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2/2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內外不同,分類械鬥(一):內團體與外團體初探

接下來我要寫的是《陳豐偉編譯社》這一階段最核心的議題,內團體與外團體。當我們講到認知偏誤、認知失調選擇性接受優於平均效應幸災樂禍等等,都會有個內建在人類大腦的機制埋伏作祟,引誘、擴大這些心理效應。這機制就是「內團體」(ingroup)與「外團體」(outgroup)的區分。
內團體、外團體的心理機制,從我們懂得人我之分、認識家人以外的人時,就已經開始運作。牙牙學語時,我們已經有內外之分,等上幼稚園,內外團體更加鮮明。以小學生為例,我們分班可能是隨機按順序分配,但等班級成立,七歲小童馬上就會有班級意識,會先認同同一班上的同學、老師。一旦有班級間的比賽,敵我意識隨之增強。
本圖選自Canva
本圖選自Canva
在有機會認識時,我們會在茫茫人海尋找同國、同語言、同鄉、校友、相同職業、同膚色,如果有共同的分類,聯合陣線就比較容易形成。如果一群陌生人被找來玩心理實驗遊戲,隨機編組的人,加上一點識別標誌,馬上就會有「內團體」的意識,產生凝聚力,對同團體的人的認同度、好感度會增加。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