方法雖然慢,但能確保細節不出錯,客戶很滿意...」David 打斷她:「我做了十年,相信我,我這套方法更好。Linda,我是為你好,你照著做就對了。」三個月後,Linda 的作品失去了靈魂,客戶開始抱怨,她自己也越來越懷疑:「是我真的不夠好,還是這個方法根本不適合我?」

這是不是很熟悉?當一個人說「我是為你好」的時候,往往意味著:「我的判斷比你的感覺更重要。」在這個句式裡,對方的經驗被放大,你的直覺被縮小;對方的標準被視為真理,你的不適被視為「適應期的正常現象」。當「為你好」成為不容質疑的指令,它就從「關愛」變成了「扼殺」。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當一個人長期處於「說了也沒用」的環境中,他會逐漸停止表達,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姜建銘改姿勢後的低潮,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心理層面的崩解:「我是不是真的不夠好?是不是教練說的才是對的?」但真相是:很多時候,不是你不夠好,而是方法不適合你。

反觀賴杜索教練的3x5卡片,他把「為你好」的定義權交了出去。他信任他的球員「自己」知道什麼是最好的承諾。這種做法,是把權威從「指導者」轉化為「促成者」。他的善意體現在「我信任你」,而不是「我命令你」。這種信任,反而讓球員更願意在遇到困難時主動尋求教練的協助,因為他們知道教練是來「幫忙」的,而不是來「修正」的。

身為運動員或部屬,你是否也曾被這種「善意」壓得喘不過氣?而身為教練或家長,我們是否也正用「為你好」的愛,在不知不覺中,關上了孩子真正想對我們說話的那扇門?

raw-image

三、「身體的感覺」v.s.「教練的數據」,當直覺與科學打架時,誰該讓步?

這,是運動場上最經典的辯證。姜建銘的案例中,教練團看到了「科學」(生物力學上的風險),而姜建銘擁有的是「直覺」(我這樣投就是很順)。當「客觀數據」遇上「主觀體感」,衝突就爆發了。2009 年,王建民在美國大聯盟受傷後,經歷了漫長的復健與調整。教練團拿出最先進的運動科學數據,告訴他:「你的投球機制需要調整,這樣可以降低受傷風險。」王建民照做了。但他後來在訪問中坦承:「改完之後,球就是投不出以前的感覺。」這是所有運動員都會遇到的兩難:科學數據說這樣更好,但身體告訴你「這不對」。該相信儀器,還是相信直覺?

這種狀況,工作中也有。想像一個職場情境,公司業務高手Alex成交率一直都是全公司第一,靠的就是他那獨創的「聊天式銷售」——花時間跟客戶建立關係,不急著推產品。但有一天,公司導入了新的 CRM系統(客戶關係維護紀錄系統),要求所有業務按照「標準化流程」:第一次見面要做需求分析、第二次要提案、第三次就要成交。Alex 的主管說:「這是大數據分析出來的最佳流程,你照做就對了。」

三個月後,Alex 的業績直接掉了一半。他很困惑:「數據說這樣更有效率,為什麼我反而做不好?」答案很簡單:數據是「平均值」,而你是「獨特個體」。

運動科學可以告訴你「大部分投手」該怎麼投,但無法告訴你「你的身體」最適合怎麼投。管理學可以提供「大部分業務」適用的流程,但無法取代「你的客戶」需要的溫度。教學理論可以歸納出「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模式,但無法涵蓋「每個孩子」的獨特性。

直覺,是身體累積千百次經驗後的智慧;數據,是科學歸納多數人的規律。兩者都重要,但不該是「誰取代誰」,而是「如何整合」。

當年的網球傳奇阿格西(Andre Agassi)。他生涯初期極度依賴「感覺」,但中後期他引入了數據分析與體能科學。他並不是讓科學「取代」他的直覺,而是讓科學「輔助」他的直覺。他用數據去「驗證」他的體感,找出體能分配的盲點,而不是讓數據「否定」他的打法。他的教練團隊扮演的角色,是「提供資訊的夥伴」,而不是「下達指令的長官」。

日本職棒教練吉井理人在《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一書中寫道:「在日本職棒,教練常說『要變得像我一樣』,但這樣只能複製出自己的簡陋贗品。真正的指導,是引導選手找到『屬於他的最佳狀態』,而不是複製教練的成功經驗。」

這段話一針見血。當教練只想「複製成功經驗」,當主管只想「標準化管理」,當老師只想「統一教法」,他們忘了一件事:每個人的起點不同、身體條件不同、學習方式不同,憑什麼要走同一條路?

