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相關資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以下有兩篇文章,我覺得不錯,想介紹給大家!一篇文章是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刊載在《國文新天地--魯迅先生特輯》第九期,第8頁到第12頁。另一篇是 蘇敏逸〈魯迅小說中的人物〉。
陳器文〈魯迅的歷史形象與現代意義〉一文歸納出五點魯迅小說的特色:(1)社會角色及生活內容的深入觀察。(2)意象的精確。(3)掌控喜劇性的矛盾。(4)典型人物的塑造:塑造個別來看性格特殊,遭遇特殊,卻是傳統文化薰染下具有涵蓋性和統合性的角色。(5)打破作者敘述全局的習慣。
蘇敏逸在〈魯迅小說中的人物〉一文提出魯迅小說人物的四個類型:
(1)精神麻木的中國人形象:〈阿Q正傳〉的阿Q、小D、趙老爺、未莊人等。
(2)吃人禮教下的受害者:〈狂人日記〉的狂人、作者用來暗喻「當時習於接受中國傳統禮教者」的「正常人」。〈祝福〉的祥林嫂、其他對祥林嫂沒有同情心及關愛之情的人。
(3)舊式知識分子:〈孔乙己〉的孔乙己。〈肥皂〉的道學家四銘、何道統。
(4)孤獨的覺醒者:〈在酒樓上〉的呂緯甫、〈孤獨者〉的魏連殳。
兩篇都有助於我們更快、更深入了解魯迅的小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對於有心了解台灣舊書、二手書文化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作者對於台灣戰後的舊書店,以及相關的人、事、概念,都有精彩的介紹!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書末的「布農族部落遷移圖」好用!讀劉曼儀的「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布農族抗日運動,及其他相關議題(如:遷移史) 的書時,可以對照使用!
劉曼儀「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這本書不厚重,但充滿溫度,值得一讀!原因,詳見內文……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有一批優秀的詩人、小說家,可惜因二戰、228、白色恐怖等事件,失去他們的舞台,並逐漸被後人遺忘。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呢?
對文學有『大』迷思的人,常有以下的想法: 1、總認為文學發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國家,文學研究比較好做。 2、先入為主認定:以台灣的人、事、物為創作題材,或把台灣某個地方當作小說背景,代表作家眼界比較狹小,作品意境不那麼高。 3、以為:『本土化』將會讓自己矮小,讓作家的眼界及思考受到侷限。 但真是如此嗎?
以下是個人閱讀《野葡萄文學誌》的幾點感想。我不認為大環境是讓它消失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某些重要的設計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只能吸引住讀者的短暫注意力而不能讓人的目光停留……
對於有心了解台灣舊書、二手書文化的人而言,是一本不可錯過的好書!作者對於台灣戰後的舊書店,以及相關的人、事、概念,都有精彩的介紹!
海樹兒‧犮刺拉菲(Haisul Palalavi)「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書末的「布農族部落遷移圖」好用!讀劉曼儀的「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布農族抗日運動,及其他相關議題(如:遷移史) 的書時,可以對照使用!
劉曼儀「內本鹿:尋根踏水回家路」這本書不厚重,但充滿溫度,值得一讀!原因,詳見內文……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有一批優秀的詩人、小說家,可惜因二戰、228、白色恐怖等事件,失去他們的舞台,並逐漸被後人遺忘。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人呢?
對文學有『大』迷思的人,常有以下的想法: 1、總認為文學發展歷史比較悠久的國家,文學研究比較好做。 2、先入為主認定:以台灣的人、事、物為創作題材,或把台灣某個地方當作小說背景,代表作家眼界比較狹小,作品意境不那麼高。 3、以為:『本土化』將會讓自己矮小,讓作家的眼界及思考受到侷限。 但真是如此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武俠小說作家喜歡讓多位女性喜歡一個男主角,如陸無雙、程英、郭襄、公孫綠萼或多或少都喜歡楊過,趙敏、周芷若、小昭都愛上張無忌⋯⋯
Thumbnail
◎明、清兩代小說界四大奇書: 1、施耐庵、水滸傳 (俠義小說) 。 2、羅本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歷史小說) 。 3、吳承恩、西遊記 (神怪小說) 。 4、不詳 (署名: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言情小說、晦淫小說) 。
前言 這幾天一直接收到徐志摩的相關訊息,有些意思。翻閱《傳記文學》第726期(2022年11號)封面是徐志摩的碩士論文《中國婦女的地位》作者是陳靜瑜。 徐氏出生於中國國勢衰弱的清末民初,中國改朝換代之際,且旅美期間又正值美國排華氛圍極為嚴重之時(1882-1943)。他以他的視野來詮釋中國婦女的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魯迅繼〈狂人日記〉、〈孔乙己〉之後,在一九一九年四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上發表了短篇小說〈藥〉。魯迅自承想利用小說的力量改良社會:「我的取材,多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在這篇〈藥〉中,魯迅揭示的迷信與冷漠,時至今日,仍值得我們反思與討論。 一
Thumbnail
武俠小說作家喜歡讓多位女性喜歡一個男主角,如陸無雙、程英、郭襄、公孫綠萼或多或少都喜歡楊過,趙敏、周芷若、小昭都愛上張無忌⋯⋯
Thumbnail
◎明、清兩代小說界四大奇書: 1、施耐庵、水滸傳 (俠義小說) 。 2、羅本 (羅貫中) 、三國演義 (歷史小說) 。 3、吳承恩、西遊記 (神怪小說) 。 4、不詳 (署名:蘭陵笑笑生) 、金瓶梅 (言情小說、晦淫小說) 。
前言 這幾天一直接收到徐志摩的相關訊息,有些意思。翻閱《傳記文學》第726期(2022年11號)封面是徐志摩的碩士論文《中國婦女的地位》作者是陳靜瑜。 徐氏出生於中國國勢衰弱的清末民初,中國改朝換代之際,且旅美期間又正值美國排華氛圍極為嚴重之時(1882-1943)。他以他的視野來詮釋中國婦女的
Thumbnail
魯迅的《藥》為一篇反映社會現實的短篇小說,內容大意為革命烈士為遊行示威慷慨赴死,然而他的鮮血卻被無知迷信的大眾認為是癆病的治方,使得主角爭搶著「人血饅頭」去治兒子的病。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在太宰治的作品中,以魯迅為主角的小說《惜別》最受冷淡對待,甚至最飽受日本左派文學評論家們炮火齊射的批評,說這是一部多麼失敗的小說,簡直是在扭曲魯迅的偉大形象,等等。   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   之前,我未正式閱讀該作原文之前,亦是含糊地接受這些「高見」,並沒有質疑其著名專家的觀點是否站
《狂人日記》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新青年》月刊。收錄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諷刺了中國傳統禮教和中國人的陋俗,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