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阿彌陀佛。
現場每一位尊貴的領導者、每一位充滿智慧的朋友,晚安。
能夠與各位在此相聚,我的內心充滿了深深的、無盡的感恩。謝謝你們,在百忙之中,選擇來到這裡,給予自己一段沉靜的時光。
我知道,坐在此地的各位,都是引領團隊、扛起重任的菁英。我也深深地同理,在你們堅毅的外表之下,可能承載著巨大的壓力、無盡的競爭,以及一種難以言說的內心疲憊。我們彷彿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推著走,這股力量,楊定一博士稱之為「腦的動機」。這是我們大腦預設的模式,它驅動我們不斷地追逐、比較、獲取,卻始終讓我們感到不滿足、不完整。
今天,我來到這裡,不是想與各位分享另一套高深的領導技巧或管理工具。我想分享的,是一條回歸內在力量的道路。這條路,源於楊定一博士在《豐盛》一書中所揭示的古老智慧——一條從「腦的動機」轉向「心的啟發」的道路。這是一場內在的革命,它將引領我們找到一種更具創造力、更能帶來幸福感的領導方式。
所以,我想邀請各位,暫時放下對業績的焦慮、對未來的擔憂,和我一起踏上這趟旅程。讓我們一同探索:除了奮力追逐,我們是否還有另一種選擇,一種讓我們安住於圓滿、自然顯化成功的可能性?
--------------------------------------------------------------------------------
1.0 診斷我們的領導慣性:「腦的動機」與匱乏的陷阱
在尋求改變之前,我們必須先清晰地、不帶批判地覺察自己深陷其中的舊有模式。這一步至關重要,因為唯有看清那股讓我們感到疲憊與焦慮的無形力量,我們才能真正地從中解脫。
這股力量,就是「腦的動機」。它的本質,源自於心理學上所說的「小我」(Ego),以及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匱乏感」。讓我們來診斷一下它的特徵:
- 驅動力: 匱乏與恐懼
- 本質: 競爭與索取
- 世界觀: 零和遊戲
- 口頭禪: 「我『想要』…」
當這種「匱乏心態」主導我們的領導風格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在我們的團隊裡,部門之間開始出現惡性的競爭與資源的囤積。成員們不再彼此協作,而是相互比較、彼此計較。而身為領導者的我們自己,則深深地陷入了佛家所說的「求不得苦」的焦慮循環——得到了,怕失去;得不到,更痛苦。我們不斷地鞭策自己、鞭策團隊,卻發現內心的疲憊與空虛感,有增無減。
這條由「腦的動機」所驅動的路,是我們痛苦的根源。
如果這不是唯一的路,那麼,出路在哪裡?

--------------------------------------------------------------------------------
2.0 範式轉移:「心的啟發」——豐盛領導力的核心
現在,讓我們迎來一個根本性的轉捩點。這不只是一個技巧的調整,而是一個典範的轉移——是從問題的診斷,轉向解決方案的曙光。接下來,我將與各位分享一種全新的、以創造力與內在圓滿為基礎的領導力範式。
這個解答,就是「心的啟發」。
它並非來自於外在的追求,而是源自於一個簡單而深刻的信念——「本自具足」。這是我們「大我」或「自性」的覺醒,是憶起我們從未真正失去過的圓滿。讓我們來看看它的特徵,它與「腦的動機」恰好是全然相反的兩個世界:
- 驅動力: 本自具足與創造
- 本質: 創造與給予
- 世界觀: 正和遊戲
- 口頭禪: 「我『就是』…」
讓我們想像一下,一個由這種「富足心態」所驅動的團隊,會是什麼樣貌?
在這個團隊裡,成員之間不再是「有你無我」的內耗式競爭,而是「共榮共創」的相互協作。知識與資源不再因恐懼而被囤積,而是因信任而樂於分享。大家不再是為了達成僵硬的KPI而痛苦工作,而是為了共同創造一個美好的願景而充滿熱情。
這種由「心的啟發」所引領的領導力,不僅能從根本上提升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幸福感與福祉,更能激發出我們前所未有的集體潛能與智慧。
「心的啟發」,是從根本上療癒匱乏感、釋放無限潛能的鑰匙。那麼,我們該如何從「腦」的慣性,真正地走向「心」的啟發呢?

