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2/0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站在邊緣之境》五種人際特質,是勇敢生活的關鍵

Photo by Aziz Acharki on Unsplash
Photo by Aziz Acharki on Unsplash

邊緣狀態
多年來,我逐漸意識到五種內在與人際特質是慈悲與勇敢生活的關鍵。沒有它們,我們就無法助人,也無法生存。然而,這些寶貴的資源惡化時,它們也可能變成危險的境地,造成傷害。我把這些二元特質稱為邊緣狀態(Edge States)。
這五種邊緣狀態是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它們是心智與心靈的資產,體現了關愛、連結、美德與力量。然而,我們站在這些特質的高緣上,也可能失足跌落痛苦的泥沼,陷入有害又混亂的惡水中。
利他可能變成病態的利他。無私助人的行為對社會與自然界的福祉都是必要的。然而,有時我們看似利他的行為,反而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我們想幫助的人,或傷害我們服務的機構。
同理心可能因過度融入,變成同理痛苦。當我們能夠感受他人的痛苦時,同理心讓我們彼此更親近,激勵我們助人,並擴展我們對世界的了解。但是,當我們承擔太多別人的痛苦,陷得太深時,可能受到傷害,無法行動。
誠正是指有強烈的道德原則。但是,當我們參與或目睹違反我們的正直、正義或慈善意識的行為時,可能會產生道德煎熬
尊重是指我們對生命與事物的重視。當我們違背價值觀與文明原則,貶低他人或自己時,尊重可能蕩然無存,消失在輕蔑無禮的有害泥沼中。
敬業可以為生活帶來使命感與意義,尤其當我們的工作是為他人服務的時候。但過勞、有害的職場、以及缺乏效用的經驗可能導致倦怠,身心崩潰。
就像醫生在推薦療程之前會先診斷疾病一樣,我覺得這裡有必要先探索這五種美德的破壞面。在探索的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這些邊緣狀態即使惡化,也能教導及強化我們,就像骨骼與肌肉承受壓力可以變強一樣,或是骨折或肌肉拉傷後可以在適當情況下癒合,並因受傷而變得更強壯。
換句話說,失足滑落邊緣而受傷,不見得就是無法挽救的災難。我們可以從最大的難關中學到謙卑、遠見與智慧。艾瑞斯.梅鐸(Iris Murdoch)於一九七○年出版的《善的主權》(The Sovereignty of Good)中,把謙卑定義成「對現實的無私尊重」。她寫道:「我們把自己看得太重。」我坐在臨終病人的病遢前,以及與護理人員相處時,領悟到這點。與臨終者及護理人員密切合作,讓我了解到病人與護理人員承受了多大的痛苦。此後,我從教師、律師、執行長、人權工作者、父母的身上了解到,他們可能也有同樣的經驗。於是,我想起一個非常重要、但不言而喻的道理:想要脫離苦難的風暴與泥濘,回到力量與勇氣的高緣上去體驗自在,必須透過慈悲為懷的力量。這是我想要深入瞭解「邊緣狀態」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形塑個人生活與世界生活的原因。

