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生氣的小孩
睡前閱讀
《白雪公主》(三采文化),情節推展到七個小矮人的時候,小兒子非常仔細地辨識圖片,並且追問:「小矮人有名字嗎?」當然囉,他們分別叫做小迷糊、開心果、噴嚏蟲、氣寶、萬事通、羞羞,還有睡寶。
唸完後,捏捏小兒子臉頰喊他氣寶,愛生氣的寶貝。
「我就是氣寶!」他如同書中那小矮人般眉毛翹起、瞪大牛眼,一張臉忿忿的。
沒意料他會大方承認。或許,當小孩情緒起伏如海浪風湧,一切大小波瀾、濤聲、近處和遠去的水紋,他的心靈都能感受到,因此他知道自己正在生氣,外表是頑劣幾乎要惱怒別人的模樣,內在其實也並不好過。過去我受到一些觀念束縛,諸如,孩子耍脾氣是家長寵出來的,又如,控制不了孩子就不要帶出來,再如,擔心自己成為一個被孩子情緒勒索的母親。是以,當孩子出現不合宜的負面的行為舉止,便忍不住要跳出來指責和導正。
然而,狀況並沒有改善,星星之火反倒助燃為熾熱的燎原大火,成就一片荒蕪。
記得某次我因故對大兒子講道理(自認為母子之間應該理性溝通,將問題關鍵娓娓道來分析給小孩聽),他卻冷冷回應,「你講完了沒有?」
暫時冷處理
親友以為小兒子是較親暱人的孩子,但是他拗起來也頭毛冒煙,要人安撫、尋求慰藉、不斷找理由搪塞壞脾氣;如果你讀過這一篇
小孩會要求大人花錢買書的書就知道他的難纏。前些日子,我約莫是疲倦了,決定什麼都不說、不跟他爭辯,只是默默注視一個氣呼呼的小孩。尚未被激怒時我願意拍拍摸摸小孩的背和頭,如果自己情緒也遭殃了就直接離開現場(通常是假裝離開一下下,很快又溜回來孩子身旁)。
什麼都不說,意味著停止與孩子對話。閉上嘴巴,打開耳朵,單純底聆聽他語言背後將指涉的意涵。語言哲學家
維根斯坦試圖把日常語言比擬為凹凸不平的地面,正因為凹凸不平,而非平滑冰層,亦非高低懸崖,才可以行走而不致於滑溜摔傷。一條難走的道路呀!彷彿屏東阿朗壹古道那樣遍布鵝卵石和低丘的路徑(延伸:
帶孩子踏上阿朗壹古道),走的膝蓋與腳底都疼痛了,卻因為沿途風景而感動。
奇妙的轉變
★ 這日,小兒子上學前生氣了。我確定他睡眠充足、衣服鞋襪已更換妥當、課程與人際皆正常,就是想躺在床上邊抱著枕頭邊抱怨:去幼兒園好無聊、媽媽要很早來接回家、今天也不要上科學實驗班(←自己指定要參加的)。
我不再勸說(反正我說一句他就哀嚎另一句),只是把他挖起來,穿鞋,揹書包,搭電梯下樓,載上親子腳踏車前座,行動過程中他持續抱怨個不停。上路後我專注踩腳踏車,斜睨來車安全與否,順道將耳朵打開像一隻大象那樣搧呀搧;這日,陽光溫溫的,初夏微風帶來一點清涼,早餐店熱絡去來,巷弄裡有不少像我們這樣趕上學的親子組合,相互形構成一個奇異世界。
小兒子忽然悠悠底說,好啦,去上學就去上學!不然今天上科學實驗班也可以!