姜建銘的遺憾,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當他的「身體感覺」與「教練數據」衝突時,他選擇了沉默。他以為「教練一定是對的」,卻沒想到「對別人有效的,不見得對我有效」。當直覺與科學打架時,答案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如何對話」。如果當年姜建銘能說:「教練,這個姿勢讓我感覺很怪,我們能不能試試微調,找到適合我身體的版本?」如過教練們能問:「你的感覺是什麼?」「數據顯示這裡有風險。我們能不能在『保留你的優勢』的前提下,嘗試做『微調』?我們一起來試試看。」也許,結局會不一樣。

raw-image

四、姜建銘嘆「若能重來」:當下的「服從」,如何才能進化成「有智慧的雙向溝通」?

2024 年,已經退役的姜建銘在一場座談會上,被問到:「如果能重來,你會怎麼做?」他沉默了幾秒,說:「我會試著溝通。至少讓教練知道,我身體的感覺是什麼。也許結果還是一樣,但至少我為自己發過聲。」

這句話,讓在場很多人紅了眼眶。因為太多人都有過這種遺憾:當下選擇了順從,事後才發現,自己失去的不只是機會,還有「為自己發聲的勇氣」。

但問題來了:怎麼溝通? 什麼是「有智慧的溝通」?它不是「反抗」(Hey coach, you're wrong!),而是「回饋」(Coach, I need your help)。當對方是教練、是主管、是老師,當對方掌握你的未來,你要怎麼在「尊重權威」與「表達自己」之間找到平衡?

以下是四個具體方法,讓「服從」進化成「有智慧的雙向溝通」,明確記錄跟表達,把「衝突」轉化為「共創」的方法:

方法一:用「身體數據」而非「主觀感覺」來對話。不要說:「我覺得這樣不對。」而是說:「教練,這個姿勢讓我的肩膀壓力增加了,球速反而降了 5 公里,我們能不能調整看看?」用數據說話,對方比較容易聽進去。
方法二:提出「實驗性調整」而非「全盤否定」。不要說:「這個方法不適合我。」而是說:「能不能給我兩週,試試看結合您的方法跟我原本的動作,找到一個折衷版本?」給對方台階下,也給自己空間。
方法三:記錄「改變前後的差異」,讓事實說話。姜建銘如果當時記錄下改姿勢前後的投球數據、身體感覺、比賽表現,拿給教練看,也許對話會更有說服力。
方法四:找到「第三方專業意見」來支持你的論點。如果一對一溝通困難,可以尋求運動防護員、心理教練、甚至其他教練的意見,讓溝通不是「你對我錯」,而是「多方討論」。

回到職場。如果 Linda 當時不是直接反駁主管,而是說:「David,我理解您的方法更有效率,但我想先記錄一下這個月用新方法的客戶滿意度,跟之前比較看看,這樣我們可以更客觀判斷。」也許,主管會更願意傾聽。在家庭教育中也一樣。當孩子「服從」父母的安排,去上他不喜歡的才藝班時,這不是勝利。真正的勝利是,孩子敢回家說:「爸爸,我去上了,但我真的不快樂,我的『感覺』是我在浪費時間。」而父母的回應是:「好,那我們來談談。你覺得『有價值』的時間是什麼樣的?」這,才是從「單向服從」走向「雙向成長」的起點。

智慧的溝通,不是對抗權威,而是讓權威「看見你的需求」,並且「給出具體證據」證明你的方法也有效。姜建銘的遺憾,提醒我們:沉默的代價,是用整個生涯來償還。但對抗的代價,可能是直接失去機會。唯有「有策略的表達」,才能在不失去位置的前提下,為自己爭取空間。當下的服從,不該是放棄自己;而該是「暫時配合,同時準備充足證據,等待對話時機」。如果你現在正面臨「被改變」的處境,問問自己:我有沒有為自己的感覺,準備好「可被驗證的證據」?

五、從「Top-Down指令」到「3x5卡片」:教練如何打造一個讓選手「敢說真話」的安全區?

