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流程先、還是組織先?:談人事#4/程天縱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企業中,是流程先或是組織先?孰輕孰重?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我還是要投機取巧的說,兩者都重要。因為,依據產業別、產品別、上下游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

我從過去輔導創業團隊的經驗中得知,大部分的創業者在創業前,都已經先有了「產品」的構想,而且在成立公司之前,都已經有了試做出來的「樣品」;所以一旦成立公司,最重要的事就是先「建組織」。
這種重視「產品」和「組織」的創業想法,和我所推崇的「定策略、建組織、佈人力、置系統」的優先順序和做法,是有些不同的;以下就針對這些差異,來做一些說明。

策略不等於產品

許多創業者認為,「定策略」就等於「找產品」;這種說法其實太簡化,所以容易走入「技術/產品導向」的陷阱,而不是「市場導向」的正道,甚至面臨產品銷不出去的窘境。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有「目標市場」,找到「客戶」和「用戶」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或是尚未被解決的「痛點」;然後再根據創業團隊的「核心能力」定義「產品」,這時候才會出現接近現實需求的產品輪廓。
如果創業者一開始就決定了產品,要嘛就是坊間已有類似的「me too」產品,市場也大多是紅海;要嘛就是跳過了前面幾個重要步驟,變成一個毫無策略規劃的產品,找不到目標市場的客戶和用戶。
關於對「客戶」和「用戶」的理解,收錄在《程天縱的專業力》書中的〈明確定義市場區隔,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文中有詳細解釋,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閱讀參考。

流程先?還是組織先?

產品可以是「實體」,也可以是「服務」;依據產品種類和數量的不同,包括生產模式、製造流程、交付方式和售後服務等後續事項也就不盡相同。
這些觀念,在《程天縱的管理力》一書中還有兩篇文章可以參考,分別是〈亞洲製造移回歐美真的好嗎?〉和〈跨界才能創新—談談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生產方式〉。
這些模式與流程的差異,都會影響到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因此,企業「組織架構」設計得好,就可以大幅提高管理效能和生產效率,進而增長企業的競爭力。
此外,組織架構也會連帶影響到管理溝通、財務架構、電腦網路架構等等;追究源頭,最主要還是產品、產業、流程的差異所造成的。

案例:儀器設備 vs. 半導體

就以我服務過的惠普公司和德州儀器為例:惠普公司是以儀器起家的,產品包括電子測試儀器、醫療儀器、化學分析儀器等等。
這些儀器設備都屬於「少量、多樣、高單價」產品,整機組裝和測試大都採用「作坊生產」或是模組化的「批量生產」模式。
在我加入德州儀器公司時,雖然公司名字當中有儀器兩字(英文則是一個字Instruments),但是當時已經轉型為半導體產品為主的公司。
在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半導體產業的製程都遵循著「摩爾定律」在發展;除了晶圓不斷加大以外,晶片也越來越小,結果是產能不斷提升、生產設備也越來越貴、單一工廠的資本投入越來越大,進入門檻越來越高。
雖然生產模式仍然以「批量生產」的形式,事實上每個「批量」產出的晶片都是非常驚人的「大量」。
當然,儀器設備和半導體晶片還存在著一個最基本的差別,那就是前者屬於產業鏈下游的「最終產品」(end equipment),後者屬於上游的「關鍵零件」(key components)。
越往下游的「產品」越靠近用戶,在應用發展的驅使之下,就越走向垂直細分與多樣化;越往上游的「原料」越遠離應用,就會越來越量產通用化,以達到「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效果。
這兩個比較極端的產品或產業,自然生產模式與製造流程也大不相同;影響所及,相關的組織、管理、財務、網路等架構也就不同。

