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合之眾》、《失控的正向思考》| 溶解在團體中的自我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來源:Project Control Academy
在獨處時我們容易順從自我,在團體中則容易順從他人;但只有在團體中仍保有自我的人才值得被關注。

—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人類是社交動物這是大眾可以認同的事實,這句話背後所隱涉的則是人們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關於自由意志這件事,哲學家爭論了數世紀,但我依舊沒有搞懂;之前教授在上課時也提了有關自由意志的想法

你很自由的選擇要被誰影響

基於這樣的立場下,我們還能說自己有自由意志嗎?擁有自由意志與否或許可以再爭論個幾世紀還是沒有結論,但是我們目前可以認同的是,個體在獨處、團體會展現截然不同的行為模式。而這也是法國社會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所研究的新興社會心理學領域「群體心理學」。而本書《烏合之眾》(The Crowd)便是勒龐研究群體心理的百年經典。
脫歐之戰(來源:HBO)
  • 受人擺布的玩偶
勒龐說道:「若個體進入團體中,他將不再保有理性、自主,而將會成為情感的魁儡。」說服一個人,需要理性與邏輯;但是驅動一整個群體的則是情緒宣洩。在電影「脫歐之戰」(Brexit當中,脫歐派的主導人多米尼克.卡明斯(Dominic Mckenzie Cummings)談論到如何說服群眾,他只有一個策略
抹殺傳統智慧
相較於留歐派,利用數據、圖表、時事來說服群眾留歐才是正確的選擇;相反地,多米尼克完全反其道而行,他認為這些死數據不會讓人們涉入甚至行動,他認為真正牽動人們內心決策開關的往往是負面情緒,仇視、憤怒、歧視、偏執、焦慮..... 再加上,脫歐派的行動標語簡潔明瞭
Take back control!
奪回控制權!拿回原本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簡短卻又慷慨激昂的宣言,大肆在社群軟體上分享流竄,讓過往的沉默多數也因這股浪潮而站出來投票。這類政治上的出征文化(call-out culture)也不只出現在脫歐公投;事實上,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所颳起的「韓風」也是如此,當時媒體描述韓粉是一種民粹主義催生的副產物,韓國瑜用政治謾罵來點燃這些人積壓已久的內心。而韓候選人那時的行動標語也是出奇的精簡!
國家安全
人民有錢
幾乎沒有甚麼大道理,簡單好記,這類朗朗上口的標語最適合在社群上分享。而社群軟體也是醞釀出征文化的最佳溫床,網路提供的隱蔽性讓鄉民可以大張旗鼓地想說甚麼就說甚麼;躲在螢幕背後的安全感,讓我們可以在留言區到處引戰。但當你與這些人單獨對談時他們十分冷靜,但是一旦團體出巡後整個性情大變;他們變得情緒激動、砲火也一致向外。脫歐派的選民、韓粉們的出發點出奇的相似
「不管你們吹噓得再好,實際上我的生活越來越糟,所以不要找那麼多專家,講那麼多大道理,我也不知道脫歐後我會不會過得好。但至少不脫歐,我過得很糟」
「高雄鄉親: 自己家鄉要自己救, 今天支持的不是藍綠顏色,是為自己改變,為經濟口袋改變,現在就是要拉票再拉票。只有韓國瑜才能帶領台灣」
.
在這裡,兩方的人馬都應證了勒龐對於群眾心理的剖析
在群體中,個體的人性就會湮沒、獨立的思考能力也會喪失,群體的精神會取代個體的精神。
自我與群體的界線逐漸模糊,換言之,自我「溶解」在群體中。就如同一粒鹽溶解在鹽水中,你並不會區分每一粒鹽巴對這杯鹽水的貢獻;相反地,你看見的是所有溶解於其中的鹽代表的整杯鹽水。自我溶解於群體之後,個人的特色也隨之消失,成為附屬在群體中的一粒鹽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6會員
21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幫貓咪取名字是因為方便餵食嗎?」 我好奇地向阿嬤提問,阿嬤突然放下夾子抬起頭來跟我說: 「幫貓咪取名字是因為它們過世的時候我要帶去給師父超渡火化,如果沒有名字的話師傅就沒辦幫貓咪超渡。」 這一番解說打破了我對於給貓貓狗狗取名的意義,阿嬤將取名的意義昇華成給流浪貓離世時的一種尊嚴...