沒有污泥,就沒有蓮花
思考邊緣狀態的破壞性時,我想起波蘭精神科醫生兼心理學家卡齊米日.東布羅夫斯基(Kazimierz Dąbrowski) 的研究。他提出一套人格發展理論, 名為正向非統整理論(positive disintegration,又譯「積極分裂理論」)。那是一種心理成長的轉化方式,它的根本理念主張:危機對個人成熟很重要。東布羅夫斯基的概念,很像系統理論(systemstheory)的原則:活體系統若能從崩解的經驗中學習,就能在更高、更穩健的層級上重組。
我在馬利(Mali)與墨西哥擔任人類學家時,也看到正向非統整是「成人儀式」中的核心動力。那種儀式的啟動,象徵著重要的生命轉折,目的是為了加深及強化成熟的過程。
這種「正向非統整」的概念,也反映在我與精神科醫生史坦尼斯拉弗.葛羅夫(Stanislav Grof)合作的治療研究上。當時我們使用迷幻藥(LSD)來輔助治療臨終的癌症患者。在這種重要的人生儀式中,我學到直接面對自身痛苦的重要,那是一種轉變心理的方法。
多年後,我聽到越南籍的一行禪師(Thích Nhất Hạnh,學生稱他為Thầy,意指「老師或導師」)談到他在越戰中及後來身為難民所經歷的痛苦時,他的話語也呼應了上述的智慧。他平靜地說:「沒有污泥,就沒有蓮花。」
反思一下我們助人時所經歷的困難(諸如病態的利他、過勞等等),我們可以從正向非統整的角度來看邊緣狀態的破壞面。老池塘底部的淤泥,也是滋養蓮花的養分。東布羅夫斯基、葛羅夫、一行禪師提醒我們,苦難有助於我們的理解,苦難也是培養智慧與慈悲心的一大資源。
另一個關於「正向非統整」的隱喻,跟暴風雨有關。我在佛羅里達的南部長大,小時候每年都有颶風來襲,把我們的社區搞得天翻地覆。濕漉漉的街道上,電線的爆裂聲劈啪作響;颶風把老榕樹從堅硬的土地上連根拔起,也把灰泥屋的陶瓦屋頂完全掀走。有時父母會帶我和妹妹去海灘看颶風來襲。我們一起站在海邊,感受風的力量及雨水的拍打。接著,我們迅速返家,打開所有的門窗,讓風暴吹過。我讀過一篇地質學家的訪談報導,他的研究領域是海灘。某次,一場猛烈的颶風襲擊北卡羅萊納州的外灘群島,他在颶風來襲時接受訪問,他告訴記者:「我想儘快去那個海灘瞧瞧。」
停頓一會兒後,記者問道:「你希望在那裡看到什麼?」
讀到這裡,我突然專注了起來,我原本預期地質學家會描述滿目瘡痍的場景,但他只說:「那裡可能出現一個新海灘。」
一個新海灘,新的海岸線:這是暴風雨帶來的禮物。在這個邊緣地帶,有毀滅、苦難的可能,也有無限希望。
Photo by frank mckenna on Unsplash
邊緣狀態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在這些狀態中巧妙地運作,可以加速理解。然而,邊緣狀態也是一個變化無常的境地,事情可以朝任何方向發展:可能像自由落體那樣跌落深淵,也可能踏在堅實的地面上;可能踏入水中或踏在沙上;可能變成污泥或變成蓮花。在海灘或山脊上遇到大風時,我們可以試著站穩腳跟,欣賞眼前的景致。如果我們從理解的邊緣跌落,或許這次跌落可以教我們維持生活平衡有多重要。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苦難的泥沼時,可以謹記一點:腐爛的物質滋養了蓮花。當我們被捲入苦海時,或許我們可以學習在海中泅水,即便是在暴風雨中。在那裡,我們甚至可能發現如何跟著慈悲的觀世音菩薩一起駕馭生死的巨浪。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站在邊緣之境》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站在邊緣之境》~。~。~。~。~。~。
站在邊緣之境: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回歸五種心理狀態本質,在恐懼與勇氣交會處找到自在
陷落生命逆境時,我們有找回自在的智慧與勇氣 ★亞馬遜讀者4.6顆星好評 ★達賴喇嘛的首席譯者,圖登‧金巴博士盛讚「這是獻給世界的真誠禮物」 ★一本深刻展現人性關懷力量的暢銷力作!
荷里法斯提出五種心理體驗,稱之為「邊緣狀態」:利他、同理心、誠正、尊重、敬業。這五種邊緣狀態,正是我們性格優點的縮影。唯有站在那些邊緣,我們才能真正敞開自我,接納各種人類體驗,並發現真正的自己。
然而,每一種邊緣狀態,同時是變化無常的險境。立足於邊緣狀態,我們將擁有有更寬廣的人生視野,卻也可能落入難以承受的逆境──利他成了病態利他,同理心因過度融入而變成同理痛苦,誠正促成道德煎熬,尊重因輕蔑無禮而蕩然無存,以及處於高壓有害的職場時,令我們過勞倦怠,失去原有的敬業之心。
【好評推薦】
醫護等各類助人工作朋友們:我們該如何展現美好人性又不陷入耗竭、能細水長流地把自己跟他人都照顧好?答案就在這本書中。──陳德中,台灣正念工坊執行長
過猶不及,其實也適用在利他、同理等特質上。作者探索了這些特質極端化後的危險,並提出一帖解方──慈悲,實為溫柔又強韌之良藥。──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