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大震撼】讀書心得(二):孩子沒毅力、經不起挫折,可能都是被讚美害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一直很想寫為什麼這個相信RIE說的「不過度誇獎孩子」這件事,RIE認為不用讚美孩子,孩子想做的事,是為了自我成就而進行的,如果我們不斷誇讚他,會打亂了這種自我成就的平衡,變成為了得到讚美而去完成事情。

這個狀況會讓孩子失去自己因為完成自己鎖定立下的目標,所獲得滿足的自信,將孩子變成需要依賴外人的肯定,才感覺到每件事情是有意義的,這實在很可惜。

那你可以做什麼呢?

其實很簡單,當孩子完成一件事,他覺得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時候,用眼神給他認同,用言語直接報導出他做出了什麼、單純報導事實。

但覺得從RIE的角度出發討論,有點淪為經驗、感覺,我下不了筆,總算,在【教養大震撼】裡面,找到學術研究的支持:過度誇獎孩子對孩子是有負面影響的,太開心總算有理論支持了!正在下筆寫這篇文章時,剛好又看到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和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中分享PISA最新的資料:

台灣學生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


圖片出處: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圖片出處: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目前我還沒有認真尋找關於這個現象的解釋,但我立刻覺得這完全呼應了在【教養大震撼】提到的過度誇獎的結果。於是就藉著PISA的結論,和【教養大震撼】,一起來跟大家分享,為什麼我不喜歡跳跳糖受到過度的讚美。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史丹佛的杜薇克教授是一位用職涯在反對誇獎孩子聰明的學者。他將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分為兩組,首先讓孩子做很簡單的測驗,測驗後一組會收到:「不錯喔,你一定很聰明。」另一組會收到:「不錯喔,你一定很用心。」不同的評語;

接著,讓這兩組自由學生選擇下一輪的測驗,並且充分告知兩組學生,有簡單的和難的測驗,那些被誇用心的學生,高達九成選擇較難的那種;被誇聰明的學生,則大多數選擇簡單的那種。

杜薇克教授指出:「誇小孩聰明,等於是告訴他,人比人就是在比聰明。為了看起來聰明,就別去挑戰做錯的風險。」所以被誇聰明的孩子,為了避免被人說變笨,不願意挑戰難的測驗。

這群五年級的小孩,繼續面對第三輪的測驗,這次孩子不能選擇題目,並且直接給她們國一程度的測驗。當然所有學生都考不好!但是接受兩種不同誇獎的學生,又反應出完全不同的回饋。

被誇用心的那些,認為自己這次一定是不夠投入,教授分享:「他們全神貫注,變換各種方式去解題。好幾位都不經題點,自己說:『這是我最喜歡的一次測驗。』」被誇聰明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覺得沒考好代表自己一點也不聰明。「光看他們答題的樣子,就可以看見他們苦在心裡。直冒汗、一臉淒慘相。」

杜薇克教授繼續進行第四輪的實驗,讓題目變得跟第一次測驗一樣簡單。被誇用心的學生,成績有了大躍進,比第一輪進步30%左右。然而被誇聰明的學生,則退步了20%左右!

杜薇克教授解釋:「強調用功努力,等於是賦予小孩一種他可以自己控制的變數。他們會認為,成功是操之在我。強調天賦,則讓小孩覺得成功不是操之在我,也會讓小孩在面對挫折時無所適從。」多次的實驗發現小孩不管家庭貴賤貧富,都一樣禁不起誇聰明之後的挫折。男女皆然,但功課好的女生卻最受不了打擊,挫折後的退步幅度最大。連幼稚園小孩也是,誇他們聰明也會害了他。

這個跟我看到PISA結果差不多符合,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計算出「害怕失敗指數(index of fear of failure)」後,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 台灣男女學生都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女生高達0.8,男生高達0.54。
  2. 第二名害怕失敗的是新加坡,女生有0.69,男生是0.31。日本、香港、澳門也是偏向害怕失敗的國家。(都是效法美式教育的國家)
  3. 美國、韓國、英國、加拿大的女學生普遍害怕失敗,但男生相對好很多。(美式誇獎的始祖也是學生害怕失敗的國家)
  4. 丹麥、瑞典、法國也有女生較害怕失敗的傾向,但比前一群國家好很多。(跟我最近看到歐洲教育不強調過度誇獎孩子,有正向連結)
  5. 荷蘭跟德國的男女生都很不怕失敗,荷蘭男學生是全世界最不怕失敗的男生。(我還沒研究到荷蘭教育,看來這是我的下一波!)

