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底,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不,不是才 Q4 初嗎?為何世界已天翻地覆?
聽到好多都市傳說,每一則,都以為是金鐘獎最佳改編劇本(或原著劇本):- 朋友因為獵頭的邀約,拋棄自己經營了 10 年的領域,縱身一躍,進入八竿子打不著邊的綠能公司當 GM,不知是死是活;
- 學弟在領英上被三寸不爛之舌打動,薪水只加了 3%,甚至不夠 Cover 年終,就決定帥氣跳槽;
- 老同事因在海外子公司向上管理得當,升了兩級,直接晉升集團總經理,但除了她,下面的人都皺起眉頭,醞釀一波離職潮;
- 老許在竹科園區統御 500 人,一呼百應、仕途亨通,卻被暗箭中傷,黯然下台;
- Tammie 本來在科技業當 VP,突然換到一家中小企業,聲稱只是錢少但事少,離家也近,真實原因,不得而知。
- Felicia 是專業經理人,去年剛換工作到風電產業,做得風生水起,卻因為組織重整,莫名其妙被降了 2 階,心態土崩瓦解。
我問:「這有這麼嚴重?」
她說:「強勢領導≠不尊重人。」
語氣裡,盡是無奈。
- 前前前同事在任職 12 年的獨角獸一路熬到股票全部兌現,順便領到片面解僱通知,他旋即投身新職,那天問他過得如何,卻說準備逃跑?
我心裡想:「不是才一個月嗎?」
- Lily 一直想創業,但離不開公司的安定性,想做改變,卻沒有勇氣。
我問她:「要不要賭一把?」
她沒有回答我。
笑容裡,有些曖昧,有點晦澀。
那你呢?有什麼打算?
- 趨近年底,準備坐領優良考績與豐渥獎金,不變應萬變,在現職繼續奮戰?
- 還是圖謀轉職或者淨身出戶,重新啟動?
- 或者看著市場諸多選擇,在勞方佔優的時機,已經超前部署,心中早有決定?
★*"`'*-.,_,.-*'`"*-.,_☆,.-*`'`*-.,_,.-*`'`*★
一、「什麼是正義?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原書名: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由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哲學教授 Michael J. Sandel 所著,中文譯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其內容來自作者多年在哈佛開設的「正義」課程。
書中採用對話與真實案例的方式,引領讀者思考:「什麼是正義?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並結合哲學理論(如功利主義、自由至上主義、美德倫理等)來檢視日常與公共議題。
作者不提供單一答案,而是邀請讀者進行反思、辯論、思辨——這是一場「旅程」,不是直接的教條。
★*"`'*-.,_,.-*'`"*-.,_☆,.-*`'`*-.,_,.-*`'`*★
二、金句摘錄──「談正義,就是在談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是在談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 「Stories matter. They shape our sense of who we are and what we owe one another.」(人類是「說故事的動物」;我們的敘事決定我們是誰,以及彼此的責任)
- 「We need to ask not only whether a policy works, or whether it increases welfare, but whether it promotes a just society.」(我們不只要問一項政策是否有效、是否提升福祉,而要問它是否促進一個正義的社會)
