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能你也能」說這句話的人,有想過自己為什麼不能也跟別人一樣嗎?
每一個人除了外在條件的不同,出身背景的不同,其實連每個人自身的能力都不一樣。每一個體,都有著不同程度的智力、體力、理解力、記憶力等抽象卻又直接影響行動與作為的能力。所以當「別人能,你也能」這句話被說出來時,它其實並不勵志,而是加了許多壓力在對方身上,因為這句話都是由上對下說的,在本質上,就是一種階級與命令。無論是職場階級、家庭階級、校園階級等,只是透過話語的媒介在作指令宣達。而多數的父母,希望子女青出於藍,就盲目的使用這句話,但卻也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而不自知。是否試想過,若不是有階級的關係,相同的話語,應該是能對彼此要求的,有聽過在階級關係中,由下往上說的嗎?像是子女對父母說「我同學他爸是法官。別人能,你也能」。或是學生對老師說「那個老師當了校長。別人能,你也能」。然後緊接著就是一連續的要求與緊迫盯人,並告訴你,這是為你好?
大自然中,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獨立性,有著各自的特色,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天賦。所以在要求或鞭策的時候,一定要在能力值以內,這是什麼意思呢?你能跟兔子說,獅子能有那麼強爆發力,他能你也能嗎?兔子跑死了也不及獅子的一成啊;看到飛魚飛出水面,也跟其它魚說他能你也能嗎?當然,對兔子跟魚說什麼他們都聽不懂也不理你的。
而人類也跟其地球上的生命有著相同的本質,且因為具有智慧,所以差異會更大。當要求對方時,是否有思考過,依個人特質、能力與天賦,是不是可以如所要求那般?為避免誤會,不得不提一下,這邊所說的要求,與引導、啟蒙、啟發能力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為一談。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凡人,不出彩才是常態,不需要去對比那些環境惡劣卻能脫穎而出的人,或是有爆發性成長的個體,太多父母冀望於那種機率很低的可能現象或結果。如同期望自個孩子都是全能第一,孩子期望父母是首富一樣,都是不切實際的,但往往多數人無法認清現實。
我們需要肯定每一個人在自身所有條件限制下所做的努力,當遇上瓶頸,難以突破時,不是他不夠努力,而是他遇到在他的層次中的困境,這時若是希望能再進一步突破現有層次,理應提供方式或引導,而不是一再的靠逼迫來使他超脫現況。
有位孩子,成績也不是說差,但想來還能更加優秀,但是卻一直難以有所進步。經他父母認為,是把時間花在打電動、跟朋友出去、看漫畫,若不做這些他們認為沒用的事物,應該能再更上一層樓,所以結論就是他們認為這孩子是不夠努力、愛玩所導致。在這種認知下,就是送補習班、全程盯住讓他寫習題,限制他的愛好與活動,卻說著為你好,你以後就知道了我們的用心良苦。
但實況是,是不是有可能打電動是舒發壓力的最有效管道?看漫畫是否也是?或是這二者是他興趣的初始狀態?跟朋友出去是不是他此時的社交活動?這位孩子他在課業上的努力,其實可能已經是盡力的狀態,因為還有在那個年齡階段不可捨去的事情影響了專注、付出時間。就如同,出社會工作後的人,有家庭要顧,有人際要維持,難到對旁人來說,能說他在工作上不盡力嗎?但這時,通常父母會有反應是,他可以跟功課好的出去討論功課,可以寫作業寫參考書,學學別人,不要整天只是玩,諸如此類的叮嚀,會用叮嚀一詞是因為真的出自於善意,也不好否定父母的初心。
但實際上,這孩子也確實是盡力,以他的認知來說,是極限了,是他能專注在學業上的極限。在沒有捨去其它活動下,是全力的結果。不可能全部的時間都拿來研讀,就算做的了樣子,也讀不進腦子。所以也要舒解與發洩,更有與同學間的遊玩與做喜好的事情。
不能把個體特性如獅子般的人,將他的全力以赴的結果,作為給個體特性如兔子般的人當做參考或要求。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在生理上都有其能力的限制,那為什麼就不能理解在較抽象的想像力、記憶力、理解力、毅力、專注度等這些存在卻又物理上看不到的條件呢?除了一些父母不想承認自己孩子就是落人家一截以外,就是下意識忽略這些條件,又或者為了他們無力協助強化這些基本要素而惱羞罷了。一般人都知道,跑不夠快的人,在合理性下,須要練跑與技巧;那理解力、記憶力、專注度不夠好的人呢?仔細回想一下,是不是多數只說功課要多看、多寫?或是你就是不認真、亂交朋友等,一些跟理解力、記憶力、專注度等不太相關的言詞或責備?這是一件令人很錯愕的事,就如同路不平導致常摔車,結果卻直接命令禁止摔車一樣,但這個邏輯不論是在家庭還是在社會上,還真的是很常出現的。
所以啊,不是別人能做到,另一個人就能做到的。一再強調,每個人都是獨立且不同的個體,不應該拿一個特定參考值來做為要求的絕對目標。當說了「別人能,你也能」這句話時,也請仔細想想,自己是否能達到「別人能,自己也能」?另外,說的同時,也請提供讓別人達到「能」的方法,不然這句話不是毒藥雞湯,就是一種慢性摧毀自信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