停紅燈時我低下親他一下,仍舊沒有多說話。
★ 今日,小兒子上學前又生氣了。平日在幼兒園吃早餐的他,突然想去買過一次三明治的早餐店買沒有夾小黃瓜的三明治來坐在腳踏車兒童座位上邊騎邊吃(呼~)
由於沒有先騰出去早餐店的時間,上學路程變得有點趕;但是他氣呼呼底堅持很餓今天要吃。第一家沒開,溝通後去第二家,沒有賣沒有夾小黃瓜的三明治,所以繞去第三家,但是餐檯的三明治全部夾入小黃瓜,時間更急迫了。勉強說服他挑選一個鮪魚口味,眼看快遲到,我踩腳踏車更迫促,他卻一直要求媽媽幫他吃光黏在土司和火腿中間的小黃瓜絲。當他反覆言說,我卻安靜下來了。
天氣熱熱的,陽光刺眼,我專心前進,偶爾順著建築物的陰影向前騎,偶爾停在樹蔭裡等待紅燈。綠色葉片被金色陽光照耀的叮叮噹噹,我的耳朵打開了。
——(他說)媽媽我突然想到,吃壽司的時候我把小黃瓜和美奶滋一起吞下去喔。
——(他又說)一點脆脆的,有點甜甜和鹹鹹。
我不搭話,繼續踩腳踏車,直到校門口才低頭看看他已經吃完半個三明治,讚美一句「 不挑食好棒」;然後他決定把另外半個三明治帶進幼兒園吃光光。
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透過小孩日常語言,我感受到語意背後的情緒變化和情感表現;而其中起伏轉折來自於他個人的體驗。或許不適合用「 領悟」來概括之,比較像是他「 知道」因而累積了一些作為小孩的經驗值。例如,這樣鬧沒有用,又如,其實上學也不差,再如,試試看吃一口也不錯。他「 知道」便影響他「行動」,遂也安撫了他個人「情緒」。
此外,他的語言對象一直是媽媽,意味著他企求著什麼、他試圖博取一些什麼,那無疑是來自媽媽的認同,以及關愛。至於我,不是不願意在過程中付出,而是情緒極度煩躁,理智線緊繃,一旦斷線將會用回到行為主義的套路,所以保護自己的理性也是在保護孩子的不被自己傷害。
ಠ.ಠ 你是否看過以下戲劇情節:
溫馨民宅裡,客廳整潔,茶几上擺放鮮花,反襯出一旁父親氣急敗壞,他抄起棍棒正準備要揍那個逃學的少年,母親立刻痛得掉下眼淚來(少年甚至都沒哭),她一反平日乖順模樣,像一隻大貓那樣搶下棍棒、推開父親,著急底說,「你先走開,走開,孩子我來處理就好。」(噗哧~)
作為一個當下沒有後援的全職媽媽,必須要身兼白臉和黑臉,且維持家庭秩序如常運轉,那麼就把可能的傷害將低。聆聽孩子說話,有時候有趣,有時候不忍,尤其是媽媽已經關閉大門,而孩子依然叩門的那瞬間;但是放心,媽媽開窗了,一直都在。
※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 情緒課:運用正念,在暴風雨中確保安全〕文中提及當孩子置身情緒風暴中,身旁主要照顧者應試圖找到一個位置站穩,而不要把自己捲入風暴中。作家李儀婷有精闢分析,可以點進去看看。
我嘗試過在小兒子生氣時,提醒他唱「不生氣魔法歌」,有時候還會說「我們一起唱吧」,但每次都失敗。他總倔強底說,不唱,就是不唱啦。也許這一句話就是情緒的傳達,他正在強調自己是生氣的,因為某個令他不滿的事件所以他必須生氣,直到他能完成陳述事件並且獲得事件的解決方法、圓滿落幕。
事實上,我們多次共讀情緒繪本,每次他都覺得自己有點像生氣王子,也有點像愛哭公主。質言之,很多批評的話許不需要出自大人嘴巴,小孩已經透過故事明白箇中道理。反思大人自身,我們是不是說太多?是不是為了管教而管教?為了讓別人知道我有在教小孩所以教小孩呢?
珍貴的慢慢教
我遇過不得已的狀況。某假日,小兒子在捷運上因口渴想喝養樂多而大哭,從頭前庄站哭到先嗇宮站,才過了一站,卻因為他的震天哭聲已經吵到乘客,我急忙抱他離開車廂、車站,爬上路面後再等他哭完、好好說話。這是多麼奢侈珍貴的處理方式!
我用全職媽媽模式全心對待五歲的小兒子,然而不過是四年前,大兒子五歲的時候,我卻因為全職工作、長期睡眠不足、疊加職業婦女的疲倦而粗心對待他(延伸:
因疲倦而動怒的母親)。也曾經購買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疲憊媽媽的修復練習,希望按圖索驥、找到出口;最後選擇了放下許多擁有。換句話說,冷處理模式是非常耗時間而磨人,也是一種珍貴的陪伴模式,它讓孩子在時間之流裡慢慢懂得。
媽媽的角色扮演有千百種,答案既不單一,也無法廉價的判斷對\錯。炎熱的火宅日常中,萃取一杯順口的冰滴咖啡已經難得,我僅僅提供一種可能性,因為我感受到當孩子情緒平復後,與自己和解,並重新用語言來探求媽媽的愛,那是屬於他人生道路中的甜蜜追索。
▲氣噗噗,這是一個小女孩一直很生氣的故事喔。有陣子早晨以聽故事取代叫喚小兒子起床,他連續好幾天選擇播放「氣噗噗」。如果你好奇故事內容,也點入聆聽吧。
❤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
拍拍手、按愛心,記得追蹤「
陪孩子看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