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媒體訂閱制的五大成功要素/Frederic Filloux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愈來愈多媒體把訂閱制當成救亡圖存的仙丹,趨之若鶩發展訂閱制;然而要是不能落實讀者真正在乎的幾個重點,要想靠訂閱制鹹魚翻生,恐怕將會是誤會一場。

新聞媒體在網路上已經快要完蛋大吉了。網路廣告/流量變現模式全面崩壞,各家媒體賺不到錢,紛紛把未來賭在訂閱制上。
三個禮拜前,筆者參加了由世界報業協會(WAN-IFRA)在巴黎舉辦的「數位訂閱制研討會」。在會議現場,我向《西雅圖時報》(Seattle Times)的發行人Alan Fisco請益,問他「川普反彈」對數位訂閱制的影響;他回答說,這件事是讓他晚上總是難以成眠的原因之一。
從下面這張圖表,我們可以看到川普效應如何向上推升《西雅圖時報》的數位訂閱業務:
《西雅圖時報》的數位訂戶成長。
從2016年美國大選到現在,《西雅圖時報》多管齊下,盡力增加新訂戶和續訂戶,同時在技術、資料分析、客戶關係管理等方面砸錢投資,成果就是數位版訂戶成長了2.3倍;這同時也扭轉了該報的營收結構。
2005年時,《西雅圖時報》的廣告營收占整體營收比例高達九成,發行營收只有區區10%;至今這個比例已經變成廣告38%、發行62%。
《西雅圖時報》的廣告營收與發行營收比例。
除了近期導入的付費牆機制之外,《西雅圖時報》手上還握有兩大吸引讀者的賺錢法寶:「在地新聞」與「體育新聞」,所以不太需要擔心訂閱制是不是能繼續走下去。
《西雅圖時報》同樣也沒有放棄追求新聞品質。這家報社贏過十座普立茲獎,想看最好的航太與科技新聞也要找他們;另外他們最近還成立一個調查報導基金。
簡單地說,在全新的新聞經濟學典範下,《西雅圖時報》擁有兩大優勢:「獨特性」與「價值定位」。
以下用一張簡表,來說明訂閱制的幾個成功要素:

品牌信任感與喜好度

這可說是讀者考慮訂閱的最主要動機,但是媒體業者卻大多沒有搞懂這件事有多重要。
首先,大多數讀者都在社群平台上讀新聞,會記得新聞出自哪一家媒體的讀者愈來愈少。媒體的品牌形象和作者知名度,可說是新聞品質的兩大象徵;但Facebook、WhatsApp、Google News(譯註:在台灣還得加上LINE)等平台,正是媒體品牌和作者知名度的殺手。
Apple News的界面比較能夠好好展現媒體品牌,但其破壞性的經營模式,以及所謂「新聞的Spotify」幻夢,也對新聞媒體的營收極為不利。
所以,找回失落的品牌,是媒體業者的首要任務。

獨特性

你的新聞是否獨一無二,無可取代,往往是讀者決定付費與否的最重要考量,但很多媒體還是沒有正視這個問題。
和什麼都報、什麼都不奇怪的「新聞量販店」媒體相比,能夠提供獨家特定內容、特別角度、特別觀點與深入內容的媒體,才更能取信讀者,讓讀者願意掏出錢來,成為付費訂戶。
至於那些只想消磨時間,排遣無聊的讀者,要嘛會在社群平台上逛來逛去,要嘛會去看新聞聚合服務,或是自己弄一個社團關起門來聊天;這些人才不會付給你半毛錢。
我認為媒體老闆應該重新思考,好好看看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新聞。那些一天做兩三百則或更多新聞的所謂大型媒體,必須承認自己做的東西,大概只有不到兩成能算是有價值的內容。
要做出有價值的內容,就得精心挑選新聞素材、用力跑新聞、多方取材查證。那些沒有花力氣就做出來的新聞,充其量只能稱做「消耗性新聞」,讀者用過就丟,看過即忘。
很多媒體給自己找藉口,說閱聽大眾「就是想看這些東西」;但這些東西不但本身沒有什麼價值,而且還會回頭傷害好內容應有的價值。
更糟的是,很多新聞媒體的經營者,害怕失去自己既有的市場,不太願意真正自我革新,重拾新聞應有的價值;讀者當然更不會為了這種「你自己都講不出口」的內容品質付錢。
唯有集中火力在你擅長的內容領域之上、戮力提升品質,讀者才看得到你的優點。

外在的價值定位

各家成功媒體的自我定位,都能清楚闡明讀者的利益所在;例如《經濟學人》就標榜「為讀者省時」、《金融時報》宣稱「我們的新聞幫助讀者獲得價值」。
仔細檢視各家媒體的定位文宣,你就會發現,能用一句話清楚講出自己獨特之處的媒體,有如鳳毛麟角般稀少。殘酷的現實是,多數讀者只願意花錢訂閱一兩家媒體;講不清楚自己能提供什麼價值的媒體,就沒機會得到讀者青睞。