管理模式

在早期以儀器設備為主流的惠普公司,產品應用及產品系列垂直細分化,因此每個產品系列自成一個獨立事業部,擁有自己的研發、製造、以及市場部門。
再加上惠普「人性化管理」的價值觀,所以每當事業部超過2,000人時,就會再細分產品線,分列為兩個事業部。當時惠普的兩位創辦人認為,事業部總經理應該盡量認識所有員工,並且把他們當成家人一般的照顧,所以事業部規模應該遵循「小而全」的原則。
當時的管理模式以「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為主;而主管與部屬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則以面對面的互動方式進行。每一到兩個星期,主管就必須安排時間,與每個部屬進行一對一的交流;我們當時把這個活動叫做「get together」(當面聊)。
我在1997年離開惠普,加入德州儀器公司擔任亞洲區總裁。當時的德儀不再是初創時期的石油探勘儀器設備公司,而已經轉型為全球知名的半導體公司。
由於前述產業特性使然,德州儀器雖然也採用產品事業部的模式,但事業部只能擁有自主的研發、設計、市場功能;晶片的生產製造、封裝測試、以及全球銷售,則統一由總部中央直接管理。
如果說惠普儀器時代的管理模式是授權、分散式的管理,德儀採用的則是中央集權式的管理;這個差異在具體的經營操作上,就有明顯的不同。
例如每年底的次年營收、獲利、預算的預測與規劃,惠普與德儀都是採取由下而上的匯總;然而如果上、下層的意見不同,兩家公司的解決方法就不一樣了。
惠普在事業部層級以下,會透過討論、協商,達成共識;在總部層面,則是尊重事業部的計劃,整合匯總為全公司的數字。
而德儀內部有一個名詞叫做「judgement」(裁量),也就是由下而上的數字管理。上層主管只會將部屬報上來的數字作為參考,主管有極大的「行政裁量權」去做最終匯總數字的「調整」,最後再將這些調整過的數字往上呈報。
也因為如此,最後到達執行長(CEO)層級的計劃數字,都是經過層層「調整」(也就是「judgment」)的資訊,已經完全失真;當然,最終的數字就由CEO拍板定案。
經過層層「調整」的資訊,很可能完全失真。
德州儀器的這個決策過程,完全體現出了「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
在主管與部屬之間的溝通與訊息交流方面,德儀與惠普也截然不同。我在加入德儀不久之後就發現,每個星期都有以我名義發給我老闆的email週報;這在德儀內部叫做「weekly report」(每週報告)。
這個週報行之有年,其實功能就是類似惠普的「get together」,就是部屬對主管的工作報告;只不過惠普提倡面對面的交流,而德儀則採用文字報告的形式。
因此,我助理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我所有部屬的週報進行篩選和剪貼,變成我發給老闆的報告。

網路架構

企業在產品製程、產業特性、以及價值觀與文化方面的差異,會體現在許多方面。大到策略與組織架構,小到目標訂定與溝通交流;如果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許多細節的差異都源自於此。
最後我再舉一個非常重要、但是鮮有人注意到的例子;這對全球經營的跨國企業尤其重要,那就是「全球電腦網路架構」。
網路架構就好像人體的神經系統,負責所有訊息的傳遞與指令的下達;但這個系統往往藏身在IT部門裡,許多企業的「CxO」層級都並不是太重視。
雖然現在許多企業都設有CIO(資訊長)的職位,然而在最高策略經營會議時,很少有CIO報告的機會;這使得CIO好像是花瓶一般的擺設,更別說其職責的一部分的「網路架構」了。
先為讀者們科普一下:電腦網路架構也有人稱之為「網路拓樸」(Network topology),大致有line、bus 、ring、 star 、tree 、mesh 、hybrid等等,詳細的區分說明,可以參考Wikipedia的定義
有些人用不同的名稱、甚至更複雜的變化產生更多架構;但主要的分類可以用兩種型態作為代表:
  • 中心化的「star」(星型)架構:
來源:Wikipedia
  • 去中心化的「ring」(環型)架構:
來源:Wikipedia
「星型」架構就是標準的中央集權模式,所有的節點連結到中心的總部,代表了獨裁、中心化;而「環型」架構就是授權分散式,包括總部在內的所有節點都在一個圓圈上,代表了平等、去中心化。
但是,隨著企業的全球化、規模化,節點或據點不斷增加;而且受到政治、法規、環境、成本等因素的影響,網路架構也越來越複雜,要很仔細才能看出最初始的架構。
有趣的是,惠普和德儀的最底層、最初始的網路架構,事實上完全符合了各自的產業特性、以及產品製造流程的模式。

