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思維增長日記01|別讓自己成為別人的反饋黑洞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零、前言

《思維增長日記》是自己額外想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導致最近的腦袋有點卡住,吸收了用不上,不吸收又有點焦慮,因此想透過《思維增長日記》記錄自己學到的內容,可能是趨勢詞彙、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
盡可能會先說明自己的親身經歷,再說說我對這個資訊的看法。

一、什麼是「反饋黑洞」?

在《得到》的一次例會影片,看到羅振宇提到經營公司最怕一種人-「反饋黑洞」的人,意思是無論你給他什麼建議或詢問,他都如黑洞一般直接吞下你的想法,但不會吐出任何東西
以實際工作為例,要請他針對提案給建議,或是對工作提方案,他都沒有任何意見,但他又能執行他獨自運作的專案,這群人有一部份也叫「獨行俠」。

二、發現自己的黑洞

我有類似的黑洞經驗,由於過往不擅長對某件事表態、給評價,久了就對周遭事務無感,但我對這個習慣卻沒感到有任何異狀,直到開始參與社群活動,擔任面試者,才逐漸被刺激、被提醒-「要對你在意的事情做點反應」。
因為如果始終沒有自己的想法,永遠只是一個跟隨者,或是牆頭草,別人怎麼說就怎麼倒,又或是只能當個乖乖的執行者,不會提出更多建議。
因此在這段時間我算是激發出我的自主思維,開始會判斷一件事這是對的還是錯的,而個別對在哪、錯在哪、可以怎麼修正,不想只當個執行者,而是想要自己的一些意見被看見。

三、怎麼打破自己的黑洞

我從自身案例分享,簡言之是按讚→留言→貼文。

(一)簡短附和→按讚

在臉書上常會看到朋友對不同事物有不同意見,例如倡議事件、政治人物、工作態度等,一開始可能會擔心留言被戰,於是從按讚開始,或更換表情符號(哭臉、憤怒)。

(二)個人評價→留言

接著留一些簡短的回覆,像是「中肯」、「支持你的想法」、「認同」,後來漸漸會在朋友貼文底下留較長的回覆,像是「我覺得這個...」、「我認為是因為...」,讓別人看見我的想法,進而一起討論這個議題。

(三)觀點陳述→貼文

最後則是會開始直接轉貼連結到自己的動態牆,並留下我自己的觀察或看法,讓朋友來留言。
或是直接在部落格寫長篇文章,針對某議題做深度分析。

四、為什麼要避免成為「反饋黑洞」

有些人可能會問:「我就不想對他人的事情有過度評價不行嗎?我只想做好份內的事。」
我原本也有類似想法,但後來仔細想想,這會因為職業選擇而有所改變,假設你未來的生活、工作,是可以接受你獨來獨往、默默工作、上交專案成果,那當然沒問題,沒有人會太在意你是否給反饋。
但我自己後來的職涯規劃,必須長期與人互動,以活動企劃為例,在活動進行中我就要自我反思「這場活動到目前為止我自己打幾分」、「講師內容下次是否有可以優化的地方」、「參加者進場哪邊不順」,最後結束甚至要把握機會與參加者交流「今天有沒有什麼活動上建議」、「對講師內容聽得還好嗎」。
若是在產品公司上班,則會遇到「這個產品目前使用者評價好或壞」、「負評有多少,需要在意哪些評價」等,在大部分的工作應該都難逃「給評價」這個過程。

五、現在的反饋方式

讓自己不要成為反饋黑洞的方法,多半來自「自我反思」,使用是非題、疑問句問自己:「這件事目前是好或壞?」、「好在哪?壞在哪?」、「這個意見是對的還是錯的?」、「哪邊可以改善?」、「還能更好嗎?」,強迫自己能有自己的價值觀。
我偶爾也會針對時事或 KOL 的貼文做內在反思,讓自己別成為別人口中的「反饋黑洞」,最後整理兩個總結:

