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之我見:看了李家同的文章有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看著政府如火如荼在推「雙語教育」,我身為英文老師,心中有些不鳴不平的想法,我相當樂見教育主管機關重視語言教育,但沒有配套措施情況下,為雙語而雙語根本是急就章的政策。
首先小學教育階段,很多科目均著重在基礎能力的奠定,全英文教英文科尚可接受,但是要用英文教學生學數學?用中文教學生數學,小學生都不見得學得會了,而師資來源呢?是找英文好的數學老師嗎?還是要英文老師去學怎麼教數學?目前並沒有任何的師培機構有雙語教學師資的科系,一個是文組,一個是理組,怎麼期待這種天南地北的雙專長,除非是以英文為母語的數學老師,否則一個僅會簡單英文的數學老師,能給孩子好的全英文數學教學嗎?我內心打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接下來就算師資沒有問題了,但學習數學不像飲食,不是你餵他們吃東西,他們就吃得下去,就算勉強吃下去了,也不一定能消化,好就算大多數學生都能接受這樣的學習模式,也能適應良好,那少部分低成就學生怎麼辦?家境好的就自己送補習班或安親班自力救濟,弱勢家庭呢?就只能自生自滅了。
我的學校學生畢業後,升上了大學,有的也遇上了全英文授課的問題,即便學了多年的英文,難免也因教授的口音和課程難度的問題,問他們如何解決英文聽力影響學習成效,他們也只是兩手一攤,課後自己用加倍的時間自習,反正現在網路發達,想用功不愁沒資訊,高職畢業生尚且如此,如何強逼小學生提早放棄數學學習呢?
任教三十年來,看太多外行領導內行的政策倉促上路,完全不管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的提醒,反正當官的人最大、最真知灼見,先做再說,反正「別人的囝仔西每料」,到時候先要求實驗學校或試辦學校辦一些風風光光的成果發表會,再找些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做些前後測分析,最後意思意思地花一些人力在補救教學上,反正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政客圖的就是眼球關注度和網路聲量,誰跟你在乎教育百年大計。
至於一直被政策執行者拿來比照的雙語國家新加坡,風土民情、人文地理和我們完全不同,新加坡種族複雜,以英語為母語才能不偏不倚,新一代華裔父母根本不講中文了,我們去新加坡自助旅行,動物園解說導覽都是全英文的,新加坡是以英語為母語,根本不能做為我們借鏡效倣的對象。
若真要落實英文教育,應該在課程中讓英文聽說讀寫全能力均等,讓學生會用英文,而不是英文考高分,我們的課堂常只教應付考試的讀寫能力,缺乏溝通用的生活英文,這才是目前英文教學成效不彰的最大問題。
真的很擔心本來有些學生只有英文一科學不好,一進行雙語教學之後,連數學也有學習障礙了,而這個障礙竟然是政府加上去的。
從教甄簡章來看,教育當局已經在廣聘雙語教師了,所謂的實驗與試辦都是例行性活動,根本就是勢在必行了,但是這樣真的對孩子是好的嗎?我心中存著一個大大的問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是我為接下來的連載小說計劃所新創的專題,小手上路,不熟練之處請多包涵,題材均來自周遭人事物,再加上想像與自由發揮而成,寫作的時候我是作者,完成之後,讀者才是作者,可以邊看邊恣意想像,化文字為想像畫面,讓人物靈動有生命,讓我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年前擔任教務處實驗研究組長,經管所有的實習老師業務,有感而發在部落格寫下的文章。 當時實習老師遭教學實習指導老師「退貨」,六個月的實習生涯在第四個月時嘎然而止,過了這麼久了,都還能從字裡行間讀出當時的憤怒與不捨。
     今天安排William和Amanda到萬大國小進行文化交流,12:20從學校出發,先將車子停在萬大國小內,再帶他們去吃午餐,Amanda指定要吃開學時中式食物介紹時吃過的八方雲集,這次除了鍋貼和水餃,還加點了小菜—泡菜和豆干及海帶,另外點了酸辣湯,並告訴他們吃飯時配熱湯是亞洲人獨有的習慣。
「離開舒適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雖然要下定決心很難,但是我覺得我很幸運在小的時候就理解到這個道理」這些話是我從一個來台交換的德籍學生訪談中摘錄下來的。   我以前當過教務處的實研組長,業務之一是負責交換學生的接待,曾接待過美國、法國、德國及巴西來的交換學生.
