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記事|家庭篇
長大後才明白:「和父母相處」其實是人生中最難的修煉之一。
他們依然用過去的方式關心你,
而你早已活在不同的節奏裡。有時候一句「你怎麼又這樣?」
比任何批評都更刺耳。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
才練習出三個能讓「自己與他們都和氣相處」的心理方法。
🌿 一、辨認:他們說的是「關心」,還是「焦慮」
我爸媽有時會突然叨叨:
「你又喝珍珠奶茶?」 「怎麼又三杯咖啡?」
一開始我會煩,覺得她什麼都要管。
後來我慢慢學會分辨——那不是控制,而是焦慮。
她並不是真的想干涉我
而是「怕我不好」。
於是我改變了反應方式。
以前我會回:「我自己會控制啦。」
現在我會笑著說:「放心~等下會去運動。」
當我開始用「回應焦慮」而不是「對抗指令」的角度,
很多話題就不再升級成爭執。
☕ 二、練習「縮短相處時間、拉長善意」
以前我以為陪家人就是要「長時間共處」,
但後來發現——品質比時間更重要。
我開始調整相處方式:
- 不追著他們聊天,改成把想說的事寫進日記。
- 吃飯時專心聽他們說,不一定要全程回應。
- 當他們有自己想做的事,就讓他們安靜去做。
這樣既維持了連結,也保留了喘息的空間。
和父母相處,
不是「忍耐」,而是「拿捏距離」。
🌸 三、承認:他們也在學習「放手」
以前我常想——
為什麼我都已經這麼大了, 他們還要對我嘮叨?
後來才明白,
他們並不是不相信我, 而是也在慢慢學習「不那麼擔心」。
只是他們沒有教材,也沒有練習的機會。
於是我開始在心裡給他們一點時間。
有時候一句「我知道你是為我好」 比爭辯一百句都更有效。
因為當他們感受到被理解,
也就比較能放心放手。
和父母的關係,永遠不會完美。
但當我們學會溫柔地調整自己, 愛就能多一點空間, 也多一點呼吸的餘地。
💬
你也有和父母相處的練習嗎? 或是有哪些時刻讓你特別想逃,但又覺得離不開? 歡迎在留言裡聊聊你的想法, 也許我們都在學習,用更成熟的方式去愛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