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我們生活中常做的錯誤選擇、找理由原諒自己、卻不願意給其他人相同的機會和考量,是因為人性中天生會犯「基本歸因謬誤」。雖然這種傾向有一些意外的優點,但在現代社會之中,如果能先給別人另一個機會,或許反而對自己更好。
Nir Eyal
以心理學、科技、以及商業彼此融合寫作見長,任教於史丹佛大學商學院;文章作品散見於TechCrunch、Forbes、Psychology Today等網站。本站已獲作者獨家授權編譯其作品。著作《Hooked: How to Build…tuna.toa

有一天,我坐在電影院裡,準備好足夠支撐三個小時的爆米花和可樂,正在好好欣賞一部已經期待了兩年的續集播映。開演15分鐘以後,主角正要跟壞人開打,一個女的才打開門進電影院;她在找位子的時候,剛好擋住了我的視線,害我錯過了最精彩的鏡頭。
「幹什麼啊,沒搞錯吧這女人!」,我心裡一邊唸著,一邊往旁邊伸頭,避開被她遮住的畫面。
一個星期之後,我跟朋友去看另一部電影;外面傾盆大雨,而且還超級塞車。當我渾身濕透進電影院時,片子已經開演了。我不得不打開手機的補光燈找座位,還不小心準準踩中了一位觀眾的腳。
周圍當然傳出了嘖嘖聲和重重的嘆氣聲,顯然他們心裡想的也是「幹什麼啊,沒搞錯吧這傢伙!」
這時候我是怎麼想的呢?
「關我啥事啊,誰叫外面下大雨又塞車,不然我哪可能會遲到!」
「基本歸因謬誤」出現了
所謂「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就是「我們會用不同的標準來評判自己和他人」。
(編譯/ Fred Jame)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ask@tuna.to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