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週圓桌體育大會我們討論一個普遍的選手現象,當選手在賽前明明內心渴望勝利,但嘴上卻常常會說:『唉呀,對手太強了,我應該不行啦!』這種口是心非的自我貶低的話語。究竟,說出這種話,在心理上是一種策略,還是是一種心魔?
這種說出來的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自己想法的相反 (說反話) 的例子,不僅發生在頂尖運動員身上,在職場與生活中也常常會聽到。這篇文章,我們想從柔道男神,奧運銀牌得主楊勇緯的媒體訪談與報導對話中,深入探討運動員該如何『傾聽』內心的聲音,並真實地『表達』自己的狀態。
▌1.為何越想贏,嘴上卻越是說「我不行」?這句口是心非的保護傘,究竟保護了誰?
你有沒有見過這樣的場景?一位潛力無窮的青少年高爾夫選手,在全國賽前夕教練問:「準備好了嗎?」他眼神飄忽,踢著腳邊的草地說:「平常心啦,對手都是國手級的,我大概一輪就刷掉了。」然而,只要看他那雙緊握到發白的拳頭,你就知道,他內心比誰都渴望站上頒獎台。這句話,就像他為自己預先架設的防護網。這層網,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設障(Self-handicapping)」,我們透過降低外界的期望值,為可能的失敗預先找好藉口。如果輸了,把壓力轉化成如果沒成功就「早說過了」的自我安慰;如果贏了,則收穫「爆冷」的快感,這種自我防衛可以說是裡外通贏。
但我們來看看楊勇緯。在東京奧運前,他不是說「我以學習的心態去」,而是多次公開表示「我的目標就是奧運金牌」。這不是狂妄,而是一種驚人的誠實。他沒有為自己鋪好退路,而是選擇直面那份最赤裸的渴望——「我想贏」。這份誠實,讓他不必把能量耗費在「萬一輸了該怎麼辦」的內心戲上,而是能將所有專注力,投注在「如何才能贏」的具體行動上。
能量是我們人一生最寶貴的財富,承認「我想贏」,不是驕傲的宣告,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第一步。其實「自我設障」的心理是一個日常中很常會出現的狀態,一個準備重要提案的上班族,可能會在會議前說:「這只是個初步想法,可能很不成熟。」一個即將參加大考的學生,嘴上掛著:「我這次都沒讀,死定了啦!」他們都在害怕,害怕自己「盡了全力,卻還是不夠好」的場面被揭穿。那句「我不行」的保護傘,看似保護了我們的自尊心,實則可能囚禁了我們的潛力。當我們敢於撤下這把傘,才能真正感受陽光,也才有可能淋漓盡致地奔跑。
▌2.內心那個「你不行」的批評聲,究竟是敵人還是朋友?
賽場上,最可怕的對手,往往不是眼前人,而是腦中的聲音。一位頂尖的射箭選手,在關鍵的最後一箭時,明明練習過千百回,腦中卻有個聲音響起:「你的手臂在抖,你一定會射偏,你又要搞砸了。」這個聲音,我們稱之為「內在批評者」。它像是個住在心裡的嚴厲教練,總在最脆弱的時刻跳出來,用最尖銳的話打擊我們。這個聲音的來源,可能是過往的失敗經驗、父母師長過高的期望,或是整個社會對「成功」的單一定義。
我們習慣將這個聲音視為敵人,想盡辦法壓抑它、忽略它。但讓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如果這個聲音不是來搞破壞,而是來「保護」我們的呢?就像楊勇緯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會去感受自己的緊張,他知道緊張是自然的,是身體在提醒他「這場比賽很重要」。那個「你不行」的聲音,或許正是內心深處的恐懼,在用一種笨拙的方式提醒我們:「嘿,我很害怕,我怕我們努力了這麼久,最後卻失望了。」它不是敵人,它是一個需要被安撫的、內在的小孩。
這個場景,對許多家長來說可能不陌生。孩子在學鋼琴,一彈錯就用力敲打琴鍵,氣餒地說「我好笨!」。這時,家長如果只是說「不會啦,你很棒」,其實無法真正安撫他。更好的方式是蹲下來,理解他:「彈錯了很挫折,對不對?感覺好像永遠都學不會了,是嗎?」先接住他的情緒,那個「內在批評者」的聲音,才會慢慢安靜下來。
內在的批評不是為了摧毀你,而是恐懼在用最大的音量呼喚你的注意。你看得夠多,你比的賽夠多,你就可以更客觀、更高層次的消化這些情緒,跟覺察自己的身體跟自己對話,這時如果你腦中那個批評的聲音又響起時,你就能試著不反駁它,而是像朋友一樣問它:「嘿,你在擔心什麼?」那個喋喋不休的批評聲,可能是我們最忠實的警報器。學會傾聽它的警報,而不是被警報聲嚇跑,正是強者之所以能駕馭壓力的關鍵。
▌3.「傾聽」自己,只是聽見情緒嗎?還是有更深層的訊息?