害怕失敗的國家,我相信深入民間,就可以看到讚美在空氣中四處飛舞吧!我在洛杉磯住了六年的期間,有一陣子的週末都去小學當說故事老師,現場體會到美式誇獎的厲害和超用心,而台灣在長期受美式教育的影響,很多人都會同意:誇講小孩是一件重要的事,至於台灣人有多認真誇獎小孩呢?身為全職媽媽,我認為已經完全符合過度的程度。

跳跳糖常去的公園,有很多阿公阿嬤會固定去散步、做運動,跳跳糖有時候只是單純的跑跑路過一個阿嬤,路人阿嬤就會跟他說:「哇~弟弟你好棒!」我兒子到底做了什麼很棒?我自己都看不出來,但阿嬤慧眼識英雄,一秒就看出跳跳糖好棒!

(當然我知道也有另一派認為:小孩千萬不能誇,一誇他就會走反方向,這個是我完全不認同的,因為這一派與我理念距離太遠,我們先不討論他。)

這種狀況層出不窮,在我只是單純相信RIE的時候,我稍加自我壓抑,讓路人阿嬤自由發揮,但因為我已經知道過度誇獎對孩子,有實質上的負面影響,在杜薇克教授的實驗裡,也不是由學生已經認識的師長做「一句話好聰明誇獎」,就可以有這樣的負面效果,我不想再讓路人影響我的小孩,所以這週的某次,又遇到慧眼識英雄的路人阿嬤,我笑著跟她說:「我們家不常誇小孩,謝謝。」


我跟我哥在討論(抱怨)這件事時,他告訴我不只是受美國誇獎觀念的影響,他更為我指出,我們之所以能夠分辨和反思到誇獎的負面作用力,是因為我們是一個受到誇獎長大的人,所以我在看這方面的研究,會在自己的身上做討論和研究,發現其中的問題,而上一代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被誇獎過,所以不能理解誇獎的差別,和不懂為什麼誇獎不好,因為他們自己其實很期待和需要被誇獎,所以當你跟他們表明「過度誇獎是負面的」,他們完全無法理解,並且會到不能認同的境界,認知完全沒有交集,就無法經由快速溝通而產生改變。

總之,我相信路人阿嬤一定覺得我撿到槍,但是,為了我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只是客氣的謝謝他的誇獎,並請他不用再誇了,我想,就這樣吧。

當然大家一定很想問,常受誇獎的孩子長大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呢?應該也沒有不好到哪裡去吧?還是真的會很可怕、變成總是選擇低成就的軟腳蝦呢?

杜薇克教授告訴我們,不會唷!常受到誇獎的孩子會變得很計較輸贏,更喜歡打敗別人,維持面子變成他們的頭號關心。(是的,這就是我哥和我的樣子!我們非常在意自己的輸贏和面子!追求地位和權力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那麼,這樣追求贏的感覺的孩子,到底會有什麼「問題」呢?杜薇克教授一樣用兩組學生實驗,學生要接受兩次測驗,測驗之間的空擋,孩子可以選擇:上一堂學習下一個測驗中所需要的解題新技巧,或是選擇知道自己在第一次測驗中的成績排名。只能二選一。

被誇獎聰明的學生,都選擇想知道自己之前測驗中的排名,而不是利用時間準備下一次測驗。

學生剛入中學後,班級變大,課業變吃力,有些在小學表現很好的孩子會覺得很辛苦。那些以為自己是因為聰明才很會念書的孩子,這時就會想,原來自己一直都是笨的。這種小孩的成績無法重新變好,因為成績要好的關鍵正是加倍努力,他卻是努力只是更加證明自己真的不行。這種學生在訪談中,許多都招認:「有認真考慮要不要作弊。」

雖然被誇聰明的孩子,最後會很享受打敗別人,有可能還是會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但是將生命最美好的時光,浪費在爭輸贏之上,而不是把握可以自我提升的機會,會不會剛好贏了這一次,但因為實力不如人,之後兵敗如山倒呢?!