2023 年,WBC 世界棒球經典賽,日本隊奪冠。賽後,總教練栗山英樹被問到:「你是怎麼管理這些大聯盟球星的?」他的回答讓所有人意外:「我不管理他們,我只是創造一個環境,讓他們敢告訴我『我不行』。

姜建銘的悲劇,暴露了一個「不安全」的溝通環境。在那個環境中,「提出質疑」的成本太高,高到運動員寧願犧牲自己的職涯,也不敢挑戰教練的威權跟SOP。反觀賴杜索教練的3x5卡片,它之所以神奇,不在於卡片本身,而在於它所代表的「心理安全感」(Psychological Safety)。當教練把「定義目標」的權力下放時,他同時也在傳遞一個訊息:「我關心你『想』什麼,而不只是你能『做』什麼。」

在這種「安全區」裡,運動員的「回饋」不會被視為「藉口」或「挑戰」,而是被當作「珍貴的情報」。頂尖企業Google在「亞里斯多德計畫」(Project Aristotle)中嘗試研究高效團隊的共同點,最終發現,高效團隊的第一要素,不是要擁有一群明星員工,而是組織中的「心理安全感」。只有成員敢於承認錯誤、敢說真話、敢於提出「蠢問題」,團隊才能快速迭代。因此Google 的主管被訓練成「提問者」而非「指令者」,他們常問:「你覺得這個方案有什麼風險?」「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而不是只會說:「照我說的做就對了」。

那麼,教練或主管該如何打造這個「安全區」?

第一,公開承認「我也可能犯錯」。當權威者展現脆弱,追隨者才敢展現真實。
第二,將「提問」常態化。與其問「懂了嗎?」(這只會得到「懂了」的標準答案),不如問「你卡在哪裡?」或「如果用你的方式,你會怎麼做?」
第三,獎勵「有建設性的失敗」。對「提出異議」的人給予正向回饋,同時當有人勇敢說出不同意見,即使你不採納,也要說:「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想法,這很重要。」讓對方知道「你的聲音有價值」。這樣一來,就算姜建銘的「微調失敗」,也是被允許被接納的,他或許能更快找回平衡點,而不是陷入「越改越糟」的死亡螺旋,甚至隔了多年依然遺憾被「改姿勢」這件事情。

其實這些討論,最終都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追求這一切「改變」與「勝利」,究竟是為了什麼?改變,從領導者願意「被挑戰」開始。真正的權威,不是讓對方「不敢說不」,而是讓對方「敢說哪裡不行」。很多時候,不是選手不想溝通,而是環境不允許溝通。當「質疑教練=不尊重」,當「反駁主管=不配合」,當「挑戰老師=不受教」,誰還敢說真話?

總結:贏球,更要「贏得人心」:家長、教練、運動員,這場「改變」的賽局,我們到底在學什麼?

讓我們把視角拉高,看看這場「改變的賽局」中,三方角色各自該學什麼:

給運動員/員工/學生:你的聲音,比你想像的更重要。

姜建銘的遺憾告訴我們:沉默,不會讓事情變好,只會讓你失去更多。當你覺得「不對勁」,不要只是忍耐,而是要學會「有策略地表達」。記住:你不是在挑戰權威,你是在為自己的身體、職涯、學習負責。

具體做法:記錄你的「身體感覺」或「工作狀態」,用數據說話;提出「實驗性調整」而非全盤否定;尋找「第三方專業意見」來支持你的論點。最重要的是:不要等到失去一切才後悔「當初應該說出來」。

給教練/主管/老師:你的目標,是「成就他」,不是「複製你」。

吉井理人在《最好的教練,不給答案》中寫道:「一旦消除了選手本來的性格,就無法完全發揮他們真正的力量。」這句話適用於所有領導者。你的經驗很寶貴,但不代表「你的方法」適合所有人。

具體做法:不要只問「他做到我的標準了嗎?」而要問「這個方法適合他嗎?」;建立「匿名反饋機制」,讓對方敢說真話;把「改變」當成「共同實驗」,而非「單方命令」;最重要的是:公開承認「我也會犯錯」,示範脆弱,才能建立信任。

給家長/組織/制度:贏球很重要,但「贏得人心」更重要。

姜建銘的故事背後,藏著一個更大的制度問題:當整個環境都在強調「服從」「標準化」「效率」,誰來守護「個體差異」「身體自主」「心理安全感」?