當我們說「傾聽自己」,很多人會以為是「覺察」到我現在很緊張、很焦慮、很興奮。這當然是第一步,但真正的「傾聽」,是穿透這些情緒的表層,去理解背後的需求與信念。
一位籃球員在罰球線前,感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如果他只是「聽見」緊張,他可能會試圖壓抑它:「不要緊張!放鬆!」結果往往是越想放鬆,身體越僵硬。但如果他能往深一層「傾聽」,他可能會發現,緊張的背後,是「我不想讓隊友失望」的責任感,是「我渴望證明自己」的企圖心。
這就是楊勇緯所展現的卓越心態。對他而言,「傾聽」不只是感受情緒,更是與那個渴望勝利、害怕失敗、承載著眾人期待的自己對話。他曾在受訪時分享,會透過冥想、寫日誌的方式整理思緒。這不是在消除負面情緒,而是在理解這些情緒從何而來,它們想告訴自己什麼。當他理解了緊張源於渴望,他就能將這份能量,從「干擾」,轉化為專注的「燃料」。
在家庭教育中,這點尤其重要。當一個孩子因為輸了比賽而大哭時,父母常常急著說:「沒關係啦,下次再努力就好。」這是中斷了「傾聽」的過程。更有力量的做法是,讓他哭一會兒,然後問他:「輸了比賽,你是不是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是覺得讓爸爸媽媽失望了?」引導他去探索淚水背後的深層信念,這遠比廉價的安慰更能建立孩子的內在韌性。真正的傾聽,是聽懂情緒的「話中話」,那裡藏著你最在乎的事。傾聽,從來就不只是被動的接收。它是一場主動的、向內的探索,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從情緒的奴隸,成為情緒的夥伴。
▌4.誠實「表達」我想贏,會不會反而讓我壓力更大?
好,當我們學會了「傾聽」,理解了內心的渴望與恐懼後,下一步是「表達」。但很多人會卡在這裡。大聲說出「我想贏」、「我的目標是冠軍」,這聽起來就像是給自己立下軍令狀,萬一做不到,豈不是更丟臉?一位年輕的游泳選手,明明具備奪牌實力,但在媒體面前總是說「先進決賽就好」。他害怕的,是那個說出口的目標,會變成壓垮自己的千金重擔。
這裡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定義「表達」。對外的公開宣告,只是表達的一種形式。更重要的,是「對內」的誠實表達與承諾。就像楊勇緯,他說出目標是金牌,這句話更多是說給自己聽的。這是在對自己宣告:「我承認我的渴望,我願意為此承擔壓力,我接受所有可能的結果。」這種表達,不是增加壓力,而是「確認」壓力,並將其轉化為清晰的行動方向。它把一股模糊的、令人焦慮的「我好像該贏」的感覺,變成一個明確的、「我要朝著勝利前進」的目標。
讓我們把場景拉回辦公室的工作場景。一位專案經理,內心渴望能拿下年度最佳團隊的榮譽,但他不敢在團隊會議上明說,怕給組員壓力,也怕最後落空。於是,他只能用「大家再加把勁」、「這個案子很重要」等模糊的語言來激勵。結果,團隊目標渙散,大家感受到的不是動力,而是壓力。如果他能誠實地「表達」:「各位,我們的目標,就是今年的最佳團隊。我知道這很難,但我們值得為此一搏。」清晰的目標,反而能凝聚人心,讓壓力變成共同前進的能量。
清晰的表達不是壓力的來源,而是力量的焦點;怕的是模糊的期望,而不是堅定的目標。你是否正因為害怕承擔目標的重量,而選擇了模糊的表達,讓自己與團隊在迷霧中前行?對自己誠實的表達,其實是一種力量的整合,它讓我們不再內耗,而是目標一致地,向著渴望的方向全速前進。
▌5.作為家長或教練,如何幫助運動員傾聽與表達,而不是製造更多噪音?

在運動員的內心世界裡,家長與教練的聲音,往往是音量最強大的外援,但也可能成為最干擾的噪音。一位羽球選手的母親,在場邊總是比選手本人還緊張,不斷大喊:「專心!腳步要動啊!」她出於好意,卻可能阻斷了選手與自己身體、狀態的連結。選手聽到的不是提醒,而是「媽媽覺得我做得不夠好」的壓力,這樣的「關心」,反而成了內在對話的干擾源。
真正有智慧的陪伴,是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運動員敢於「傾聽」與「表達」。當楊勇緯的家人與團隊支持他「以金牌為目標」時,他們傳遞的訊息是:「我們相信你的渴望,也願意陪你承擔這份渴望帶來的一切。無論結果如何,我們支持的是『你』,而不僅僅是金牌。」這種支持,不是外在的喧嘩,而是內在的底氣。它讓運動員知道,就算輸了,他們的價值也不會因此減損。
在日常互動中,教練與家長可以多用「提問」取代「指令」。與其說「你今天太不專心了」,不如問「你覺得今天場上是什麼影響了你?」。與其在輸球後急著檢討「你第三局那個球怎麼沒接到」,不如先問「現在感覺怎麼樣?先聊聊你的心情」。把話語權還給運動員,鼓勵他們表達最真實的感受,無論是憤怒、沮LEC、還是驕傲。這是在訓練他們「傾聽」與「表達」的內在肌肉。
最好的支持,不是給他答案,而是給他空間,讓他找到自己的答案。作為一個支持者,你是在選手的內心世界裡扮演「嚮導」,還是「裁判」?家長與教練的角色,是成為運動員最堅實的後盾,當他們在內心的風暴中探索時,知道無論如何,身後都有一片安穩的港灣。
▌6.所以,我們該如何將內在的「對話」,轉變為致勝的「同盟」?