身為母親,我對跳跳糖的期待,並不是他藉由打敗別人、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我希望他很自在,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可以靠著努力走到更好的位置,不需要像他的媽媽,這麼需要被別人肯定,他能夠自在的與人合作,成為別人也喜歡合作的對象。

回過頭再仔細來研究一下PISA,看PISA如何評測『是否害怕失敗』,連結害怕失敗是不是真的與過度誇獎有相關性,所以,我們來研究他們作為判斷基準、問學生的主要三題:

「當我失敗了,我會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當我失敗了,我很怕我其實是個沒天分的人。」
「當我失敗了,我會質疑起自己的未來規劃。」

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認為這跟杜薇克教授在被誇獎聰明的學生上,看到差不多的樣子回應:

「當我失敗了,我會擔心其他人怎麼看我。」
-->為了避免失敗,我先選擇比較簡單的測驗、不要輕易挑戰困難的;因為我想一直獲得肯定


「當我失敗了,我很怕我其實是個沒天分的人。」
-->因為決定成功與否不是靠努力,是天生的聰明決定的,如果我失敗,只是證實我其實很平庸;忽略努力的力量


「當我失敗了,我會質疑起自己的未來規劃。」
-->被誇獎聰明的學生,都選擇想知道自己之前測驗中的排名,而不是利用時間準備下一次測驗。其實他們真的不曾經好好腳踏實地的規劃未來,他們每天都花時間在確認自己的排名而已。


「過於害怕失敗」,不會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反過來說,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特質是「面對挑戰的恆心與毅力」。

那麼、到底有沒有養成孩子「面對挑戰的恆心與毅力」的方法呢?

感謝行為研究科學家,他們已經有了答案!

羅伯・克羅寧格博士是密蘇里州聖路易的華盛頓大學裡,專門研究「恆心與毅力」神經迴路的專家,他發現,當白老鼠跑迷宮抵達終點時,故意不每次都給獎賞,有時給、有時不給,大腦必學學會,挫折期可以挺過去,就可以出現經的起打擊、儘管享受成果的時間被一再拖延、擁有恆心與毅力的意志!

當我們老是誇獎孩子誇個不停,其實就是在訓練孩子的腦袋:「我需要持續得到獎賞」的這個化學設定。

當【教養大震撼】的作者改變自己誇獎孩子的方式,除了剛開始作者自己在其他父母大大誇獎自己孩子時,會感到「同儕壓力」的不自在感以外,作者著重於「強調努力和付出」的讚賞,他發現,其實孩子根本好得很,也沒有「戒讚美症候群」,孩子反而更能省思因為今天得到的讚美恨實際,明天他該怎麼運用不同的策略去面對挑戰。

當然,【教養大震撼】的作者一定也有反問,到底為什麼我們會開始推從要誇獎孩子呢?

杜薇克教授一樣想知道這個狀況的源頭,他發現其實是學術界近年來挑戰自尊心迷思的一部分,自尊心迷思有三個中心信條:讚美、自尊、表現。當請自尊心權威羅伊・包美斯特博士做一次文獻總審核,不意外的,發現一堆研究方法有問題,在一萬五千篇中只有兩百篇,使用合乎科學方法來測量自尊心及其影響。

再認真審核完這兩百篇的論文結論是:自尊心在學校無助於課業成績,出校門亦無助於事業成就。自尊心甚至不能減少酗酒,亦無法降低任何形式的暴力。(我要拋棄你了、無用的自尊心!)

