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華夫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的季節,媒體都為之大肆報導。今年的熱門話題,卻意外的是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村修二教授(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UCSB)),被譽為「藍光LED之父」。但令他在教育界名聲大噪的是,在2015/1/16日在東京駐日外國記者協會的記者會上,他批評了日本的專利制度和整個東亞教育體系。
(「藍光LED之父」─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教授 )
本文就來探討
自學 和
學校教育 的差異何在?任何人都可以自學嗎?如何自學呢?
日、韓、中都對教育體制的學校教育有切膚之痛(請看拙文
學霸的畸形教育之癥結及解救─驀然回首(10) ),但教育的問題複雜異常,若中村修二真的做了教育部長,廢止大學入學考試,恐怕就會淪為臺灣「教改」的下場,越改越糟,每下愈況。
畸形的學校教育的痛處,是考試分數牽引下的填鴨式學習,學生只問分數,不求理解,以致,前面學的不懂,後面學的就鴨子聽雷,只得靠考古解題,拿高分,待如願的踏入名校深造後,才發現根本進不了高深研究的殿堂,更不用說諾貝爾獎了。相反的,
自學 就不需考試,不會墜入分數主義的陷阱,中村修二就自學物理,而成為諾貝爾的「藍光LED之父」。
那麼,是否任何人都可以
自學 呢?答案:是的。
自學 可以依個人像興趣選題目,依個人情況定進度;不像學校教育得追趕進度,很難考慮個別學生的禀賦及遭遇,例如,我在58年前的初中能力分班「英文考試」時,碰到此試題:「請寫出大寫的『b』字」,我當時沒錢補習英文,只上了兩堂英文課,攪盡腦汁也答不出,只好在答題處寫了一個大大的「b」字。因此被編入「放牛班」,放牛吃草(
自學 )了初中三年。(見
AppWork的林之晨台大畢業典禮演講 )
自學 者雖然可以自訂題目及進度,卻需要有鍥而不捨,追根究底的毅力,否則半途而廢,就一事無成。所以,學習動力是關鍵,中村修二就說:「憤怒是我全部的動因,如果沒有憋一肚子氣,就不會成功。」
其實,所謂的
自學 ,就是自我有「有意識」的、自覺的學習,是學習複雜事物(如微積分,物理、心裡學、經濟學、圍棋、高爾夫球等)唯一最有效的方法,也是人類學習勝過
人工智慧 學習的唯一法寶。其實踐方法即是經過精心組織的
「刻意練習」 ,其要訣是3F:(1)
F ocus─專注學習目標,(2)
F eedback─回饋達標差距,(3)
F ix─不斷改善達標差距。在
「刻意練習」 中,主掌腦部記憶的
海馬體 可以生長,神經元也變的連接更多。大腦變得更聰明,更高效。(見《
刻意練習:原創者全面解析,比天賦更關鍵的學習法 》(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
簡單扼要的說,「元學習」的關鍵是在學習之初,要「有意識」的掌握該學習的基本原則,這些不超過4、5個的基本原則扮演兩個角色:一是在作為整個學習的指導方針,而作為
「刻意練習」 的學習目標。發現學習的瓶頸及克服之道,另一是做為學習結果的評量圭臬(準則)。
我在各個案例中,都列出了「元學習」所需的基本原則,例如物理學的「向量微積分」、圍棋的「現代流5原則」、高爾夫球的「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及繪畫的「透視學」與「光對照互補定律」,這些都是我多年學習禀持的學習原則,讀者可以採用,也可以自己發展。
結論:「自學」能夠自訂題目及進度,基本上是有意識、自覺的「元學習」(Meta Learning)及「刻意練習」,它是學習複雜事物唯一有效的方法,其關鍵是在學習之初,掌握不超過4、5個該學習的基本原則,例如如物理學的「向量微積分」、圍棋的「現代流5原則」、高爾夫球的「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及繪畫的「透視學」與「光對照互補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