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幾乎任何時段都能在Clubhouse上找到談論Clubhouse使用心得的房間,最常討論的話題,就是Clubhouse和Facebook、Instagram、WeChat、聲網、Podcast的比較。
每次談到差異化,演機制和同溫層這兩個關鍵字就一定會被提及。因為大家在這個平台有機會和自己崇拜的企業家或偶像對話,因為「話語權平權」而開始產生同溫層被打破的感覺。話語權是否平權還兩說,但話語權和同溫層的本質其實並不相同。
人腦的大數據預測模型
遠古時代的人類為了感知危險,發展出一套演算系統,以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為參數,預測每個動作之後即將發生的事情。
人類的危險預警系統「杏仁核」,能激活戰鬥或逃跑,並連結到我們的DNA中。為了保證人身安全,一但事情的發展、別人的反應和我們預想的不同,我們會感到不安全,進而產生攻擊性的批判行為,或逃避性的屏蔽對方。
換句話說,同溫層是大腦算出來的。
Clubhouse及一般社交軟體的演算機制
社交軟體並非上帝,所有的社交軟體都需要用戶的參與才能存活,因此演算法只是順應人類的行為模式生成。
當用戶開始在平台上動作,科技公司就會蒐集我們一切的在線行為,包含喜歡、分享、評論、點擊、停留時間等相關訊息。當訊息量夠大時,演算法會開始根據我們的喜好推薦我們感興趣的內容。於是,我們會看到更多和我們意見一致、喜好相仿的內容,形成「同溫層」,也稱為回聲室效應(echo chamber)或過濾氣泡(filter bubble),導致我們難以感知到與我們不同的意見。
Clubhouse根據我們的朋友追蹤清單及喜好推薦房間,用戶參與的房間會被系統推送給該用戶的追蹤者(follower),因此所有用戶都有機會找到更大一群信念與自己相近的人。
此外,Clubhouse的邀請碼並非傳說中的「2個」,隨著用戶在平台上越活躍,Clubhouse會開放給該用戶更多邀請碼,讓更多適合該產品的潛力用戶加入。
引發衝突的演算法
我們會取消關注與我們意識形態相反的用戶,也會和意識型態相同的用戶互動。然而,在自然使用下,仍有29%的內容會出現與我們意識形態相衝突的觀點,為什麼呢?
因為許多用戶在遇到與自己意見牴觸的內容時,會留下生氣情緒、留下憤怒的評論,甚至搜尋和點擊更多相關訊息。Facebook的數據科學家曾在2015年向《紐約時報》表示,個人選擇要點擊哪些故事的影響,比Facebook的過濾機制更大。因此引發衝突與對立的內容會有三分之一的機會被看見。
上週有全球兩岸三地的用戶在Clubhouse抒發政治見解,有許多用戶都較真的動了怒,而這樣的房間接二連三的開,將激動的情緒接力傳下去。
真正賦予平台及演算法生命的,還是用戶行為。就像Netflix的影片The Social Delimma說的,用戶使用平台的方式往往跟平台當初被設計的原意不同。
你覺得,因為言論與意識形態造成的衝突是誰的責任呢?是政府、科技公司、演算法、使用者,還是新聞從業人員?
而社群平台上那些牴觸我們意識形態的言論,是分化社會的元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