擁有失智症的記憶就如同在一條紋亂的時間軸上體驗著你以為早就體驗過的事一樣。如果這些事就如三餐的溫飽一樣必須的話,那的確會變得十分麻煩......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在宛如流水般不斷變動的城市裡,我們四處游移,不知何去何從…… —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
「幫貓咪取名字是因為方便餵食嗎?」 我好奇地向阿嬤提問,阿嬤突然放下夾子抬起頭來跟我說: 「幫貓咪取名字是因為它們過世的時候我要帶去給師父超渡火化,如果沒有名字的話師傅就沒辦幫貓咪超渡。」 這一番解說打破了我對於給貓貓狗狗取名的意義,阿嬤將取名的意義昇華成給流浪貓離世時的一種尊嚴...
擁有失智症的記憶就如同在一條紋亂的時間軸上體驗著你以為早就體驗過的事一樣。如果這些事就如三餐的溫飽一樣必須的話,那的確會變得十分麻煩......
資訊流(Information Stream)事實上並不是包曼提出的,而是科技文化領域的學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在他的一本探討科技未來走向的書《必然》(The Inevitable),當中提到未來的資訊必然以「流動」(floating)的方式呈現.......
一切堅固的事物都煙消雲散了。在宛如流水般不斷變動的城市裡,我們四處游移,不知何去何從…… — 齊格蒙.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這次閱讀所得總結如下: 1. 書籍中若有能顛覆固有想法的”驚奇元素”,較易爭相傳誦,成為暢銷書。 2. 當一個個的人因為某些緣故心理形成某種一致性,就被稱為「群眾」,會表現出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的特徵。 3. 陪審團由怎樣的人組成對最終判決影響不大,「群眾」容易被情緒煽動。
Thumbnail
《烏合之眾》是群眾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在影視作品或新聞中,你是否曾對群眾的行為感到疑惑?《周處除三害》裡,宗教為何讓信眾為之瘋狂?股票ETF 00940的申購潮,為何有人會抵押房產跟風參與?Netflix影集《三體》,展示文革中紅衛兵批鬥的情景。深深讓我體會到群眾行為的力量和影響。你也有類似的感受嗎?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本文討論了奧古斯丁對於人類思想與理性的論述,並闡述了人類如何達致讓思想控制自己的平和狀態,防止超越限度的索取成為蠢貨。
Thumbnail
我們經常遇過這種情況:明明心裡有了主意,卻因為周圍其他人的意見而改變了決定;或是明知道自己是對的,卻因為不想與眾不同而選擇沉默?這些其實都是群體壓力對我們決策的影響。在William Poundstone的《洞悉價格背後的心理戰Priceless: The Myth of Fair Value》一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耳根不要太軟,心不要太忙亂,別太在意別人說什麼!
Thumbnail
這次閱讀所得總結如下: 1. 書籍中若有能顛覆固有想法的”驚奇元素”,較易爭相傳誦,成為暢銷書。 2. 當一個個的人因為某些緣故心理形成某種一致性,就被稱為「群眾」,會表現出低智商、高自信、情緒化的特徵。 3. 陪審團由怎樣的人組成對最終判決影響不大,「群眾」容易被情緒煽動。
Thumbnail
《烏合之眾》是群眾心理學的經典之作。在影視作品或新聞中,你是否曾對群眾的行為感到疑惑?《周處除三害》裡,宗教為何讓信眾為之瘋狂?股票ETF 00940的申購潮,為何有人會抵押房產跟風參與?Netflix影集《三體》,展示文革中紅衛兵批鬥的情景。深深讓我體會到群眾行為的力量和影響。你也有類似的感受嗎?
Thumbnail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思想、觀念還有信念都是一種能量跟頻率,交流時顯現的思想更是如此。 有時候即使是喜歡獨處的人,也會有感到孤單的時候,但令人疑惑的是,來到人群中,有時卻感到孤單和消耗,我們會用「合不來」、「不對盤」、「頻率不對」來形容。 其實,當我們獨處時,因為少了周圍影響,比較容易調到自己覺得舒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