結語

在MBA或EMBA的課程中,可以學習到很多經營管理的理論;這其中許多課程都已經是模組化,或許有些是必修,有些是選修,不一定都會學到。
但在真實世界裡,跨國企業的經營管理是個整體;從核心價值、企業文化、策略、願景、產品、技術、組織架構等等,到規章制度、潛規則、行為舉止,彼此之間都息息相關,無法切分成模組、分成必修或選修的課程。
流程先或是組織先?孰輕孰重?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明確的答案;但我還是要投機取巧的說,兩者都重要。因為,依據產業別、產品別、上下游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
流程就是「事」,組織就是「人」。
有時候我感覺到這兩者互為因果、互相影響,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而這也就是我這個系列文章以「人事」為主題的原因。
成功的企業,未必都知道這些「人事」的道理,但這不代表這些道理不存在、不重要。
反過來說,如果企業的經營者明白了這些道理,成功的機會是否會更大?至少會少繳許多學費、少走很多彎路,不是嗎?
註:惠普公司後來分拆為儀器(安捷倫)和電腦(惠普)兩家公司;「安捷倫」後來將半導體事業部分拆出去,叫做「Avago」。「安捷倫」之後又分拆成為兩家公司,化學分析儀器仍然叫做「安捷倫」,電子測試儀器叫做「是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又被發好人卡了嗎?身陷在無能的老闆、麻煩的同事、以及難搞的合作窗口之間,已經受夠了嗎?試試看用「威脅」及「約定」這些賽局理論中的策略行動,來徹底扭轉局勢吧!
筆者撰寫專欄多年,始終專注於實際參與投資的案例。過去兩年投資的幾家新創,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未來兩年,筆者直接參與經營的兩家公司也會上市。讓我們先從三個小案子談起,並在接下來的幾篇之中,以「生活與科技的結合」為主軸討論其他大案。
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最關心的事情之一應該是「升遷」;只要能夠升官,薪資也就會跟著調高。然而在大企業中想要升遷,除了把「事」做好之外,「人」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
為什麼人類必須留在自動化的迴圈中?我們該如何妥善運用「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甚至建立人與機器的結盟,創造合作更緊密的人機關係,為人類創造更好的未來?
現在,在心裡隨意想一個運動鞋品牌、一種冰淇淋口味、或是一位已經過世的明星。無論你想到哪些名字,很可能有千千萬萬人都跟你一樣,而這就是「自主認知」。
千禧世代號稱創業世代,但嬰兒潮世代想創業的人,卻是千禧世代的兩倍。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期望與需求,「創業」這件事應該如何思考?過去70年的三個世代之間又該如何傳承與自處?
又被發好人卡了嗎?身陷在無能的老闆、麻煩的同事、以及難搞的合作窗口之間,已經受夠了嗎?試試看用「威脅」及「約定」這些賽局理論中的策略行動,來徹底扭轉局勢吧!
筆者撰寫專欄多年,始終專注於實際參與投資的案例。過去兩年投資的幾家新創,都獲得了不錯的成績;未來兩年,筆者直接參與經營的兩家公司也會上市。讓我們先從三個小案子談起,並在接下來的幾篇之中,以「生活與科技的結合」為主軸討論其他大案。
對於一般上班族而言,最關心的事情之一應該是「升遷」;只要能夠升官,薪資也就會跟著調高。然而在大企業中想要升遷,除了把「事」做好之外,「人」的影響力也不能忽視。
為什麼人類必須留在自動化的迴圈中?我們該如何妥善運用「以人為本的」人工智慧演算法、甚至建立人與機器的結盟,創造合作更緊密的人機關係,為人類創造更好的未來?
現在,在心裡隨意想一個運動鞋品牌、一種冰淇淋口味、或是一位已經過世的明星。無論你想到哪些名字,很可能有千千萬萬人都跟你一樣,而這就是「自主認知」。
千禧世代號稱創業世代,但嬰兒潮世代想創業的人,卻是千禧世代的兩倍。面對不同年齡層的期望與需求,「創業」這件事應該如何思考?過去70年的三個世代之間又該如何傳承與自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產品規劃和優先順序的決定是影響產品成功的關鍵環節。 當你掌握了市場和用戶需求後,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可執行的產品計畫,並合理安排每個功能的優先順序。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如何進行產品規劃,並教你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排序產品功能,確保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產品開發的成功,除了品質,更在於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時程內推出並滿足客戶需求。 