我們一路從「為何說反話」,談到「內在批評者」,再到「傾聽」與「表達」,以及「支持系統」的角色。最後的問題是,如何將這些心法,整合成一套能隨時取用,將內在聲音從敵人變為盟友的系統?答案是:建立一套屬於你的「賽前儀式」。這不只是暖身,更是一場與內心的對話。
一位鐵人三項選手,在比賽前,總會花十分鐘獨處。他會先閉上眼,深呼吸,傾聽自己當下的狀態——是興奮?是疲憊?還是恐懼?他不抗拒任何感覺,只是觀察。接著,他會對自己表達:「我知道這很難,但我已經準備好了。我渴望跨過終點線。讓我們一起享受這個過程。」最後,他會回想教練與家人的支持,感受那份力量。這個儀式,就是一場完整的「傾聽-表達-整合」的過程。
這套心法,完全可以應用於人生中的任何重要時刻。一位即將上台演講的經理,可以在上台前幾分鐘,到洗手間裡,對著鏡子裡的自己,傾聽內心的緊張,然後誠實地告訴自己:「我知道你怕講不好,但你準備的內容很有價值。我們一起把這個價值傳遞出去。」一位要與孩子進行困難溝通的父親,可以在進房門前,先深呼吸,傾聽自己的焦慮,並對自己說:「我的目標是理解他,而不是說服他。」
我從楊勇緯身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位頂尖運動員的技術,更是一種內在整合的藝術。他讓我們明白,強大,不是來自於沒有恐懼、沒有壓力,而是來自於有能力與恐懼、壓力共處,並將其轉化為前進的動力。沒有任何道路可以通往真誠,因為真誠本身就是道路,真誠的面對自己的內心吧!在你下一次面對挑戰前,你願不願意為自己設計一套與內心結盟的儀式試試看呢?請你務必相信,最強大的對手,是未被整合的自己;最堅實的盟友,是全然接納的內心。

▌總結:建立自己的反脆弱內在系統,成就完整人生
統整一下,六個自我提問的問句送給你,當你想贏又怕輸時,不妨問問自己:
① 賽前誠實對話:「我心裡真正想要的比賽結果是什麼?我能不能不假裝平常心,而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
② 傾聽內在批評聲音:「當我腦中浮現『你不行』、『你又要搞砸了』這類聲音時,我能不能先問自己:『這個聲音其實在擔心什麼?它想保護我什麼?』」
③ 檢視羞恥感來源:「失敗或表現不如預期時,我心中最深的羞恥是什麼?是怕讓誰失望?還是怕自己不夠好?這份羞恥感有沒有什麼訊息要傳遞給我?」
④ 健康歸因練習:「這次的失敗(或勝利)主要跟哪些外部因素有關?哪些部分是我能控制、下次能改進的?我有沒有只怪自己或只怪外在?」
⑤ 賽後情緒整理:「當我感受到強烈的失落、生氣或羞恥時,我有沒有允許自己好好經歷這個情緒,而不是急著壓下去或告訴自己『沒事』?」
⑥ 支持系統回顧:「在比賽或壓力事件過後,我最想要的支持是什麼?我有沒有勇敢跟家人或教練說出自己的真實需要?」
人生哪有永遠的贏家?最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勇氣去傾聽內心、誠實表達、學會和挫敗共處。當你能將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都轉化為自己的成長與智慧,這才是真正的強者之路,我們要學習並幫助運動員建立的,不只是一套「贏球的心法」,而是一套「反脆弱」的內在系統,讓運動員能在失敗、挫折、羞恥與痛苦中,學會自我對話、自我療癒,並提煉成未來成功的原材料。這才是從「贏得一場比賽」進階到「成就完整人生」的真正關鍵,也是每一位選手、每一個人都值得練習一輩子的課題。
對此我也想邀請你,當下回又面對到挑戰或失敗時,不妨練習看看:「我能否溫柔地接住那份羞恥?我是否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與恐懼?我能不能從這次經驗中,找到讓自己變得更堅韌、更智慧的線索?」願我們都能成為,不被勝負綁架、能自在面對人生起伏的反脆弱運動員與生活者。
#圓桌體育大會 #運動議題反思討論 #校外體育系 #中華民國運動員生涯規劃發展協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