CP值

顧客會問的問題很簡單:「我花這筆錢,能得到什麼?」
舉例來說,如果有個退休航空公司財務長,自己跳下來寫航空產業的原創分析報告,或是精選好文分享,一星期發一篇電子報給讀者,一個月索價一千元台幣,其實一點也不貴。
相形之下,要讀者花錢去訂一些在其他地方也讀得到的內容,即使內容再優質,讀者也會覺得沒這個價值;活生生的悲慘例子就是《華爾街日報》和《金融時報》,不管他們登了什麼新聞,讀者很快能在數不清的小媒體上看到取材自這兩家媒體的內容。
在這個新聞一生出來,其價值就迅速貶值歸零的時代,能讓讀者信任並且付費訂閱的重點,往往不在新聞本身,而是在於新聞之外的其他價值。
例如快速提供原生且不偏不倚的資訊、或是以精心設計的閱聽介面,傳遞多元豐富的新聞背景分析、細節描述、多篇相關報導、多媒體素材、相關內容推薦引擎,以及個人化系統等。

客服品質

好的客服品質有助於訂戶留存,而且新世代顧客對客服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但多數媒體最不重視的就是客服品質。
如果只看極端的例子,你會看到最爛的客服品質案例,例如法國《世界報》在你退訂時必須提供戶籍地址;矽谷科技新聞《The Information》在你向客服反應沒有告知就自動續訂、而且價格還被抬高時,甚至會以嘲諷語氣回應讀者:「誰叫你不仔細閱讀我們精美的用戶需知」。
這種客服失敗案例,其實就是在告訴讀者:「我們其實不知道怎麼用產品品質說服你續訂,但為了達成年度業績目標,我們得不擇手段把你綁死」。
身為被粗暴對待的顧客,你一定講不過這些客服的三寸不爛之舌,只好乖乖付錢續訂;但你會懷恨在心,用力在行事曆上記下訂閱到期日,提醒自己到時一定要記得退訂。
等你真的撐到到期日,將退訂付諸行動時,你又會收到客服機器人的自動回覆,告訴你「我們提供高達一百美元的續訂優惠」;這時你不由得開始懷疑這個媒體到底值多少錢:要退訂的人就有優惠,根本就是會吵的有糖吃,把自動續訂戶當盤子。
於是你心一橫,按下「確認退訂」按鈕,從此一刀兩斷。
同樣面對客戶退訂問題,科技業者的解決方法就聰明得多,因為他們懂得看真正該看的指標。
舉例來說,當我向Amazon反應貨沒送到時,Amazon絕對一聲不吭,不問原因,火速全額退款。
Amazon為什麼敢這麼做?因為他們知道我是老顧客,每月貢獻金額達到一定水準;更重要的是我的信用分數很高,因為我不會亂買亂退、濫用客訴。
其他科技業者看待顧客退訂,也一樣乾脆爽利。就拿Netflix來說好了,只要我想退訂,隨時都行;我也可以隨時回來重新訂閱,一切操之在我。
像這樣以顧客為中心的客服策略,有幾個優點。
首先,顧客會覺得受到信任,而且享有自由;其次,對組織內部來說,這種讓客戶來去自如的做法,會讓所有工作者神經緊繃,對自己的工作抱持如履薄冰的態度——不只是負責訂戶的部門成員,甚至連產品部門的人也會格外小心。一旦客戶成敗人人有責的意識得到貫徹,每個部門的人都會動起來。
現在還有很多媒體不願放棄綁死讀者的做法,但也有人願意改變。
這個月初(2019年四月)在義大利佩魯吉亞舉辦的國際新聞媒體年會(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Festival)上,英國《衛報》就宣布將讓訂戶自由退訂。這對整個新聞媒體業來說是個革命,而對付費訂戶占全球讀者人數僅0.6%的《衛報》來說,也是明智之舉。

