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吃藥後才是真正努力的開始-談憂鬱症藥物治療與「心理復健」

談到憂鬱症的治療方法,一定會提到藥物治療。事實上,憂鬱症一般依嚴重程度區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對重度憂鬱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是相對必須的治療方式。但憂鬱症的治療並非吃了藥就會「痊癒」,必須還要輔以其他治療和付出極大的努力,生病的情況才會真正有所轉變。
最新一期的天下雜誌(694期)用了幾篇文章和不少頁數作憂鬱症相關的報導,除了最近藝人在綜藝節目上透露出大眾對憂鬱症的誤解而引起不少風波外,大專院校也接連有學生自殺,顯露出憂鬱症議題對臺灣社會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雜誌內⟨頂大生接連自殺 青年憂鬱症:最燦爛的年華,最心痛的損失⟩這篇報導綜觀闡述和分析臺灣青年從校園到職場的憂鬱狀況,以及臺灣憂鬱症患者在治療上看診和回診率的低落,文中也引述幾位憂鬱症患者的話語和狀態來相互映照這些分析。其中有位娜娜形容吃完藥,心情穩定卻像沒有靈魂的機器人,覺得吃藥治標不治本,並沒有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不得不說,她說的是對的。但這並非表示吃藥沒用,而是吃藥之後我們有沒有做了什麼來改善憂鬱症的成因,若是沒有,我們當然就會只有像機器人般的改變。所以,吃藥後才是真正努力的開始。
吃藥後所做的努力是治療的關鍵,吃藥則是讓我們能夠開始努力。憂鬱症患者發病時常心力交瘁,心理動力不足,行為能力困難,大概起床就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如何能夠做些需要腦力或體力的努力?這便是藥物治療的重點,藥物治療能夠讓我們恢復心力,站在和他人一樣的起跑線,能夠「有力氣」和「有精神」為自己做點什麼。我們必須認知到,很少有憂鬱症只因單單接受藥物治療而痊癒。我認為,不能只吃藥而沒有做些其他努力,這樣憂鬱症是好不起來的呀!
為什麼單單做藥物治療好不起來?這就要回過頭來看憂鬱症的成因。⟨頂大生接連自殺⟩這篇報導中,替我們將成因分類成簡單的三大類,生物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及基因遺傳。文中更引述台大醫院精神部身心科主任的話:「若將憂鬱症成因分為細胞內和細胞外,細胞內是指體質因素,約佔40%,其他60%都是細胞外的事情。」藥物治療能做的是針對生理部分,因此有60%的心理社會因素是無法以藥物作改善的,這便是為什麼只有藥物治療是不行的。
換個角度想,這些藥物治療作用不到的地方,正是我們能努力的地方。藉由改變想法認知、改善社會環境等等改善憂鬱狀態的行為,我喜歡稱作「心理復健」。就像生病中風,治療後半段我們需要做些復健,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憂鬱症病發就是大病一場,對我們身心都造成巨大的衝擊和影響,吃藥恢復四成,還有六成要靠心理復健。
普遍來說,藥物治療相對的就是心理治療,但心理治療的方法其實有很多種,不同的心理師或是患者本身不同的狀況可以使用較適合自己的方法來做治療。也有人沒做正式的心理治療,但自己閱讀心靈成長書籍,練習覺察自己、改變認知,或是運動、登山,藉由宗教信仰的力量、親朋好友的支持而突破憂鬱屏障,恢復健康的身心。每位患者形成憂鬱症的因素不同,也許是職場壓力,也許是童年創傷,也許是親人過世,這是我們必須去探究地方,了解後去克服、去調整,我們才有真正轉變的可能。
我在大學時期藉由禪修化解對家庭、對母親心理的結,同時也藉由諮商會談不斷大量的探索自我。出社會後,精神科醫師教我許多因應壓力和焦慮的方法,我也逐漸改變對自己負面的想法,加強對自己的信心。知道身體過於勞累會引發憂鬱情緒,就讓自己有足夠的休息和調適情緒的時間。家庭負荷造成莫大壓力,也學會將責任歸還給父母,適時放下或不接觸。後來,我還請醫師幫我轉介給心理師,固定每月一次的會談,做更多的探索和調整,期望自己憂鬱狀況不會再復發,穩定心情、穩定工作,進而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努力和時間,因此治療大部分都以「年」來計算。
藥物治療與後續的「心理復健」相輔相成,藥物治療使我們能夠做心理復健,而也許當心理復健成熟,有一天我們可以不需要藥物,也能維持在一般的心力水平上,那麼藥物就功成身退了。心理復健幫助我們復原,也幫助我們以更堅強的姿態迎接未來的每一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一位憂鬱症患者,二十歲左右發病,現在已經過了十多年。有鑑於社會對精神失序者的不了解,我願與你分享生活點滴、所思所想。你將會發現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安妮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