身為開發、設計人員,從文中提供的三個角度來思考,以確保產品與公司的競爭力。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科技背景的創業者在不同階段應該做的事情,Idea 階段要迅速做出原型並讓使用者試用,MVP階段的目標是建構來發布並在一週內完成,發布階段要找到product-market fit等等。還有講述選擇技術棧、持續迭代、以及如何招募等。要以完成產品為優先,而非做到完美的架構,且能夠快速的迭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背後的三大關鍵:策略制定、敏捷開發和數據分析。透過觀察市場需求、建立MVP測試、數據統計與分析,科技公司可以更好地執行產品策略,提高產品成功的機會。另外,也介紹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深入分析用戶需求和產品設計的方法。
作為一位產品經理(PM),了解並優化公司的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以下是五個步驟,幫助你系統性地改善流程、加速產品處理時程,提高公司的效率。
為了確保業務的持續成長和市場競爭力,管理團隊必須定期評估資材管理流程的效率和成本效益。這涵蓋了對現有供應鏈策略的詳細審查,檢測技術的更新,以及內部流程的改善。通過這樣的評估,企業可以確定改進的領域,從而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
Thumbnail
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產品規劃和優先順序的決定是影響產品成功的關鍵環節。 當你掌握了市場和用戶需求後,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可執行的產品計畫,並合理安排每個功能的優先順序。這篇文章將幫助你了解如何進行產品規劃,並教你使用有效的方法來排序產品功能,確保資源得到最佳利用。
Thumbnail
本篇文章探討了運算速度發展的歷史,從真空管的誕生到積體電路的演進。在軍火工業的需求推動下,晶片技術取得了快速進展。文章也提及日本在1980年代對晶片市場的主導地位,及臺積電的成立過程,最後分析了中國晶片產業的崛起與挑戰,並提到國外對中國技術封鎖的影響。這些發展不僅改變了科技格局,也影響了全球經濟。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產品需求怎麼來?產品經理能決定產品走向嗎?產品路線圖怎麼制定?這篇想整理我在不同公司的產品開發流程,也分享不同公司的產品決策方式。
Thumbnail
產品開發的成功,除了品質,更在於是否能夠在適當的時程內推出並滿足客戶需求。 身為開發、設計人員,從文中提供的三個角度來思考,以確保產品與公司的競爭力。
Thumbnail
首先,消費品對我來說的定義是我們可以買到的產品,所以是廣義的生活用品(食、衣、用、美妝、保養、保健、清潔等)。我曾有幸在某知名美商擔任產品經理的工作,是少數在台灣可以研發製造產品的外商公司。「產品經理」是產品的父母要掌管產品有關的一切。而大部分的消費品公司做的其實都是成品(進口、代理、零售)的產品行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科技背景的創業者在不同階段應該做的事情,Idea 階段要迅速做出原型並讓使用者試用,MVP階段的目標是建構來發布並在一週內完成,發布階段要找到product-market fit等等。還有講述選擇技術棧、持續迭代、以及如何招募等。要以完成產品為優先,而非做到完美的架構,且能夠快速的迭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科技公司打造成功產品背後的三大關鍵:策略制定、敏捷開發和數據分析。透過觀察市場需求、建立MVP測試、數據統計與分析,科技公司可以更好地執行產品策略,提高產品成功的機會。另外,也介紹了產品經理的角色與重要性,以及深入分析用戶需求和產品設計的方法。
作為一位產品經理(PM),了解並優化公司的流程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以下是五個步驟,幫助你系統性地改善流程、加速產品處理時程,提高公司的效率。
為了確保業務的持續成長和市場競爭力,管理團隊必須定期評估資材管理流程的效率和成本效益。這涵蓋了對現有供應鏈策略的詳細審查,檢測技術的更新,以及內部流程的改善。通過這樣的評估,企業可以確定改進的領域,從而提升操作效率,降低成本,並增強其對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