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參加友善書業合作社舉辦的「出版還有未來嗎?──省思出版從業勞權到人才的斷層危機」論壇,擔任引言人。
這場活動直接刺中出版產業的關節:低薪、過勞,編輯被用到歪七扭八不成人形,行銷得不到應有的重視。所以一開始報名雖然冷清,但最後幾天依然熱烈爆滿。我也真的說了很多不客氣的大白話XD
論壇中透過審議式民主的流程,匯集了很多問題,以及希望政府透過政策支持的想像和期待。其中最讓我震驚的是,許多新進編輯得不到完整訓練和支持,情況比想像中嚴重。
可以想見,出版業內的艱困程度,已經到了只能用「即戰力」,沒辦法從頭好好培訓新血的窘境。也有很多人希望可以直接建置「人力資料庫」,方便查找外發工作。
關於這一點,我直接提供救急三箭。
一、建置內部人力庫
活動中有人分享,自己任職的單位並沒有建置人力資料庫或通訊錄,說實話我有點詫異。
為什麼必須要有這份資料庫或通訊錄?道理很簡單:這些人是公司長年累積配合下來的各類專業者,穩定度高,也有各種行政和工作的默契。他們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老闆對各種細節的要求。
退一步想,就算公司內部不想跟同事共用人力,難道不會遇到需要職代的時候嗎?
公司沒有這份資料庫或通訊錄怎麼辦?你可以自己熱心出點力幫忙建。如果公司前輩們連這種事情都做不好,麻煩你一點都不要愧疚的直接轉頭離開這神經病鬼地方。
二、開發屬於自己的工作體系
我相信大部分的出版社都還是有內部人力資料庫,但遇到一些特殊需求或人力真的不足,仍舊需要一些新的專業者加入。
另外,就算是配合很久的對象,不同時間和狀況,人和人之間的工作相性也未必真的那麼契合。所以身為忙碌的編輯,有必要開發出自己最舒適的工作體系,有一組自己最熟悉的團隊。
找人這件事,比起在網路上海撈,更快的方法是直接去書店翻看自己喜歡的出版品,那些就是最直接的工作成果。翻看版權頁,再上網找對方的聯絡方式(有些會寫在版權頁或書封折口),通常可以順利找到人。
三、參加聚會
不管你是E人還是I人,身為編輯參加聚會活動,絕對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對,你沒看錯,這是工作。因為聚會社交是累積業界情報和資源的重要途徑,有些資源和機會,需要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和理解,需要檯面下的推薦和介紹。優秀人力非常寶貴,不當的消耗會減損個人信用,這在哪個產業都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編輯職缺資訊往往非常封閉的原因之一。
你有想認識的編輯,就去參加他社的活動,或是多多參與類似這個論壇的各種交流。再不然,至少也要有認識業內同儕戰友的方法和心理準備,當作工作資源和精神情感的支持。自己去跑,跑出來的成果和累積才會是自己的。在網路上陌生開發,時間成本和失敗率未必比較低。
以上三箭提供給需要的編輯朋朋們。編輯路上還有很多關,我們先把知識、裝備和夥伴準備好再出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