多年前我帶的導師班,有個學生(以下用KC來簡稱)興趣是讀書,但僅限教科書,他是個很用功的小男孩,下課了,女生們成群結隊去上厠所、聊八卦,男學生們打打鬧鬧,不然就是倒頭大睡,只有他乖乖地坐在位置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更多時候是纏著想回辦公室的老師問問題。
這二、三年連續參加了幾場學生的婚禮,依照進度正是她們逐漸從妻子的角色轉變成母親的時刻了,談戀愛時一言不合,大不了大吵一架之後各自回家,但結了婚之後就不一樣了,二人在同一屋簷下,適必要吵出個遊戲規則,讓往後的類似爭執有個可依循的依據。
昨天我學生從台中搭高鐵來找我,為了可以不受干擾地談天,我直接在家開伙,中午就簡單吃個泰式酸辣烏龍麵,烹煮過程中,先烤一小份牧羊人派給她墊墊肚子。我用的是團購金園排骨時順便買的湯底加麵的組合包,但我們只敢吃小辣,只用了1/4的湯底配二包麵,水滾調好湯底濃度,先放切片番茄,熬出甜味,再放入青菜和烏龍麵。
多年前擔任教務處實驗研究組長,經管所有的實習老師業務,有感而發在部落格寫下的文章。 當時實習老師遭教學實習指導老師「退貨」,六個月的實習生涯在第四個月時嘎然而止,過了這麼久了,都還能從字裡行間讀出當時的憤怒與不捨。
     今天安排William和Amanda到萬大國小進行文化交流,12:20從學校出發,先將車子停在萬大國小內,再帶他們去吃午餐,Amanda指定要吃開學時中式食物介紹時吃過的八方雲集,這次除了鍋貼和水餃,還加點了小菜—泡菜和豆干及海帶,另外點了酸辣湯,並告訴他們吃飯時配熱湯是亞洲人獨有的習慣。
「離開舒適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雖然要下定決心很難,但是我覺得我很幸運在小的時候就理解到這個道理」這些話是我從一個來台交換的德籍學生訪談中摘錄下來的。   我以前當過教務處的實研組長,業務之一是負責交換學生的接待,曾接待過美國、法國、德國及巴西來的交換學生.
多年前我帶的導師班,有個學生(以下用KC來簡稱)興趣是讀書,但僅限教科書,他是個很用功的小男孩,下課了,女生們成群結隊去上厠所、聊八卦,男學生們打打鬧鬧,不然就是倒頭大睡,只有他乖乖地坐在位置預習下一堂課的內容,更多時候是纏著想回辦公室的老師問問題。
這二、三年連續參加了幾場學生的婚禮,依照進度正是她們逐漸從妻子的角色轉變成母親的時刻了,談戀愛時一言不合,大不了大吵一架之後各自回家,但結了婚之後就不一樣了,二人在同一屋簷下,適必要吵出個遊戲規則,讓往後的類似爭執有個可依循的依據。
昨天我學生從台中搭高鐵來找我,為了可以不受干擾地談天,我直接在家開伙,中午就簡單吃個泰式酸辣烏龍麵,烹煮過程中,先烤一小份牧羊人派給她墊墊肚子。我用的是團購金園排骨時順便買的湯底加麵的組合包,但我們只敢吃小辣,只用了1/4的湯底配二包麵,水滾調好湯底濃度,先放切片番茄,熬出甜味,再放入青菜和烏龍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以下是講話內容的重點條列: 1. **AI與教學的調整必要性**: - AI無法創造,但能輔助教育模式的變革。 - 傳統講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限,需調整策略。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挑戰**: - 假設學生不喜歡學科,尤其是英語課程。 - 學生需要感興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文中強調國際交流活動的目及參與方式,參加交流計畫對學生學習英文和開拓視野的重要性。
