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第一時間就覺得,攻擊醫療人員的確診者是精神病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兩天傳出有確診住院者,用刀子刺傷醫護人員的事件,馬上就有人傳訊息問我,這位嫌犯是不是精神病人?
為什麼社會上只要發生匪夷所思的暴力事件,大家就第一時間懷疑精神病人?請問台灣這幾年零星發生的醫療機構暴力事件,還有其他醫療糾紛,或者患者和家屬刁難醫護人員的事件,通稱「醫患矛盾」、「醫患衝突」各種事件,幾件是精神病人做的?不都是一般人嗎?
因為沒有第一手的評估資料,憑殘缺零星的媒體報導,我也無法判斷他是不是精神病人。但如果有相關病史,入院隔離時,應該會有精神病專科醫師會診,並針對精神病史另外有治療方針,但因為沒有這方面的資訊,我猜測他應該不是精神病人,但這只是簡略的判斷,沒有當面的評估我也不能確定。
台灣進入三級防疫警戒之後,許多人被迫不能外出,學校停課,職場停工或在家工作者越來越多,大家關在室內久了,很多人都反應各種「精神病症狀」要出來的,無論是開玩笑的或真的精神狀況出問題,各種網路梗圖、迷因不是滿佈網路上?很多人精神上無法承受這樣一直被限制人身自由,隨著確診者增加,總有幾位無法接受就出現暴力行為的,雖然這種行為不見容於社會和國法,但現象本身不是很合理?世界各國都有暴力抵制防疫措施、醫療行為的事件,為什麼台灣發生,大家都要把責任推給精神病人?
我現在天天跟廿幾位精神病人在一起,社區精神復健機構本來是沒有門禁,但現在住民被迫足不出戶,也是一起承擔,大家都配合,我也沒看到大家被關了兩個多禮拜,有什麼症狀惡化或失控的情形,就我所看到的,有些精神病人的自制能力還高過所謂一般人。
這幾年疑似精神病人的暴力刑事案件,民眾和社會輿論往往也隨案件發展,產生極為前後不一的扭曲。事發當時就眾口一致說,犯案的不是精神病就是變態,總之精神不正常。司法審理開始,專業的精神鑑定也傾向犯人可能受病症干擾,而有暴力行為,輿論馬上改口指責嫌犯裝病,醫療專業和司法人員被欺騙了。如果法院真的依據專業鑑定,輕判甚至無罪,輿論立刻罵「恐龍法官」、「關在象牙塔內的醫學專家」。就這樣亂罵了好幾年,也沒看到誰檢討自己標準隨時浮動,更別提反省自己對於精神病人的歧視、偏見。
疫情蔓延,大家都不好受,發生這樣的事,人神共憤,但是把責任推給精神病人,這種無聊的歧視和污名,拜託就省省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身為一個愛看電影的社工,過去也曾經在部落格寫過一些「長的像影評」的心得文,希望能用社工的觀點,提供一些對於電影不同的角度。當然,有些電影跟社工領域,八百竿子打不著,就純粹是表達自己的感覺、想法而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陣子我經常想,後代子孫問起疫情期間我做了什麼?怎麼回答?要老實說嗎?如果講真的我只能說:「阿公都在機構做資料、整理文件,回覆政府單位要的東西,準備等政府來檢查。」 這不是政府刻意要「擾民」,跟衛福部、疾管署這些衛政人員,十幾年來斷斷續續打不少交道,我所理解的台灣公務體系,他們素質算高官僚架子算低
前兩天去參與我們這個業界,公立指標性大型機構的消防逃生演練。 看完之後五味雜陳,倒不是他們做的不好,工作人員都很投入,流程也沒什麼可挑剔的,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但是,演練結束之後,我只有一個念頭「如果真的發生火災,照這個方式逃生,會死傷慘重!」我也認為工作人員都心知肚明......
很多人都相信,把這些人都抓光關光殺光,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在這個領域工作幾年之後,我也懶得去辯解這群人問題有多複雜,只能這麼回答:要是真的這樣就好了。
前幾天又傳出有心智障礙機構,受到社區抵制的消息,我在想那些參與抗爭的大嬸大媽,那些聲嘶力竭、言之鑿鑿指控心智障礙、精神障礙者,會有攻擊性甚至傳染性的,他們發言時腦中對於心智障礙、精神障礙者的圖像,很可能是年輕時《我是一片雲》電影裡林青霞飾演的女主角,而不是任何官方、民間製作去污名、歧視的宣導出版品
這陣子我經常想,後代子孫問起疫情期間我做了什麼?怎麼回答?要老實說嗎?如果講真的我只能說:「阿公都在機構做資料、整理文件,回覆政府單位要的東西,準備等政府來檢查。」 這不是政府刻意要「擾民」,跟衛福部、疾管署這些衛政人員,十幾年來斷斷續續打不少交道,我所理解的台灣公務體系,他們素質算高官僚架子算低
前兩天去參與我們這個業界,公立指標性大型機構的消防逃生演練。 看完之後五味雜陳,倒不是他們做的不好,工作人員都很投入,流程也沒什麼可挑剔的,可以用「完美」來形容。 但是,演練結束之後,我只有一個念頭「如果真的發生火災,照這個方式逃生,會死傷慘重!」我也認為工作人員都心知肚明......
