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在已經被診斷失智症一段時間了,兒子阿遠經常為著他重複為同樣的問題而懊惱。
不是問:「今天是民國幾年幾月幾日?」
要不就是問:「不是要去看病,怎麼還沒帶我去?」
或是問 : 「今天你不是要去上班? 怎麼還沒去?」
這樣事情經常用不同的方式出現,讓阿遠煩不勝煩。
而與爸爸同住的小嵐在照顧失智症的父親時卻遇到不同的問題,洗一個澡幾乎都要花至少一個多小時才能完成,上個廁所也不知道在做甚麼要花一個小時,做事情的時間單位幾乎都是以小時起跳的,這樣的時間還不算中間有突發狀況發生的情形。一旦中間有遇到什麼事情時,又可能要再追加至少一個小時以上。
失智症的確有許多不容易處理的問題,這些行為紛紛困擾著照顧者,影響他們自己的日常生活,也影響了照顧者與失智者間的關係。
失智者在不同階段會面臨不同的症狀,然而歸納的起來有四個不同類型的行為模式造成照顧者苦不堪言,分別是緩慢(Slow) 、錯誤 (Error)、煩擾 (Annoying)、 紊亂 (Chaos)稱之為 SEAC。
緩慢(Slow) :思考會因為失智症的病程逐漸的衰退,當思考變慢或是不容易有清晰的思路以便分析事情的時候,便很容易宛如斷片一樣,做事情做到一半慢下來了或是停下來了。此時照顧者只會趕著失智者「為什麼不繼續做?」、「 你停在那裏做甚麼?」、「就穿這個就好了,幹嘛還在選?」,殊不知他的腦子還在繼續蒐集他所能找到的資源去做下一個動作。
錯誤 (Error) :做錯事情也是照顧者常常會抱怨病患的問題,他們在廁所裡挖糞圖牆(參考:
6法減少「挖糞塗牆」的失智行為)、用馬桶裡的水還是魚缸中的水洗手、把冰箱裡的生食拿來吃、把衛生紙塞在口袋裡等等。因為失智者的思考已經無法與正常人一樣,錯誤的判斷衍伸出錯誤的行為會經常的發生。
煩擾 (Annoying):「都跟他說過幾月幾日我們要去看病,兩個小時後又問同樣的問題 ! 」、「告訴他不要出去外面,他還是一樣出去 !」同樣的問題一問再問,狀況一再的發生,不是才跟失智長輩說過,不要這樣做,還是已經跟長輩說過多少遍,他還是不聽。
紊亂 (Chaos ):失智者的行為經常是捉摸不定的,有些人一直喊著要出門,有些人卻只喜歡待在家中,有些人整天不睡覺,又有另一群人是睡整天的,半夜又不睡起來要做這個做那個。他們不按牌理出牌,該做甚麼事情卻不做,不該做的卻做得很勤。這些問題又因為常常跟照顧者不一致,導致照顧者身心俱疲。
這些問題模式可以用COS法則來處理:
COS法則:冷靜 (Calm)、觀察 (Observe)、分隔 (Separated)
冷靜 (Calm):冷靜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事,所以需要經常訓練,才能夠快速第一時間便有能力冷靜下來。許多照顧者自責的原因多半在這個時候沒辦法冷靜,罵了、還是打了失智症長輩讓他們一直耿耿於懷,為減少內疚首先便要冷靜。冷靜的方法可以離開現場,做其他的事情包括聽音樂、看電視,就是別做與失智者有關的事情。
觀察 (Observe):觀察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急迫型,還是純粹踩到自己的地雷? 許多問題多在沒有讓自己該休息的時候可以休息,原本預計的事情卻因為失智者的突發狀況耽擱了,有些事情並非那麼急迫也不重要,但出現了就是會讓自己心煩、憤怒。
分隔 (Separated):把事情與失智者分開,這是照顧者最困難的行動,本來就是他做的事怎麼能把事情分開,其實不是他闖的禍,而是他的疾病讓他這樣的,如果他是正常人也不會想在魚缸裡面洗手,所以該憤怒的對象應該是疾病,但照顧者往往卻對病患發脾氣,這樣的行為無可厚非,千萬別再落入愧疚的輪迴中,只要繼續練習讓自己冷靜下來,觀察所有的事情,最後把人與問題行為分開,相信一次會比一次更快速地讓照顧者能夠調適好自己的反應,並且做出適切的行為。
當照顧者知道有緩慢 、錯誤 、煩擾、 紊亂可能會造成自己的情緒波動;輔以冷靜自己的情緒、觀察事情的脈絡、分隔失智者與問題行為,便可以在問題行為出現的當下,做出適切的反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