得出這樣的結果,自尊心權威羅伊・包美斯特博士差不多憂鬱症的表示:「這是我學術生涯的第一大失望。」

現在,羅伊・包美斯特博士已經選邊站到杜薇克教授的身邊,完全改變的研究方向,包美斯特博士最新的研究是:成績及格邊緣的大學生,在這時給他們建立自尊的誇獎,反而會害他們成績更為沈淪。(音樂請下:登登登~)


包美斯特博士如今相信:自尊心迷思之所以持續這麼久,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榮辱綁在小孩的表現上面:「父母誇小孩,其實等於是在誇自己。」


這也就跟跳跳糖的日本舅舅說的一樣:「因為自己這麼期待和需要被誇獎,就從無限的誇獎小孩,投射期待自己也能獲得這樣的肯定。」

最後,無論你們的家庭是否需要寶寶睡眠顧問的協助,都祝福你們,今晚、一家好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寶寶睡眠顧問糖果家好好睡的沙龍
70會員
230內容數
專修安全依附關係的國際認證嬰幼兒睡眠顧問。在嬰幼兒睡眠專業裡,結合Mary Main安全依附關係系統,安全圈教養,與美國RIE嬰幼兒教育理念,以親子間彼此尊重出發,協助家長,建立嬰幼兒良好睡眠習慣、穩定日常作息,讓孩子好好睡,全家一夜好睏。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15
最近聽介亭老師、綠豆爸講阿德勒,學到用「鼓勵」分別「讚美」的不同,覺得很受用! 我自己執行了幾年「不空泛讚美小孩」之後,現在有點偷懶放鬆,有時候也會就給予兒子「好棒」的讚美,因為我發現,大兒子在我長期練習 #具體讚美、或是 #正面鼓勵 後,對於空泛讚美不太買單了!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2
說了那麼多,我到底想要告訴艾蜜莉亞什麼呢?我想告訴她,身為父母困難的部分是:如何在眾多建議中,找到他所需要的文化支持網絡,她當然非常享受成為孩子的母親,我也相信她當他相信他的右腦、讓感情和同理心流露,她完全有能力與席維雅建構出良善的安全依附關係,她會理解席維雅獨特的溝通方式。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2024/11/01
如何與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書 Raising A Secure Child by Kent Hoffman, Glen Cooper, and Bert Powell。所有列為作者的心理醫生,都有數十年與不同的孩子和家庭的臨床經驗。他們主要的研究領域都圍繞在以科學的方式探討安全依附關係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每一次的考試,總會有憂喜,考得好的孩子、考差了的孩子,這時除了安撫學生之外,同時也還有家長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來自於心疼,心疼孩子付出了許多時間努力,卻沒有在這一關換來好的結果,其實每次學生考試老師也都一樣緊張,同時面對那麼多位學生,每次總要在考前努力幫孩子們做好心理準備!
Thumbnail
每一次的考試,總會有憂喜,考得好的孩子、考差了的孩子,這時除了安撫學生之外,同時也還有家長們的情緒,這些情緒來自於心疼,心疼孩子付出了許多時間努力,卻沒有在這一關換來好的結果,其實每次學生考試老師也都一樣緊張,同時面對那麼多位學生,每次總要在考前努力幫孩子們做好心理準備!
Thumbnail
教改在台灣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罵人的髒字,至少所有人提到教改都不免會搖頭嘆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教改不是匯聚了眾多傑出腦袋開過無數的會議,動用龐大的社會資源才形成的政策嗎?更令人覺得困惑的是,為什麼當初教改的目標似乎都達成了,但是學生卻壓力愈來愈大,補習班愈來愈多,學生素質愈來愈差,民眾失去對公立
Thumbnail
教改在台灣似乎已經成了一個罵人的髒字,至少所有人提到教改都不免會搖頭嘆息!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 教改不是匯聚了眾多傑出腦袋開過無數的會議,動用龐大的社會資源才形成的政策嗎?更令人覺得困惑的是,為什麼當初教改的目標似乎都達成了,但是學生卻壓力愈來愈大,補習班愈來愈多,學生素質愈來愈差,民眾失去對公立
Thumbnail
「可是台灣孩子都不說啊?」怎麼辦呢? 其實在美國也常常會遇到亞洲孩子不想說話 那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表達是一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營造安全感」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會被大人糾正或是讓大人不悅 孩子沒必要冒這個險,這可能也是他們時常經歷的痛苦經驗
Thumbnail
「可是台灣孩子都不說啊?」怎麼辦呢? 其實在美國也常常會遇到亞洲孩子不想說話 那是因為在他們的生活中“表達是一件很沒有安全感的事情” 「營造安全感」非常非常的重要,如果會被大人糾正或是讓大人不悅 孩子沒必要冒這個險,這可能也是他們時常經歷的痛苦經驗