很多人都相信,把這些人都抓光關光殺光,問題就解決了,但是在這個領域工作幾年之後,我也懶得去辯解這群人問題有多複雜,只能這麼回答:要是真的這樣就好了。
前幾天又傳出有心智障礙機構,受到社區抵制的消息,我在想那些參與抗爭的大嬸大媽,那些聲嘶力竭、言之鑿鑿指控心智障礙、精神障礙者,會有攻擊性甚至傳染性的,他們發言時腦中對於心智障礙、精神障礙者的圖像,很可能是年輕時《我是一片雲》電影裡林青霞飾演的女主角,而不是任何官方、民間製作去污名、歧視的宣導出版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北捷美工刀傷人事件後,想到之前曾和身邊的人討論到「精神病患殺人無罪」的爭議。但那次討論的經驗不是很好,到最後變得很無力,我們都找不到理解彼此的交集,就只是各說各話而已。
Thumbnail
長期以來,到底一個人怎麼樣才是「精神正常」?怎麼樣才是「精神異常」?一直有許多爭論。它真的是陰謀論裡面所說的,是一群人為了牟利而創造的「診斷準則」,並藉以催眠大眾,進行「不當圖利銷售」而創造出來的嗎?或者,它是有權有勢的人,針對弱勢族群,設法在行為上貼上「異常」的標籤,藉以剝奪這些弱勢族群的權利呢?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最近在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位精神科醫師已逐漸轉職為其他領域的教練,原因除了感受到白色巨塔不可言說的權力競爭,也因為擔任精神科醫師容易被病患影響情緒,所以為了自身的身心健康著想,決定讓自己從事更為正面的助人工作。 或許以病患的角度去思考,會覺得醫生的職志難道不是拯救病患嗎?怎麼可以臨陣脫逃呢
  北捷美工刀傷人事件後,想到之前曾和身邊的人討論到「精神病患殺人無罪」的爭議。但那次討論的經驗不是很好,到最後變得很無力,我們都找不到理解彼此的交集,就只是各說各話而已。
Thumbnail
長期以來,到底一個人怎麼樣才是「精神正常」?怎麼樣才是「精神異常」?一直有許多爭論。它真的是陰謀論裡面所說的,是一群人為了牟利而創造的「診斷準則」,並藉以催眠大眾,進行「不當圖利銷售」而創造出來的嗎?或者,它是有權有勢的人,針對弱勢族群,設法在行為上貼上「異常」的標籤,藉以剝奪這些弱勢族群的權利呢?
Thumbnail
臺灣社會最近發生了一起精神疾病患者發作的暴力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這篇文章探討了精神疾病患者暴力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法,並呼籲政府加強相關宣導,民眾注重身心健康。
  這種指控首先就至少涉及了三個方向的污名化:對精神科或身心科病症的污名、對醫師專業的汙名、以及對國家軍隊公正性與判斷能力的汙名。更令人難過的是,這樣的公開指責,相當於強迫對方在「承受汙衊」和「公開自身病史」之間二選一。不只是精神科相關病史,任何逼迫一個人公開自身病史的行為都非常的不道德。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患有精神疾病是很痛苦的事,但整天把有精神疾病掛在嘴邊,甚至以此來要求旁人答應一些條件,那就有點過分了。身邊總是有人藉自己可憐、弱小、有憂鬱症為由,來變相逼人就範;不然就是沒病的人喜歡以死相逼,搞得很像自己是受害者一樣,弄到大家都很困擾。擔心被情緒勒索,可提告強制罪,但機會不大。
Thumbnail
本系列於2022年原刊載於鳴人堂專欄。因該專欄停止營運,因此全系列共五篇文章整理刊登於此。 專題前言 近年來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案件,往往在我國媒體以各種聳動標題與誇大內容的報導之下,成為眾矢之的而引起輿論恐慌,「精神疾病」也因之被汙名化,監護處分要件與期限之修法亦成為媒體與輿論關注的議題。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