--------------------------------------------------------------------------------
3.0 豐盛領導力的三大心法
從理想到實踐,是最重要的一步。接下來,我將把楊定一博士在《豐盛》一書中的抽象智慧,轉化為三種我們可以在內心即刻修習的具體心法。這不是外在的行為技巧,而是內在的意識修煉。
3.1 心法一:從「我想要」到「我就是」的認知革命
第一個心法,是一場深刻的認知革命。
請各位感受一下這兩句話的能量差異:「我想要豐盛」與「我就是豐盛」。
根據楊定一博士的洞見,當我們說「我想要…」的時候,無論我們的語氣多麼肯定,這在潛意識層面,都是一次「匱乏的宣告」。因為「想要」這個動機本身,就預設了「我現在沒有」。
而真正的轉化,是從根本上進行一次「認知重構」。我們不再向外追尋,而是勇敢地在內心宣告並接受——「我就是豐盛」。這不是盲目的自我催眠,而是在內心深處,練習去「接受『結果已經發生』」。
這個轉變的影響力是巨大的。當一位領導者,他的內心能夠真正地安住於「我就是」的圓滿狀態時,奇妙的事情就會發生:他「每個行為、每個念頭,就會自然而然地去符合這個已經成真的結果」。
這意味著,一位領導者不再苦思「我想要讓這次的跨部門合作成功」,這個念頭本身就隱含著對失敗的恐懼。相反,他安住於「我就是一位能促進團隊圓滿協作的領導者」的狀態。從這個狀態出發,他所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決策,自然會充滿信心與智慧,引導團隊走向成功,而不是出於焦慮去控制團隊。
這,才是「心想事成」的真正奧義——從內在的狀態,引領外在的實相,而非反過來苦苦追逐。
3.2 心法二:「臣服」的力量——在失落與創傷中找到新生
然而,即使我們內心安住於「我就是豐盛」,生命中依然會有風暴來襲: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一次慘痛的專案失敗、甚至一場突如其來的組織危機。在這些「我就是」的信念看似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需要第二個,也更需要勇氣的心法——「臣服」(Surrender)。
請注意,「臣服」絕不是消極的放棄或躺平。放棄,是小我無計可施後的賭氣;而臣服,是智慧在認清小我極限後,選擇信任一股比我們自身更宏大的力量。依據《豐盛》的智慧,臣服是一種積極的、充滿智慧的行動。它意味著,我們終於願意放下小我的掙扎與掌控,承認靠我們自己的頭腦,已經無法解決眼前的困境。
這個放下的過程,正是轉化的開始。書中說,臣服是「舊有的你會慢慢地死去,新的你即將誕生」。
在領導的道路上,我們和我們的團隊,都難免會經歷「深深的失落、很重的創傷」。而「臣服」,正是療癒這一切的終極心法。它邀請我們,將那些看似無法承受的痛苦與創傷,視為一份特別的「恩典」。因為正是這些生命的裂縫,才讓光得以照進來,引領我們通往更深刻的智慧,誕生出一個更強大、更具慈悲心的新生領導者。
3.3 心法三:「一體」的智慧——從管理到慈悲的躍升
第三個心法,是豐盛領導力的倫理基石,也是最高境界。在楊博士所闡釋的「一體」(Oneness)智慧中,我們將體悟到領導力的終極躍升。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待人如己」,但這通常被視為一種崇高的道德要求。然而,「一體」的智慧告訴我們,這不是道德,而是實相。我們與我們的團隊成員、我們的競爭對手、乃至萬事萬物,都源自於同一個「全部生命」。
當我們深刻體悟到這一點時,「傷害他人即是傷害自己」就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切身的感受。這不僅是古老的智慧,現代神經科學甚至開始發現,深刻的慈悲練習,確實能夠在我們的大腦層面,消融那道區分「我」與「你」的界線。這份「一體」的感受,是生理上可以實現的真實狀態。
這份體悟,將徹底轉化我們的領導行為。我們開始明白,「讓別人成功」,尤其是在團隊中成就我們的部屬,這絕不是一種犧牲,而是實現我們自身與團隊最大豐盛的唯一途徑。因為在「一體」的網絡中,任何一個節點的成功,都會增強整個網絡的力量。
於是,我們的角色,從一個斤斤計較的「資源分配者」,躍升為一個心懷慈悲的「集體福祉的創造者」。我們的領導力,不再建立在權威之上,而是建立在深刻的連結與慈悲之上。
這三大心法——從「我就是」的認知革命,到「臣服」的轉化力量,再到「一體」的慈悲智慧,構成了一條通往內在豐盛的完整路徑。

--------------------------------------------------------------------------------
4.0 結語:成為豐盛的源頭,共創人間淨土
親愛的朋友們,我們的旅程即將來到尾聲。
今天,我們一起回顧了這趟深刻的內在旅程:從診斷讓我們疲憊不堪的「腦的動機」的陷阱,到迎接「心的啟發」所帶來的覺醒曙光,再到學習「我就是」、「臣服」與「一體」這三大心法的具體實踐。
這一切,最終都指向一個最寧靜、最圓滿的狀態。楊定一博士用一句最溫柔的話為我們點亮了這個終點:
「真實的你,是一點也追加不了,也減少不了。最後,一切是剛剛好。你也是剛剛好。」
請靜靜地體會這句話。豐盛領導力的最高境界,不是叱吒風雲,也不是贏得所有競爭,而是安住在這份「剛剛好」的、本自具足的圓滿狀態裡。安住在這份「剛剛好」的狀態裡,正是療癒我們在開場時提到的那份「難以言說的內心疲憊」的唯一解藥。那份疲憊,源於追逐;而這份圓滿,源於回歸。
所以,在這裡,我想向在座的每一位領導者,發出最誠摯的呼籲。不僅是為了你的企業能更成功,更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所帶領的每一位夥伴,能夠活得更幸福、更完整,請勇敢地踏上這條從「匱乏」走向「豐盛」的道路。
讓我們不再只是一個KPI的追逐者,而要立志成為豐盛的源頭。讓我們將自己的團隊、自己的企業,打造成一個充滿創造力、協作與慈悲的「人間淨土」。
當我們每一個人,都從內心活出這份豐盛時,我們所共同創造的,將不僅是卓越的商業成就,更是一個更溫暖、更美好的世界。
(再次雙手合十,深深鞠躬)
萬分感恩。
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