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計劃、記錄與自主學習

    從雙胞胎女兒讀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陪著她們做寒假、暑假的生活計劃與紀錄。首先找一張比較厚的全開海報紙,再教她們用電腦繪圖,列印出許多張A4的表格,然後貼在海報紙上,把未來假期的每一天、每個可以安排的時刻,清清楚楚地攤在自己面前,除了填上預定的活動外,每一天真正做了什麼事,到哪裡去,都要登錄在上面。
    記錄幾次之後,她們開始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現在遇到短假期或週休二日時,也會主動列表做計劃。其實早在她們剛上小學時,每年的寒暑假作業,我們就鼓勵她們把到哪裡玩,以及收集旅遊的紀念品或所拍攝的相片,整理成圖文並茂的作業;等她們長大一些,連假期中閱讀過的課外書或看電影的心得也一併整理進去。
    我相信孩子對於製作這種比日記還生動有趣的實況記錄會感到很有成就感,這些紀錄甚至具有實用價值,好幾次我都發現她們會去翻看前些年整理的寒暑假生活紀錄。
    製作假期專用的全開海報紙大的計劃表是很簡單的,左側列出整個假期的日期,上側則是依每個階段不同的生活重點來分類劃格子。比如說,AB寶現在是八年級,明年就要考基測,所以學習重心就逐漸偏向考試科目,所以上面欄位包含了各種課程,以及電影日劇及小說還有活動旅行及其他這些項目。每天做了什麼就在那個欄位的當日空格中記錄下來,因為整張表格一目瞭然,在每次記錄時會順便看到前一天或前些天究竟做了什麼事,讀了那些書或看了多少小說或電影。
      一般人往往忽略了記錄本身對於我們潛意識的激勵或督促作用,但是我們往往會高估了計劃的效果,在各種企業管理的影響下,我們習慣以願景,以短中長程各種詳細的計劃來要求自己。但是依我個人的經驗來看,通常滿懷雄心壯志地把未來一天一週或一個月的詳細計劃訂出來之後,也許不到三天兩天,我們一定會達不到計劃的目標,然後很快就會放棄了整個計劃,內心當然也會有挫折感,覺得自己很差勁。
      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們又被什麼事情給刺激後又振奮起來,於是又擬定了一張計劃表,可是同樣的,計劃的執行紀律又撐不了多久,果然又再一次放棄了。當孩子這樣的經驗多了之後,他們只會認定自己沒辦法安排自己的時間,也就是放棄自主學習的嚐試,由家長或學校來安排進度,必須靠外人的督促來過生活。
      記錄與計劃的最大差別是沒有「價值判斷」,只是如實地把今天所做的事情分門別類記載下來,沒有達成不達成目標的壓力,也沒有「真差勁」或「好棒喔,超前進度」的自我評價,但是當我們每一次在逐項記下自己今天已經做過的事情時,潛意識會讓我們在往後每一次的自由選擇時,會去做項目中有列出的事項,同時也會讓我們無形中更會觀照時間的流逝。
      而且,這些列出的項目,其實就是我們短中期的目標,跟詳盡的計劃所列項目大致是一樣,只是我們沒有「強迫」自己要在那一天完成那個項目多少的進度,在記錄過程中我們的心情是自由沒壓力的。
      我自己是從高中時發現「計劃」與「記錄」的差別,同時就開始做記錄,一直到今天。記得在大學時修心理學,曾在某一個心理學家的論文中看到有討論到記錄功效的相關文章,後來大學畢業曾經要跟學弟妹分享經驗時,想找出這篇論文以資佐證,卻找不到,有點可惜。
      這種依不同階段做不同分類的記錄,我仿照史記的體例,把它稱為「紀傳體」,相對於「紀傳體」,當然也有「編年體」(相片的整理我也是依這兩種模式),我會在每個階段(通常是每個學期或寒暑假為階段區分)挑選一、兩個星期記錄一份詳盡的編年體,也就是巨細糜遺記錄下每天的流水帳,從幾點起床,幾點用餐,上廁所用了幾分鐘,無所事事東晃西晃花了幾分鐘,碼表放在口袋裏隨時記錄,編年史詳細到以六分鐘(零點一小時)為記錄單位。這樣的記錄當然後累,因此也不需要記錄太多天,這種方法主要是檢視那一個階段自己的生活節奏與對時間掌握與利用的方式。每隔幾個月玩一次這樣的「遊戲」,生活中即便不再戴手錶,也能有時間感,同時比較能夠時時刻刻「活在當下」,注視著自己的行為舉止與時間空間的關係。
      不過,對於AB寶而言,目前我只是讓她們試著在寒暑假做「紀傳體」的記錄,至於平當上課日還是依照學校的進度學習。
      一般而言,自律學習指的是自己設定學習目標,並且找出可以達成目標的方法或策略,並且能監控自己的學習歷程,根據學習結果調整方法再繼續學習。讓孩子從記錄中找到成就感,我想是自律學習中監控自己學習歷程非常好的練習。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