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是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不陌生,不是《血觀音》裏頭的台詞而已,而是充斥在華人社會的生活。尤其是從父母的口中說出。
「為什麼我不能出去玩?」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我不能跟他當朋友?」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我不能跟她交往?」
「我是為你好。」
「為什麼我必須每天早上七點出門五點下課,補習班十點下課回家複習功課到凌晨一點才能休息?」
「我是為你好。」
看起來像Fa...Da...Cai...,在這金句的周圍可能還有著:你現在要唸書、跟他當朋友會變壞、學生就好好念書不要談戀愛或是你現在不努力將來就會去做工等等的說詞。姑且不論那些稱詞的正確性,就僅審視「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所隱含的毒性。
縱然,我是說縱然,真的在這個過程中個體長成龍鳳且毫無瑕疵,那「我是為你好。」就是正確的了嗎?我想未必是的,資本主義社會總伴隨著功利邏輯,更且輻及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而這思想背後所隱含的就是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不知不覺地這成為了人們思考的慣向,但若持批判性的思考審度就會發現這並不是唯一的思路,進而這可以是被駁斥與推翻的,至少若要支持也可以是在反思之後的「見山又是山」的層境上。
如果「我是為你好。」是對的,那麼在一致性(coherency)的要求下,我想無必舉出多數例子,就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就可以了,此即若父母經濟拮据、家徒四壁認為無法給孩子幸福的生活,帶著孩子在停於荒郊的殘破汽車上燒炭自殺,我想這個例子或許也稱不上極端,偶不時社會版即可見及,那麼假設,主觀上父母認為無法帶給孩子幸福,因為環境的迫人以及種種因素,更甚者,客觀上無論是繼續扶養卻無法提供足夠的資源使得孩子無法健全地成長或是父母自己自殺留下孩子讓孩子必須被社福機構安置,考量到台灣的社會安全網並沒很健全的情形下,再加上孩子可能帶著的心理創傷,使得成長的結果仍然是無法忍受的等等,在這樣的假設下可見及後果是悲慘的,而父母也真心地認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才如此行動,那麼,照理來說,父母這樣的行為就如同所有一切「我是為你好。」的行動一樣應該被贊成,至少不應該被批評。
但,並不是這樣的。
有著目的無法正當化手段的認知下,「我是為你好。」並不是單純因著良善的動機就使得所有手段能被支撐,更且,這個思維本身所隱含的代價就已經很可疑。就以對人的尊重這個最基礎的原則而言,若我們認真地對待每個人,認真地尊重每個人,顯而易見的是「我是為你好。」中的「我」已經剝奪了「你」的「自由」,而自由的失去也就使得那個「你」被貶低為「非人」,這是相較於所有情況中最慘痛的可能,也是所有最美好的情況中無法彌補的狀態。
作為人,正是因為我們擁有心靈的自由。
對這個議題的論述並不是要建言什麼,只是要說明這個應該被省思的思維,如此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