- 「Justice is not just about the greatest good for the greatest number, or about maximizing liberty — it’s about the kind of virtues a good society encourages.」(正義不只是「最多人的最大幸福」或「最大自由」—還關乎一個良好社會所鼓勵的美德)
- 「When we talk about justice we are talking about what kind of people we are, and what kind of people we ought to be.」(談正義,就是在談我們是什麼樣的人,也是在談我們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
- 「自由不是沒有約束,而是能依據理性與德性選擇的能力。」
- 「沒有討論的民主,只是一種空殼。」
- 「市場不能買到一切;當所有東西都能標價時,我們失去了某些無價的東西。」
- 「要理解正義,不是問自己能得到什麼,而是問自己應該成為誰。」
★*"`'*-.,_,.-*'`"*-.,_☆,.-*`'`*-.,_,.-*`'`*★
三、書摘整理/理論重點──「富人多稅是否合理?知識工作者是否應補償?」
以下提供幾個關鍵篇章與重點,便於整理或讀書心得撰寫:
- 福祉、自由、美德(Welfare, Liberty, Virtue):這是書的開篇,作者說明正義可以從哪三個起點出發:促進最大福祉、保障最大自由、培養良好美德。
- 功利主義: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例如作者引出「救生艇」或「電車道」情境:為了救多數人,是否可犧牲少數人?這探問的是「後果是否成為正義的唯一標準」。
- 自由至上主義:我的身我命歸我有:自由至上者強調個人選擇、私有財產、最小化政府干預。如器官買賣、賭場自由、徵兵制度自由選擇問題皆屬此類。市場邏輯滲透教育、醫療與政治時,會將人性與關係物化。不是所有東西都該有價格。
- 公平正義:對底層的替代利益:以 John Rawls 的《正義論》為例,討論「社會/制度如何設計」才能使得社會最弱勢也受益。輸贏差距是否合理、機會是否公平、資源是否重分配。
- 美德倫理與社群主義:人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作者回到亞里士多德,講「人的終極目的(telos)」與「公民美德」。在這視角下,正義不只是制度設計,而是好生活、良好社群、公共參與。亞里斯多德認為「正義即給予人應得的」。但「誰應得什麼」取決於我們對「好生活」的定義。
- 電車難題:當你必須在「犧牲一人」或「犧牲五人」間做選擇時,你的價值觀會顯露出「功利」與「道德原則」的衝突。
- 公共討論的重要性:民主社會不能只靠程序與投票,而要透過「理性的爭辯」塑造共同價值。
- 從「我想要什麼」到「我應該成為誰」:道德討論的終點,不只是選擇行為,而是建構人格與社會責任。
- 案例討論:書中不乏真實案例、輕量思辨:例如市場是否應涉及器官買賣?義務兵役 vs 募兵?富人多稅是否合理?知識工作者是否應補償?等。這些案例讓理論落到實際。
★*"`'*-.,_,.-*'`"*-.,_☆,.-*`'`*-.,_,.-*`'`*★
四、核心觀念總結
1. 正義不是單一標準,而是一種辯證的能力。
2. 個人自由需與公共責任並行。
3. 市場經濟若無道德約束,將腐蝕公共價值。
4. 教育應培養公民的道德思辨,而非僅是技術訓練。
5. 民主的核心在於「討論」與「理解」,而非單純服從或投票。
★*"`'*-.,_,.-*'`"*-.,_☆,.-*`'`*-.,_,.-*`'`*★
五、對工作的啟發與應用──職場上,「正義」何在?
「沒有討論的民主,只是一種空殼。」
~Michael J. Sandel
本書的作者希望讀者能從理論與案例中,自己形成對「正義」的觀點,並思考自己在工作、社會、生活中如何實踐。若聚焦於工作場域上,具體的啟發包括:
- 挑戰直覺與習慣:你在職場中可能習慣「這麼做是為了效率」或「這樣是公司規定」,但《正義》提醒:我們也要問:這樣做是不是「正義的」(公平/合理/有價值的)?
- 從制度或流程角度思考正義:設計用戶體驗及用戶旅程時,我們可思考:這樣設計是否照顧弱勢用戶?是否有資源分配被忽略?是否有公平性的考量?