公立學校推動雙語教學已有一段時日,這期間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現場實施的狀況,供政策制定者思考。目前公立的雙語國小如果過江之鯽,然而實際運作狀況真如我們想像的嗎?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雙語教育研討會主題論壇的整理,邀請各位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憶起參與討論。 EMI課程的實施,對於專業科目教師和英文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與需求有哪些? EMI教學環境中學生在EMI課堂中的需求、教師的雙重角色該如何調適? 教師在幫助學生語言學習或專業知識理解時,又需要什麼協助呢?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
以下是講話內容的重點條列: 1. **AI與教學的調整必要性**: - AI無法創造,但能輔助教育模式的變革。 - 傳統講課方式對學生學習成效有限,需調整策略。 2. **學生學習動機與挑戰**: - 假設學生不喜歡學科,尤其是英語課程。 - 學生需要感興
聽一個到台灣求學的外國人說,因為語文基礎差所以需要在心裡把老師講的中文念好幾遍才能理解意思…… 就覺得,這情形我也有過啊? 難道我其實是外國人?! 大概進入國小正式開始有系統的學習之後,我就一直不太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老師用一個方式就要三四十個小孩都達到一樣的理解?是這樣的,如果在開始
Thumbnail
在全球化時代,甚至連台灣也慢慢重視起雙語教育,多語能力已成為競爭力的重要標誌。母語式教育作為一種科學而有效的語言學習方法,逐漸成為關注焦點。本文將延伸告訴你相較於傳統我們所接觸的填鴨式教育... 母語式教育的概念 母語式,顧名思義是指通過模仿母語學
Thumbnail
文中強調國際交流活動的目及參與方式,參加交流計畫對學生學習英文和開拓視野的重要性。
公立學校推動雙語教學已有一段時日,這期間許多教育專家都提出現場實施的狀況,供政策制定者思考。目前公立的雙語國小如果過江之鯽,然而實際運作狀況真如我們想像的嗎?
雙語教學的重點還是在學習內容,但因為學習內容是透過語言而學習,所以語言的「運用」能力不能忽視。重點是語言的運用能力不是光看語文考試檢定成績就能夠判斷的,所以需要其他的佐證資料。   類似的道理-- 又到了大學面試高中生的時候了,新聞寫有些美國大學開始恢復要求學生繳交 SAT (類似高中學測)的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關於雙語教育研討會主題論壇的整理,邀請各位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憶起參與討論。 EMI課程的實施,對於專業科目教師和英文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與需求有哪些? EMI教學環境中學生在EMI課堂中的需求、教師的雙重角色該如何調適? 教師在幫助學生語言學習或專業知識理解時,又需要什麼協助呢?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臺灣雙語教育挑戰和機遇的研討會回顧,並試著提出更深入的討論和思考。 透過分享《國際雙語教育研討會》的內容,希望提出思考和討論。 簡言之,這篇文章呼籲更多關於雙語教育的持續討論和思考。
Thumbnail
隨著雙語國家政策的實施,英文學習可以說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而提到學習英文,也有許多英語教學者不斷地提及「用英文思考」的重要性。但「用英文思考」這個說法的合理性產生疑惑,究竟這樣的說法是否合理呢? 如果「用英文思考」的說法並不合理,那目前正在推動的雙語教育政策,是否需要調整呢?
Thumbnail
臺灣英文教育從小學起源,但是英文學習程度始終未達到普遍性的提昇,考試成績雖有提升卻仍然低於理想水平。本文檢討這樣的問題所在並提供自學心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