(一)試著內在對話

建立思考的習慣,像是「這個人的評論是否對的」、「這個新聞背後的涵意」,可以寫在自己的部落格或是用 Word 紀錄,也可以單純在內心思考,但就是要養成這個習慣。

(二)學會設身處地

最近我也開始寫些文章,包含我對一件事的看法或分析,像是「如果我是公關團隊會怎麼做」、「如果是我來操作行銷策略會怎麼做」,因此建立 What if 的習慣也是一個方式,把自己帶入別人的情境中-「如果我是 XXX,我該怎麼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思維的創意想像》是工作之餘發起的 Side Project,因為近期快速吸收各種資訊跟商業知識(Input),但一直沒有地方輸出(Output),因此想透過這系列記錄學到的內容,包含商業知識、產業洞見,或是職場分享等等,目前已有產品開發、客戶成功、社群行銷、思維增長、職場日記等系列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情緒黑洞 在關係中被背叛時 被背叛的一方,會出現都是我的問題的感受 不斷的想,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對方才能回頭 真正去做了之後,對方的沒反應或覺得你做太多時 又是再一次確信,自己是有問題的⋯ 不斷懷疑自己、批判自己、想破頭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掉進情緒的黑洞 爬都爬不出來 我們都不要再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黑洞人的概念以及如何遠離黑洞人,要遠離黑洞人,我們可以主動地選擇我們的交友圈,也可以被動地不讓這些人靠近我們。抱怨對遇到的困難沒有幫助,反而會釋放負能量影響別人。因此,成為一個永遠不抱怨的陽光人,是遠離黑洞人的第一步。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很好笑的現象,無論是在會議中討論或是做決策過程,總是有同事會針對別人的問題表達許多意見,但被問到自己的議題時,卻啞口無言。也就是說,對於事不關己的議題,大家意見特別多,對於自己應該思考並執行的項目,大家的腦袋頓時就放空了。 其他同事這麼熱心提供意見不是很好嗎 ?尤其是當自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
Thumbnail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學會用批評的方式來回饋他人,而這種習慣不僅傷害了別人,也讓自己承受痛苦。藉由反思與探索,我學會了以建設性的方式來回應他人,而非以牙還牙。這篇文章分享了我的體悟與實踐,希望打破批評的循環,促進一個更有愛的社會。
情緒黑洞 在關係中被背叛時 被背叛的一方,會出現都是我的問題的感受 不斷的想,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對方才能回頭 真正去做了之後,對方的沒反應或覺得你做太多時 又是再一次確信,自己是有問題的⋯ 不斷懷疑自己、批判自己、想破頭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 掉進情緒的黑洞 爬都爬不出來 我們都不要再
1. 不接受建設性的反饋: - 要從失敗中提高,必須有“反饋”,而且這種“反饋”一定要“對事不對人”。人的習慣思維總是指責“人”,如果自己做錯事,就指責自己。不管是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不要因為一件事否定一個人。只有對事不對人,才能從錯誤中獲得教訓並改進。 2. 過於在意個人成敗: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談論了黑洞人的概念以及如何遠離黑洞人,要遠離黑洞人,我們可以主動地選擇我們的交友圈,也可以被動地不讓這些人靠近我們。抱怨對遇到的困難沒有幫助,反而會釋放負能量影響別人。因此,成為一個永遠不抱怨的陽光人,是遠離黑洞人的第一步。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Thumbnail
在職場中,我們經常看到一種很好笑的現象,無論是在會議中討論或是做決策過程,總是有同事會針對別人的問題表達許多意見,但被問到自己的議題時,卻啞口無言。也就是說,對於事不關己的議題,大家意見特別多,對於自己應該思考並執行的項目,大家的腦袋頓時就放空了。 其他同事這麼熱心提供意見不是很好嗎 ?尤其是當自
Thumbnail
不論是求助還是幫助別人,最終還是要回歸初心,認清自己的狀態與意圖。 祝福你我,在人生這條路上獨行之餘,有時也能互相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