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0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讓創意自由》~支持創造力的教育

《讓創意自由》共鳴讀書筆記 / from Jinna Sun
《讓創意自由》共鳴讀書筆記 / from Jinna Sun
肯·羅賓森,《讓創意自由》(天下遠見,2011年8月,350頁)

羅賓森爵士說,《讓創意自由》初稿早在2000年便完成了, 這個中文版,是2011年的改版。
改版的原因是從2000到2011這十年的改變,包含數位化的劇烈躍遷,以及羅賓森成為世界的教育部長後,遊走全球與各行業各層級人士對話,意識到人類對「天賦潛能」缺乏重視,與教育理應促進人們創造力之發揮,卻因為固化陳舊的教育政策與體制,使這一代孩子陷入無法面對未來之危機,而這已經是全球普遍性的問題。
從2011到2020又過了十年,眼看羅賓森的憂心,居然在現此時,依然如此, 看完之後,沈重不已~

這本書最大的批判,在於現代公共教育制度, 竟是造成人們天賦才能大量浪費的主因。
制式教育的設計,來自上世紀工業化經濟對勞工的需求。 固定鐘聲將學生送往不同產線(教室)接受不同製程(老師)標準化(進度)裝配, 而產品同批次的唯一考量,是製造日期(年齡)。
這些學生產品按照制度每年升一年級,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之後,最後就成為一個受完整教育的專業人士,可以面對世界給他的任何挑戰?!
但是,真實人生卻不是如此,擁有不同天賦才能的孩子,並不會因為放在標準化產線模具下,最後成為一模一樣的產品。
變動且充滿競爭的世界,更不是標準化製程可以支應的。創新與適應變化的能力,才是這一代孩子之必備,以機器為隱喻的制式教育,顯然極度不合時宜。

羅賓森所提出的, 是發展孩子的天賦與熱情, 是發展孩子的想像與創意。
想像力,是憑空想出點子的過程; 創造力,是發展有價值原創的形成過程; 創新力,是把新構想付諸實踐的過程。
這些都不僅限於藝術活動的學習,無論語文、科學、藝術,都需要發展能夠獨立完創意工作的技巧,那包含:
* 嘗試與探索,敢於犯錯 * 大量思考,不立即批判 * 個人想法與情緒的表達 * 理解創意形成的階段與需要時間 * 培養直覺與美感 * 大膽玩創意,推測所有可能性 * 評估想法的獨到眼光
學術能力,並不等於整個心智能力。 重視對客觀的邏輯分析, 輕忽對主觀的感知表達, 將對創意發展極為不利。 教育需要發展學生的個人才能與敏銳感受, 並加深他們對周遭世界的感知與認識。

羅賓森提出轉型原則:
多元才能
增設更廣泛的學校課程, 以及靈活的教學型態, 提供學生更多機會, 協助深入發展天賦領域。
個人化學習
以新科技來協助規劃個人化學習。
這兩種原則下,採取「探究」導向學習,讓學生獨自或團隊合作, 探索個人興趣及表達自我想法。
而老師的角色, 是正向引導學生參與學習~ 「為(for)創意去教學」, 而不只是「透過(through)創意去教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