在下次的專欄中,筆者將分享的是訂閱制中的各種最佳實務做法,以及最糟的錯誤示範;像是一些很有經驗的資料分析師,拚命吸引根本沒有價值的訂戶,反而搞砸媒體的訂閱生意。
(編譯/施典志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在眾所期待下,Disney 正式公布自家的 OTT 影視平台:Disney+,並被多數人認為這是「向 Netflix 宣戰」。透過現況描述、背景分析,本文試著提出三個 Disney+ 的策略意涵。
在前篇文章〈菜鳥與老鳥,求職經歷大不同〉中提到,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在求職過程中,遭遇與毫無經驗的新手可能大不相同。尤其現在,有經驗的熟手屬於優勢的賣方市場,所以買方企業通常會透過各種管道,先對應徵者的經驗和能力有所瞭解。
OKR的最終目的,在於辨別目標與關鍵成果來改善績效,同時經常修訂目標與關鍵成果,以利公司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靈活應變。實踐OKR需要高階主管支持,並且讓這套方法深植於公司文化之中。
來說說筆者為什麼不喜歡講「痛點」的原因:因為這是個很容易誤導創業者的說法。
去菜市場賣番茄,對比成立一個創新創業團隊搞網路,誰比較有前途?答案是:看誰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大。
許多媒體之所以不敢跟讀者收費,寧可走流量路線,是因為他們不敢冒著網站瀏覽量降低、廣告客戶遠離的風險;什麼樣的新聞流量最大,大家都很清楚,這也是陷入新聞品質不佳惡性循環的原因之一。
在眾所期待下,Disney 正式公布自家的 OTT 影視平台:Disney+,並被多數人認為這是「向 Netflix 宣戰」。透過現況描述、背景分析,本文試著提出三個 Disney+ 的策略意涵。
在前篇文章〈菜鳥與老鳥,求職經歷大不同〉中提到,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在求職過程中,遭遇與毫無經驗的新手可能大不相同。尤其現在,有經驗的熟手屬於優勢的賣方市場,所以買方企業通常會透過各種管道,先對應徵者的經驗和能力有所瞭解。
OKR的最終目的,在於辨別目標與關鍵成果來改善績效,同時經常修訂目標與關鍵成果,以利公司在瞬息萬變的商場上靈活應變。實踐OKR需要高階主管支持,並且讓這套方法深植於公司文化之中。
來說說筆者為什麼不喜歡講「痛點」的原因:因為這是個很容易誤導創業者的說法。
去菜市場賣番茄,對比成立一個創新創業團隊搞網路,誰比較有前途?答案是:看誰未來的自由現金流量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訂閱制市場基本上是在「訂閱制」這個大框架下,一層一層下去切開、不斷區分出不同的生態結構。各種迥異的生態體系,都有各自對應的消費者族群與合適的商業模式。如果膚淺地看到訂閱制,就以為每一種訂閱制模式都差不多,那當然會看不懂「為何這個人的訂閱制經營是成功的」。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營銷對於金融領域的網站至關重要。傳統的派傳單一直是一種有效的推廣方式,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營銷策略也在不斷演變。將傳單營銷與社交媒體相結合,已被證明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目標受眾。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訂閱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影音娛樂到外送美食,從雲端儲存到日常消費,訂閱服務無處不在,提供了便利與豐富多樣的選擇。然而,隨著市場上訂閱服務的數量急劇增加,消費者面臨著選擇過多而導致的決策困難,以及管理多個訂閱帳戶的繁瑣。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一個解決方案,一種能將不同服務整合在一起
Thumbnail
另一個造成廣告訊息失效的原因則是因為產品的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 就以食品業為例。一般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展售不下一萬兩千種各個不同廠牌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真是再多眼也望不完。事實上,產品的爆增很可能愈演愈烈。
Thumbnail
訂閱制市場基本上是在「訂閱制」這個大框架下,一層一層下去切開、不斷區分出不同的生態結構。各種迥異的生態體系,都有各自對應的消費者族群與合適的商業模式。如果膚淺地看到訂閱制,就以為每一種訂閱制模式都差不多,那當然會看不懂「為何這個人的訂閱制經營是成功的」。
Thumbnail
接下來我又要恢復Substack那邊的電子報的發報。其實五月之後我的發文頻率就很高,累積文章量也很多,一直沒有發電子報的原因,是在思考「方格子」這邊的文章,有哪些是持續保持上鎖,不會把精簡版放到電子報去?
Thumbnail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營銷對於金融領域的網站至關重要。傳統的派傳單一直是一種有效的推廣方式,然而,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營銷策略也在不斷演變。將傳單營銷與社交媒體相結合,已被證明是一種極具潛力的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吸引更多目標受眾。
1. 利用新聞獲得最新情報: - 「讀‘新聞’來獲得最新的情報。」這是日本作者出口治明在他的著書《いま君に伝えたい知的生産の考え方》中提出的觀點。他強調,新聞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最新知識的方式,特別是從有公信力的媒體上拿到值得細讀的新聞文章。 2. 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字典與百科全書: - 出口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我們談過幾次資訊過剩的問題。在這個時代,快速多變的資訊朝我們的五感無止盡地衝過來,我們幾乎無法避免去接收。但這並不等同於「資訊流通得更好、更完整或更順利」,我們能知道世界各地的資訊,但總是被篩選過、甚至被掐頭去尾,重新詮釋過。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訂閱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從影音娛樂到外送美食,從雲端儲存到日常消費,訂閱服務無處不在,提供了便利與豐富多樣的選擇。然而,隨著市場上訂閱服務的數量急劇增加,消費者面臨著選擇過多而導致的決策困難,以及管理多個訂閱帳戶的繁瑣。這些問題迫切需要一個解決方案,一種能將不同服務整合在一起
Thumbnail
另一個造成廣告訊息失效的原因則是因為產品的數量和種類與日俱增。 就以食品業為例。一般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展售不下一萬兩千種各個不同廠牌的產品。對消費者來說,真是再多眼也望不完。事實上,產品的爆增很可能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