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Two-in-One」,就是一個事業部有兩個以上的總經理。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互相補位」、「內部競爭」,不會有一人坐大,變得不可替代、或是發生不聽指揮的現象。但是,這又必須要有個強有力的老闆來領導和協調。
老闆常常說,「簽字」就是「牽制」;也就是任何簽呈都要知會相關的其他單位,透過「簽字」取得他們的意見與支持。所以,其他單位主管的「簽字」就是責任、會發揮對簽呈部門牽制的作用。
可是這個「立意良善」的做法,往往因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產生了反效果;一份簽呈超過十個以上的簽字,已經成為常態。本來希望發揮「牽制」的作用,反而成為「分擔責任」的擋箭牌;當出事的時候,找不出一個人可以槍斃。
我的前東家是個極端的例子,這位前老闆是個商業奇才,擁有非常特殊的領導魅力。即使與「職權責合一」理論背道而馳,他的這幾個管理模式卻非常成功,帶領著集團成為產業裡全球最大的企業。
Mark Hurd在惠普
最後讓我們再回到文章的主角Mark Hurd身上。2005年6月在北京的談話中,他告訴我的策略就是:裁員、機構精簡、提高「職權責合一」程度,建立起主管「當責」的文化。
在他離開惠普的時候,許多投資人和媒體除了為他打抱不平之外,也為他在惠普五年的功過做了總結與評價。
在Carly Fiorina領導的五年期間,惠普變成了一個囊括PC、數位產品、印表機及服務在內的跨國企業。
儘管Fiorina按照「客戶導向」的原則,將惠普四大業務集團進行過多次重組,但是基本上沒有過大規模裁員;即使是壓縮編制,公司也會想辦法在其他職務上重新安排人員。
這使得惠普成了全球IT業界人數最多的公司之一,員工達到15.1萬名,幾乎是競爭對手戴爾(Dell)的三倍。
2005年7月19日惠普正式宣佈,計劃在之後的6個財季裡削減1.45萬員工,接近總數的10%。這次裁員的目標明確,主要將如後勤、財務、人力資源等職能部門精簡,並適當調整業務部門。
同時,因為考慮到惠普創新的需要,所以裁員重點避開了核心的研發和銷售部門。
Hurd上任後,董事會就表示不會對他的具體變革措施加以干預,因此機構精簡得到了董事會的支持。
當時最讓惠普頭痛的地方,就是四大事業群的管理成本:
- PSG(個人資訊產品事業群);
- IPG(列印及成像事業群);
- TSG(技術與服務事業群):以上為三大主要產品事業群;
- CSG(顧客解決方案事業群):專為以上三大事業群提供銷售服務。
CSG等於在總部橫向的管理體系中,又多出了一個橫向的職能部門;這在公司矩陣體系中增加了大量的銷售人員,而這又和產品事業群的銷售人員職能部分重疊。
而這也造成職權不清的狀況。雖然CSG能讓惠普以整體形象出現在客戶面前,但是一旦掉了訂單,就反而沒有人實際承擔責任;因為這可能是CSG的責任,也可能是產品事業部門自己的責任。
因此,Hurd在裁員的同時,也將惠普存在數年之久的四大事業群變成三個;也就是PC產品為核心的PSG、以印表機相關產品為核心的IPG、以及技術與服務事業群TSG。
接下來,負責後勤和採購的全球營運部門也被撤銷,方式也是效法撤銷CSG的思路,將職能分配到三大產品事業群之中。
為了提高公司的營運效率,惠普在2006年5月將全球85個數據中心整合進美國亞特蘭大、休士頓、奧斯丁的6個主要站點。除了數據中心,惠普內部還裁掉了500個IT項目,節省了2億美元的費用支出,但仍保證惠普內部的IT系統能提供最好的資訊給公司員工。
在職、權、責合一部份,Hurd的做法是減少層級,從他自己到最基層的員工只有8級(之前是11級),而且都是直線聯繫,再也沒有矩陣中的橫向條塊。
如果有某項指標沒有達到要求,那麼下級就對自己的直接業務上級負責,然後一層層往上延展。這在惠普內部被稱為「當責制」;Mark認為,當責制的責任比較明顯,而每個部門都要對結果負責。
後記
雖然Carly Fiorina和Mark Hurd兩位執行長都是在我離開惠普之後才加入的,但是這兩位都是在惠普歷史中,除了創辦人Bill Hewlett和Dave Packard兩位之外,表現最突出的執行長。
他們兩位都是在惠普處於風雨飄搖之際,由外部空降擔任救火隊;在惠普期間都是五年左右,而最後都難逃被董事會開除的命運。
除此之外,兩人完全是不同的性格與作風。Fiorina聰明活潑、有策略思維、個性外向、有領導魅力,像是聚光燈下的明星;Hurd則是沈穩務實、性格內斂、執行力強、注意細節。相較之下,他比較像是躲在角落默默耕耘的專業經理人。
在離開惠普之後,Carly選擇了從政,而Hurd則堅守專業經理人之路,帶領著甲骨文,從傳統軟體公司往「雲計算」的轉型之路前進,而他的管理模式也在甲骨文持續的推行著。
2005年6月,和Hurd在北京的偶遇至今印象深刻;短短的半小時交談中,他跟我分享了許多對惠普的改革策略。雖然當時沒有很深入的理解,但隨著他實施的惠普改革策略,和我自己參與、輔導企業所見,這套理念也就變得越來越清晰了。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
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