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揮別風災受損 用心深活共構部落文化

原報導於:2018-02-15 編採:賴彥竹 責任編輯:謝增
9年前,莫拉克颱風過境臺灣,帶來豪大雨,居住在屏東縣三地門鄉、霧台鄉的排灣族、魯凱族,部落因大量雨水滲入表土,房屋受損、路斷橋毀,因而搬遷至鄰近瑪家鄉,異地重建禮納里部落。但踏至重建部落,映入眼簾的並非是傳統冬暖夏涼的石板屋、百步蛇圖騰,而是是整齊的永久屋、筆直的街道、同色系的外牆,排灣族的陳濬哲意識到,居住的永久屋雖然舒適安全,但卻失去部落原有的傳統文化氛圍,因而創立「深活共構」,藉此傳承部落文化,永續原住民傳統。
禮納里部落的樣貌,已不見傳統的石板屋,僅有整齊劃一的永久屋。 (圖/深活共構提供)
禮納里部落的組成,主要由三地門鄉大社村、霧台鄉好茶村、瑪家鄉瑪家村災區,共同遷居至瑪家農場。陳濬哲表示,創立「深活共構」,主要期望族人們、及遷至永久屋後才出生的孩子們,即使離開原鄉土地,居住在永久屋,也能延續、學會以排灣族、魯凱族的靈魂生活,真正實踐部落文化中具「深度智慧、有溫度的生活」。同樣地,在異地重建部落,族人們的生計也面臨考驗,因此也盼能以共創、共享的部落核心精神,串聯族人們的技藝,一同共構、發展出在地產業,因而將其命名為「深活共構有限公司」。
談及如何傳承與延續排灣族的農耕文化、石版屋建築特色、生活智慧等,深活共構創意總監林子雯解釋,主要以部落為學習場域,籌辦quma(排灣族話,為田的意思)遊樂園,敬邀族人長輩一同參與活動,讓孩子們能從活動中觀察、學習,感受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了解活動中每一個步驟的原理,進而實踐傳承、甚至推廣,讓更多民眾踏入quma遊樂園,乘著部落文化的摩天輪,看見一片遼闊的生活智慧。
深活共構深信「身體是有記憶的!」,因此,鼓勵部落中的孩子們與長輩共同參與部落活動,林子雯舉例,運用芋頭窯烘烤芋頭是排灣族、魯凱族特有的活動,烘烤藉此芋頭水分蒸發,以方便儲藏、或方便攜帶。而每年大約於4月開始建窯、11月開始烤芋頭。而芋頭窯的文化智慧之深,她進一步補充,芋頭窯的烤架為倒梯形,如同女性的子宮,有生育之意。而烤架與一般烤肉平放的概念也不同,是呈傾斜狀,主要為了讓烘烤一天一夜後的芋頭,能夠透過重力,不費力地滾至竹籃中,因此會將小芋頭在下面、大芋頭在放上面,讓上方重量較重,藉此滾動至下方。
左圖為長輩們正在爬至芋頭窯上方,烘烤芋頭,可看見其烤架為上寬下窄的倒梯形,烤架擺放傾斜。右圖為烘烤後,前方運用兩個大石板,用來擺放竹籃,盛裝芋頭時,往下推時,就會更省力方便。而竹籃中,也隱涵了古老智慧,有橫向的竹片,讓芋頭在竹籃時,更容易脫皮。(圖/深活共構提供)
而排灣族農耕智慧不僅於此,林子雯分享,長輩製作小米酒時,會拿營養成分高的紅藜作為發酵物,但因紅藜的外殼含有皂素,會使人頭暈,因此會將其外殼洗淨,而洗淨的水呈現紅色,在將其倒入溪流中,能使溪水中的魚暈眩、浮至水面,便能輕鬆地抓魚。說到此,她神采奕奕振奮地說:「這一些簡單的東西,背後都有很多的故事,都是老人家們的智慧,這些智慧都有很需要被保留!」
為了延續古老智慧的奧妙,深活共構設計了很多遊戲、活動,成立quma遊樂園,一方面藉此引起部落孩子們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民眾的注意。在此次雜學校展場中,更帶來自製的圖騰拼圖、圖騰彩繪明信片、植物迷宮著色紙、小米田迷宮等遊戲,讓孩子們、民眾,透過紙卡認識農耕文化。像是了解檳榔的哪一個部份可以被製作為滑板來玩,紙卡中便會顯示答案為葉鞘,藉此在闖關遊戲過程中,更認識排灣族的農耕文化。
在展場中,《深活共構》設計小米田迷宮,讓參展民眾以遊戲有趣的方式,了解農耕文化。(圖/深活共構提供)
而深活共構秉持著「為部落服務」的精神,以「構築文化心脈動、共創回甘產業、深活從根而生」為目標,期望讓孕育族人的部落變得更好。因此,盼能透過參展雜學校,與民眾分享族人實踐生活的能力與古老的文化智慧、推廣quma遊樂園,甚至能找到有相同理念的夥伴,一同為部落「共構」美好的「深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校園之聲」與策略夥伴 「方格子」深度合作,透過UGC 和數位民主的方式,讓每個人都有機會來談談他們眼中的教育觀點和問題。邀請你於方格子發表,並於文末tag雜學校,文章將同步直送雜學校校園之聲,讓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 官方網站:https://zashare.org/campus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