具體做法:建立「選手權益保障機制」,例如:改變訓練方式前,必須徵詢選手意見;重大調整後,設立「觀察期」與「檢討機制」;鼓勵教練接受「溝通訓練」,而非只有「技術訓練」;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用「成績」評價教練,也要看「選手的心理健康」與「職涯永續性」。

這不只是運動的事,而是所有「不對等關係」的共同課題。

在職場,當主管要求你改變工作方式,你該怎麼辦?在學校,當老師堅持用不適合你的方法,你該怎麼辦?在家庭,當父母要你走一條你不想走的路,你該怎麼辦?

姜建銘的故事告訴我們:沉默的代價,是用整個生涯來償還。但對抗的代價,可能是直接失去機會。唯有「有智慧的溝通」,才能在尊重權威的同時,也守護自己的聲音。

改變的本質,不是「誰聽誰的」,而是「如何共創一個更好的版本」。

姜建銘在訪談的最後說了一句話:「如果能重來,我會為自己多說幾句話。」

這句話,值得我們所有人記住。

當改變來自權威,當「為你好」成為不容質疑的指令,當你的未來取決於對方的評價——你還有多少空間,為自己發聲?

答案是:永遠都有。只是需要勇氣,需要策略,需要證據,需要時機。

當你凝視著權威時,也要記得凝視自己的心。沉默不是美德,發聲才是力量。

姜建銘的故事結束了,但我們在生活中的『改變』與『跟隨』才正要開始。你是否也身處一場「被要求改變」的風暴中?無論你是下達指令的人,還是接收指令的人,請記得,這場賽局的真正勝利,不是來自於「服從」,而是來自於「理解」與「共同演化」。因為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身體;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狀態;只有你,要為自己的生涯負責。

