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05|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勿忘初衷:對香港民主,選舉不是最重要的

3月11日,香港將迎來立法會補選,在這種和政治有關的時候,總是會說到「勿忘初衷」。但是說勿忘初衷,所謂關心和參與政治,是為了對抗香港的惡化,讓香港人掌握自己的命運,以及改變這個困境。這才是初衷。
選舉和議席應該只是一種手段,永遠是次要的,而把選舉看成最重要、甚至終點的人,本身就是忘記了初衷。香港這麼多年來,所有民主運動,都被轉化成選舉運動和選舉能量,香港的民主毫無進展,就是因為推動民主的能量都用在選舉上。

DQ很好,讓你面對選舉的真相

香港比例代表制的選舉,讓理念相近的人互相攻擊,是一個機械的問題。任何嚴謹的工程師都會看到,選舉的人只是被困在精妙機器裡的小白鼠,實際上是做著徒勞無功的事情。
DQ不是很好嗎?政府主動的讓你從夢中醒來。只是把一切能量用在選舉上的人,一旦沒有了選舉之後,就發現自己這麼多年為選舉做的事情只是白工,而感到非常痛苦。但打從一開始,這個選舉就是那麼次要的東西,與民主沒直接關係,一個純粹為了賺錢和名氣的經濟活動,他只是回復他原本的價值而已。
如果我由20歲到40歲之間花了這麼多心力在選舉上,然後這全是一個騙局,我想我也很難自己想開。我完全能理解這想法,但這是事實。我們中了騙局,當然,也包括我自己也曾是如此。我不是諸葛亮,我也曾經認為選舉是有用的,但不是在雨傘革命甚至2012年之後。可是認真面對真相去反省,是沒辦法不走,遲早都要走的一步。
議席並非沒有價值,但他只有經濟價值,跟商品、漫畫、電玩、黃金石油和bitcoin是沒有分別的,他並不神聖也無甚麼道德光環,他只是錢,nothing more than money。議席能做的事情,個人的錢也能做,換句話說,推動民主,選舉只是一個option,如果你能賺到比一個議席1500萬更多的錢,你不需要議席也可以投入去推動民主。
把選舉、議席捧成唯一的救世之道,是香港錯誤的道路。
所以有些人問你「你又做了甚麼」時,他們是假定自己參與選舉,支持選舉當義工,以及遊行集會,才是做了甚麼。相反,其實你用自己的錢做任何事都是做了甚麼,如果你向1000個學生講解了甚麼是民主,比你出來走一次遊行當「數字+1」,其實做了更多的事情。反而,你在遊行中,就只是數字加一,沒有了。
而努力拉票,你拉到的多數也不是建制派的票,是在泛民與泛民、本土與本土、泛民與本土之間拉來拉去而已。這其實也不是真的很推動民主,你幫的只是你支持的候選人,不是民主。
而甚麼候選人是好的?我覺得沒有好的,只有「擺明會做以前在做的事的候選人」和「謎」。所有新的人都是謎,可好可壞,而有往跡的人大概會重覆以前做的事,有沒有效,自己心知肚明。但多翻幾個謎,有可能會有變,不斷做以前的事,就不會有變。

議席淪落為獎品,正是民主的困局

即使去到2015年區議會選舉,我也說議席就是「資源」,如果問我想法和當時有甚麼分別,就是我當時還感到泛民拿到這些資源會分出來做點事,今天我對這件事也相當保留了。很可能拿到資源之後,他的唯一作用就只是拿去準備下一次選舉而已。
所以在我眼中,區議會議席和立法會議席,本質上沒有分別,都是為了錢,甚至區議會的更有用,因為至少區議會沒有功能組別,你真的有可能拿到一點實際的權力。你在立法會怎樣選,不計DQ的話,你也無法過到功能組別的分組點票,也就是他的權力是很低的。但在區議會,卻真的有可能掌握一定的財政預算——更多的資源。所謂權力,最終究最現實的就是決定預算——也就是錢——的權力。
把議席和議員捧成聖母、救世主,是香港錯誤的道路。議員是勞工,是勞動者,跟街邊修路的人沒有任何分別,不會比他們高半級,他就只是一個負責為政治活動挖錢的礦工,而這些錢必須用在別的地方才有意義,才會對「民主」產生意義。
議員從議席中拿到的錢,並不是為了改善他個人和團隊的生活,和累積房地產的。香港淪落至選舉變成議員個人與團隊的成就與獎品,這就是困局。讓民主運動重新回到「民主遠大於選舉」,那才會有民主的未來。


  • 圖片來源: Tksteven @Commons CC BY SA 3.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