- 公共討論與團隊文化:桑德爾式「討論民主」可應用於組織文化:鼓勵員工辯論不同觀點,建立理性討論與尊重多元的氛圍。桑德爾主張:「沒有討論的民主,只是一種空殼。」同樣地,沒有討論的組織,也只剩命令與執行。讓團隊有空間辯論不同觀點,不只是尊重多元,更能激發出真正的洞察。建立「理性對話」文化,才能在衝突中找到更高層次的共識。
- 面對衝突時的思辨力:桑德爾教我們:不要急著選邊站,先釐清每個立場背後的倫理假設。這對跨部門溝通或企業危機處理尤為重要。
- 領導與文化建設視角:領導者若僅依績效行事,容易失去信任。真正的領導需能說清「為什麼這樣做才是對的」,讓團隊理解決策背後的價值。帶領一個團隊時,這本書提醒我們:良好文化不只是效率或利潤,更關於「我們是否好好跟團隊說話、好好聆聽心聲」、「我們怎麼對待彼此」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團隊」。
在這裡,至少有三件事情值得探討:
(一)領導者應勇於承擔責任,保護團隊
「功勞歸於下屬,責任留給自己。」——艾森豪將軍
🛡️ 一流主管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而不是讓團隊背鍋。
🎯 案例:Airbnb 於疫情初期業績重創,CEO Brian Chesky 親自宣布裁員,但也承諾每位離職員工提供完整補償與求職資源。他的誠實與承擔讓內部信任反而提高,裁員後士氣未垮。
(二)領導者關心人;老闆只關注績效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你讓他們感受的樣子。」——Maya Angelou
❤️ 領導者的溫度,會成為員工記憶的一部分。
🎯 案例:Netflix 鼓勵主管主動了解成員的職涯目標,甚至支持轉職。這種開放與信任,讓成員留下時更有向心力,離開時也保持良好關係,形成「正向離職文化」。
(三)領導者是否跟團隊真誠溝通「為何而戰」?還是只會一股腦兒地「交辦」?
Simon Sinek 在他的著作《Start With Why(從「為什麼」開始)》中,提出了廣為人知的「黃金圈理論」(Golden Circle Theory)。這一理論不僅是行銷學與領導力研究的經典框架,也成為許多成功企業與領導者的重要思維模式。Sinek 認為,真正能夠激發人心、持續成功的組織與個人,都是「從內而外」思考與行動──先問「為什麼(Why)」,再決定「如何(How)」,最後才是「做什麼(What)」:
1. Why(為什麼)
代表「信念」與「目的」。這是最核心的一層,探討一個人或一個組織存在的意義與初衷。
例如:蘋果(Apple)的 Why 是「挑戰現狀,讓人們以不同方式思考」。
2. How(如何做)
代表「方法」與「價值主張」。是達成目標的方式、策略與獨特做法。
例如:蘋果透過「設計美學、簡潔介面、使用者體驗」來實踐它的 Why。
3. What(做什麼)
代表「產品或服務」本身,是最外層、最容易被看見的一層。
例如:蘋果生產電腦、手機、平板與穿戴裝置。
Sinek 指出,大多數公司是「從外往內」溝通──他們先談產品(What)、再說方法(How),卻忽略最關鍵的信念(Why)。然而,真正打動人心的品牌與領導者,都是從內而外溝通:他們先清楚表達「為什麼做這件事」,然後用行動去實現。
關於領導與組織文化,Simon Sinek 在另一部作品《Leaders Eat Last》中延伸此理論,指出領導者的責任是建立「安全圈」(Circle of Safety),讓員工願意為共同信念努力。
例如:NVIDIA 的黃仁勳明確提出「我們是一家發明公司,不只是晶片製造商」,讓員工在使命感中找到動力。
當團隊明白「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行動力與創造力會遠高於單純執行命令。
本文的引言提到許多朋友跟個案的職場異動,在接近年底的翻天覆地,實屬異常。從組織以及用人主管的角度,如果有大幅度的集體離職,或者明星球員的「轉隊」,是不是因為缺乏溝通,也疏於用「Why」引爆信任與行動,而是一昧地指揮團隊做事情?
黃金圈理論的核心,不僅是一種溝通方法,更是一種思維轉換。領導人要如何從「Why」開始,創造有意義的影響?