不要等到失去一切才說「如果能重來」。從現在開始,為自己多說一句話。

#圓桌體育大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曾荃鈺的閱讀學習沙龍
104會員
86內容數
羅斯福每天早餐前都會看一本書。卡特進了白宮後開始學速讀,兩次訓練後,閱讀速度提升了四倍。鈴木治雄勸商務人士多看一些古典名著,正因為處於這物質豐富的享樂時代,才更應該深入地探討人類活著的價值。關於生命,很多答案無法親身經歷,但閱讀,可以累積力量,甚至改變你我的人生。
2025/10/17
人生哪有永遠的贏家?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氣去傾聽內心、誠實表達、學會和挫敗共處,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都轉化為自己的成長與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強者之路。這不只是一套「贏球的心法」,而是一套「反脆弱」的內在系統,讓選手能在失敗、挫折、羞恥與痛苦中,學會自我對話、自我療癒,並提煉成未來成功的原材料。
Thumbnail
2025/10/17
人生哪有永遠的贏家?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氣去傾聽內心、誠實表達、學會和挫敗共處,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都轉化為自己的成長與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強者之路。這不只是一套「贏球的心法」,而是一套「反脆弱」的內在系統,讓選手能在失敗、挫折、羞恥與痛苦中,學會自我對話、自我療癒,並提煉成未來成功的原材料。
Thumbnail
2025/10/13
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於外界的肯定,而是源於內心對自己「已付出努力」的篤定。對面強力的競爭,Curry他沒有試圖讓自己變得更高更壯去「彌補」劣勢,而是開開發出了史無前例的快速出手能力與超遠射程,徹底顛覆了「離籃框越近越好」的傳統籃球思維,改變了籃球的遊戲規則。
Thumbnail
2025/10/13
真正的自信,不是來自於外界的肯定,而是源於內心對自己「已付出努力」的篤定。對面強力的競爭,Curry他沒有試圖讓自己變得更高更壯去「彌補」劣勢,而是開開發出了史無前例的快速出手能力與超遠射程,徹底顛覆了「離籃框越近越好」的傳統籃球思維,改變了籃球的遊戲規則。
Thumbnail
2025/10/13
當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人」,就容易只看見他的行為表現;但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人際關係」,就會開始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信任氛圍與隱藏規則。林家正之所以被稱為「心靈捕手」,正是因為他觀察的對象,不僅是投手那顆投過來的球,更是那條連結兩人之間的、無形的信任之線。
Thumbnail
2025/10/13
當我們只把注意力放在「人」,就容易只看見他的行為表現;但當我們把注意力轉向「人際關係」,就會開始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信任氛圍與隱藏規則。林家正之所以被稱為「心靈捕手」,正是因為他觀察的對象,不僅是投手那顆投過來的球,更是那條連結兩人之間的、無形的信任之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一位主管在職場變革中經歷中年危機的過程,從溝通嘗試到自我懷疑,最後重新定義職場與生活,找到新的平衡點。文章以真誠的語氣,描述其心路歷程,並提供給讀者反思自身處境的機會。
Thumbnail
本文分享一位主管在職場變革中經歷中年危機的過程,從溝通嘗試到自我懷疑,最後重新定義職場與生活,找到新的平衡點。文章以真誠的語氣,描述其心路歷程,並提供給讀者反思自身處境的機會。
Thumbnail
溝通的最高境界,不是贏過別人,而是一起變得更好。 真正的「雙贏」,不是分配勝負,而是擴大能一起前進的空間。 在職場裡,我們常以為「溝通」是表達技巧, 但其實更像是一場內在的修煉 —— 看的是我們的心態、人際敏銳度,以及對「共好」的理解。 課程《共好雙贏跨步溝通》幫助我們從心出發,讓每一次對話都能
Thumbnail
溝通的最高境界,不是贏過別人,而是一起變得更好。 真正的「雙贏」,不是分配勝負,而是擴大能一起前進的空間。 在職場裡,我們常以為「溝通」是表達技巧, 但其實更像是一場內在的修煉 —— 看的是我們的心態、人際敏銳度,以及對「共好」的理解。 課程《共好雙贏跨步溝通》幫助我們從心出發,讓每一次對話都能
Thumbnail
揭穿職場溝通的謊言,在權力不對等的組織中,學習如何運用「影響力」取代生硬說服,讓你成為決策者的重要夥伴,掌握自己的職場定位。
Thumbnail
揭穿職場溝通的謊言,在權力不對等的組織中,學習如何運用「影響力」取代生硬說服,讓你成為決策者的重要夥伴,掌握自己的職場定位。
Thumbnail
人資設定制度方案時,如何避免紙上談兵?從一個案例分析如何透過瞭解基層實務,提升方案品質,並展現個人價值。學習如何跳脫本位主義,全面思考,讓你的工作成果更受肯定。
Thumbnail
人資設定制度方案時,如何避免紙上談兵?從一個案例分析如何透過瞭解基層實務,提升方案品質,並展現個人價值。學習如何跳脫本位主義,全面思考,讓你的工作成果更受肯定。
Thumbnail
職場中的執行者與管理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轉換角色對於職涯發展非常重要。 培養聆聽能力與情商,掌握不同角色的溝通邏輯。溝通技巧、提高情商是成功轉型的關鍵。
Thumbnail
職場中的執行者與管理者有著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學會轉換角色對於職涯發展非常重要。 培養聆聽能力與情商,掌握不同角色的溝通邏輯。溝通技巧、提高情商是成功轉型的關鍵。
Thumbnail
本書《顧問時期學到的 能幹之人的理所當然》深入淺出地介紹工作能幹人士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模式,作者西原亮先生分享其在顧問公司和現任公司成功的經驗,歸納出溝通、工作推進和應對舉止三大類,提供讀者提升工作效率和贏得信任的實用建議。
Thumbnail
本書《顧問時期學到的 能幹之人的理所當然》深入淺出地介紹工作能幹人士的行為準則和思維模式,作者西原亮先生分享其在顧問公司和現任公司成功的經驗,歸納出溝通、工作推進和應對舉止三大類,提供讀者提升工作效率和贏得信任的實用建議。
Thumbnail
許多優秀的個人貢獻者在升任管理職位後,常因角色、技能、心態的轉變而感到困惑。本文透過一個新任主管和教練的對話,探討了新晉管理者常見的三重迷霧:角色迷霧、技能迷霧和心態迷霧,並提出透過角色轉換工作坊、場景化模擬和團隊共創式問題解決等方法,幫助新晉管理者成功轉型。
Thumbnail
許多優秀的個人貢獻者在升任管理職位後,常因角色、技能、心態的轉變而感到困惑。本文透過一個新任主管和教練的對話,探討了新晉管理者常見的三重迷霧:角色迷霧、技能迷霧和心態迷霧,並提出透過角色轉換工作坊、場景化模擬和團隊共創式問題解決等方法,幫助新晉管理者成功轉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