Thumbnail
當大家還在努力拚分數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有一項測驗卻是世界排名第一,那就是孩子【害怕失敗】這個項目的測驗,為什麼台灣孩子會呈現出那麼害怕失敗這個結果呢! 原來這也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
Thumbnail
當大家還在努力拚分數的同時,是否也該想想,有一項測驗卻是世界排名第一,那就是孩子【害怕失敗】這個項目的測驗,為什麼台灣孩子會呈現出那麼害怕失敗這個結果呢! 原來這也是一堂非常重要的課程...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碰到教科書裡沒教過的問題時,你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哪個反應呢?』 1. 等待指示。 2. 因不知如何是好,於是就變得情緒化。 3. 靠自己的力量想辦法解決。 聽同事說, 導師班上的班長,家長竟要求不要孩子繼續當了! 說甚麼考試成績太爛,先把功課顧好再說! 我拍拍她說:「我也遇過!我也遇過呀! 現
Thumbnail
在諮商室裡,我遇到很多害怕失敗的孩子。 他們都會說,如果有任何失敗的機會或風險,我就不願意去做,萬一失敗怎麼辦?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呢!多丟臉,也浪費時間!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 他們不敢嘗試任何挑戰,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然而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行動方法。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確定
Thumbnail
在諮商室裡,我遇到很多害怕失敗的孩子。 他們都會說,如果有任何失敗的機會或風險,我就不願意去做,萬一失敗怎麼辦?為什麼我要承擔這些呢!多丟臉,也浪費時間!倒不如,什麼都不要做。 他們不敢嘗試任何挑戰,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們不會輕易出手,然而這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行動方法。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確定
Thumbnail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Thumbnail
【教養大震撼】作者身處於父母普遍相信誇獎孩子是很重要的美國,許多父母認定,當孩子自我感覺是良好的,相信自己是聰明的,就不會畏懼挑戰。同樣身為父母的作者,在做這個專題時,赫然發現研究顯示,誇小孩聰明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只預防不了才華遭到埋沒,搞不好還是小孩才華遭到埋沒背後的原因!作者自己都驚呆了!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普遍害怕遇到挫折,更多時候在遇到某項自己不擅長的事物時,不是鼓勵自己再嘗試或者找人討論如何更好,而是直接逃避或者放棄。曾經和某個大學同學聊到彼此最不擅長的科目,他和我說因為自己小時候唱歌不好聽,所以從此就相當排斥參加唱歌相關的活動。雖然上述的舉例只是個案,但是我身邊很多人的確是這樣……
Thumbnail
香港學生普遍面對三大「懼怕」。 學業方面的「四大試」——分班試、呈分試、面試、文憑試。 背負父母的期望——若自己的表現與父母的期望有所落差時,就會覺得自己辜負家人而感自責。 朋輩間的人際關係——孩子間會因為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學業成績、社經地位等互相比較,甚至因而出現一些取笑或作弄同儕
Thumbnail
香港學生普遍面對三大「懼怕」。 學業方面的「四大試」——分班試、呈分試、面試、文憑試。 背負父母的期望——若自己的表現與父母的期望有所落差時,就會覺得自己辜負家人而感自責。 朋輩間的人際關係——孩子間會因為青春期的身心變化、學業成績、社經地位等互相比較,甚至因而出現一些取笑或作弄同儕
Thumbnail
你害怕失敗嗎?  前幾天,友人傳送了一個連結給我,不經意地點開來看,斗大的標題上寫著:PISA評比學生害怕失敗程度,台灣女生居世界之冠。「好難想像,台灣學生竟然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族群,其次是新加坡,而且女生又比男生更害怕失敗。」友人透過Line,試圖分享他對這則新聞的感受。我想,讓他難以置信的觀
Thumbnail
你害怕失敗嗎?  前幾天,友人傳送了一個連結給我,不經意地點開來看,斗大的標題上寫著:PISA評比學生害怕失敗程度,台灣女生居世界之冠。「好難想像,台灣學生竟然是全世界最害怕失敗的族群,其次是新加坡,而且女生又比男生更害怕失敗。」友人透過Line,試圖分享他對這則新聞的感受。我想,讓他難以置信的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