不妨先開始問部屬這 9 個問題:
- 「我可以如何幫助你?」
- 「我可以提供甚麼資源?」
- 「你最喜歡做的是什麼?為什麼?」
- 「你最不喜歡做的是什麼?為什麼?」
- 「你做的工作中,哪些會讓你覺得驕傲?」
- 「在這裡工作,你最喜歡的是?」
- 「在這裡工作,讓你感到困難的是什麼?」
- 「在這裡工作,哪些時候你覺得不被肯定?」
- 「你的價值觀是什麼?」
組織要異動或改組,甚至要調度人力時,領導人願不願意花一點點時間,跟被影響的同事,溝通「Why」,創造尊重人性的企業文化?
能不能從這幾個角度來爭取理解?而不是強勢處理?甚至不要的就直接丟棄?
- 因為組織力求扁平化,創造更直接的溝通,因此可能須暫時讓你變成「非管理職」,但你不用擔心,我們一起來持續創造佳績,未來還是有機會請你擔綱管理職務。
- 因為希冀增強橫向互動,讓工作流程整合得更好,因此必須讓你的部門跟另一個部門合併。
- 因為公司有更重要的短期目標,很抱歉,暫時有更合適的人員會頂下你的 A 專案,但我們仍須借重你過往的經驗以及觀點,這段期間仍會常常請教你。
做重大決策(如:數位轉型)時,能否提出「這個決定對誰有益?誰可能被忽略?」的問題,讓團隊一起從「正義」視角檢視。不妨設計三個檢核的面向:
1. 效益/結果:這樣做是否帶來好結果?
2. 自由/選擇:這樣做是否尊重員工?是否有提供其他選擇?
3. 公平/美德:這樣做是否促進一個良善/公平的文化?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提及領導者的一體兩面,也跟上述 公平/美德 這個檢核面向相互呼應:
✅富有自信,但不自鳴得意
✅觀察入微,不被細節牽絆
✅態度積極,但不盛氣凌人
✅保持沉著,但不沉默以對
✅冷靜自持,但不冷酷無情
✅腦袋理性,但不缺乏感情
✅親近部屬,但不過分密切
✅講求公平,不讓部屬僭越
✅絕對責任,但要適時授權
★*"`'*-.,_,.-*'`"*-.,_☆,.-*`'`*-.,_,.-*`'`*★
六、結語:亞里斯多德:「正義就是給予人們他們應得的。」
「你遇見的每個人,都在進行一場戰鬥,你對此一無所知。與人為善,永遠如此。」──《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最後一堂人生課》 | 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並不是一本純學術哲學書,而是一本訓練你思考「什麼樣的世界/組織/團隊/服務」才是值得追求的書。
這本書讓我從「怎麼做」回到「為什麼要這樣做」,幾乎可視為一個思維工具:在面對選擇、設計、制度、文化、領導時,它幫你從「利」回到「義」,從「效益」跳到「價值」。
閱讀《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也是一場關於「選擇」與「成為誰」的旅程。
他提醒我們:「思考正義,就是思考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對於領導者而言,關於「思考我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題,應該關注 3 重焦點:
▍ 對自我的關注 - 重點在復盤與進化
▍ 對他人的關注 - 重點在關懷與協助
▍ 對世界的關注 - 重點在資訊與宏觀
而這 3 重焦點有 3 個使用說明:
▍ 不同時空下,3 重焦點的比重須機動調整
▍ 不同場景下,部分焦點可完全放下
▍ 不同需求下,漠視應專注的面向,將帶來災難
在這個強調績效與速度的時代,《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提醒我們,
- 領導力不只是「盯著別人」,而是「反求諸己,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
- 領導力不只是「帶人做事」,而是「帶人思考什麼是對的事」。
- 領導力不只是「在意績效」,而是「蒐集大量資訊,客觀做出判斷」。
總結而言,正義並非抽象的哲學,而是一種讓組織更有靈魂的能力。
它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時,仍能選擇誠實與尊重;
讓我們在追求成就時,仍能記得初衷與價值。
因為最終,決定一個人與一個團隊格局的,
不是我們擁有什麼,而是我們堅持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