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創傷事件?
講到創傷事件,我猜你腦子裏馬上浮現的是社會新聞中的案件,例如:謀殺案、砍殺事件、嚴重家暴至死案件或是性侵案件。上述這些能夠被記者報導且能夠被刊登在新聞版面中的案件可能才有資格被你稱作為創傷事件。
其實痛苦是相當主觀且個人的感受,無法以社會標準來定義和說明。只要你主觀認為在事件中經歷痛苦,即可稱之為創傷事件。所以創傷事件有可能是,在課堂上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而答錯時,同學們嘲笑你。或是在公司的會議中,主管當著其他的同事面前指責或是羞辱你工作能力不佳。除了直接經歷事件外,你親眼看到事情的發生過程,雖然你不是當事人,但你也在一旁感受,所以也會造成創傷。
還有一種創傷事件比較特殊,它可能不會在當下造成當事人的痛苦感受或是當事人必須壓抑或隔離自我感受以保護自我。但在事後,當事人有可能出現憤怒、羞愧感或是憂鬱等情緒困擾,並對個人的人格發展、自我概念和自我價值皆有重大的負面影響,那就是性侵。因性侵案件並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所以不多加著墨。
什麼是創傷反應?
如果你有曾經經歷過重大車禍,可能在短時間內,你可能會不敢開車、經過車禍路段時會神經緊繃、心跳加速或是把車速放慢到比騎腳踏車的老婆婆還慢。再嚴重一點,躺在家裡的沙發上耍廢看搞笑綜藝節目時,突然”想到”車禍當時的畫面而驚恐害怕。
一般人在經歷創傷事件後,會有幾類型的創傷反應。第一是想法的部份,腦海中會在無預期的狀況下播放創傷事件的情景,不是你特意去想到,而是自動播放無法由你控制,這稱之為回憶重現(flashback)。第二是情緒部份,你可能會感覺到麻木(用白話來說就是沒有感覺,把自己和感覺隔離開來),行為方面會變得比較退縮,以前可能勇於嘗試任何事情,現在做事會比較擔心東擔心西。以前人稱脾氣好好的你,現在突然有易怒體質,動不動就爆怒生氣,情緒起伏也較以往大。另外可能還會有憂鬱、愧疚、自責和對未來感到沒有希望的感覺。有時候沒有出現創傷事件的情景,但會出現當時的情緒,這即是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你有可能會被自己嚇到,因為在那個當下明明沒有發生什麼事或想到什麼事,但就被那負面情緒給淹沒。
第三是身體狀況,可能會有頭痛、暈眩、發抖、手腳容易冰冷、失眠或是一直覺得很累想睡覺、生理期失調、吃不下或是吃太多等狀況。第四是行為部份,你開始變得興趣缺缺,對原先有的事情不感興趣。不只是遠離喜歡的事情,更遠離人群孤立自己。做事情可能會忘東忘西,也難以下決定。為了解決回憶重現(flashback)或是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的困擾,開始喝酒、使用藥物或是毒品,只為能夠短暫逃離這些擾人的想法與感受。
什麼是藝術創傷?
人類一出生,不用教,就擁有獨一獨二的藝術創作能力和天賦。小寶寶們一邊吃飯的同時也一邊玩食物,他們嘗試控制他們的小小手,在揉、拉、拍、捏著食物。有沒有對上述這些動作感到熟悉,這不是和我們玩黏土時的動作極為相似。寶寶們的藝術創作只有歷程,沒有最後的作品,只有殘局需要家長們去收拾。孩子本是自我為中心的動物,他們不會管你怎麼想怎麼看,只會管自己到底有沒有吃飽、睡飽和開心的玩而己。
隨著日子長大,我們開始受教育,進入群體生活。我們的世界再也不是以我(自我)為中心,逐漸覺知世上有其他人的存在,也會去感知其他人的想法與感受,更會去遵守我們所生存的社會所教導的規範和價值觀,看待美醜的角度因此形成。孩子不會因為自己皮膚黑而覺得醜,但會因為皮膚黑被同學們嘲笑和排擠,才會開始認知皮膚黑是不被接受,進而覺得自己是不好,自己是醜的。
美術課(或是美勞課)是在台灣長大的我們必上的一門課,剛才上網查了一下美勞課學習重點,看到學習重要內容有「表現」、「審美」和「生活實踐」。就表現領域的主要內容包括,探究表現意念、基本技法、材料體驗和造形活動。上美術課(或是美勞課)有一部份是要精進藝術技巧和能力,所以老師會進行指導教學。有可能會把全班的作品都貼在黑板上,大肆讚美或批評某些作品,底下的學生將作品和自我產生自動連結,批評作品也等於在批評我這個人。因為在教育體制之中,學生們所創作的獨一無二的作品也會被打上分數。我們在經歷一個不斷被評價的歷程,好壞美醜被刻印在腦中。
每次當我向青少年或成人個案提到我有在進行藝術治療時,他們大多數的第一個反應是「我不會畫畫」或是「我畫畫很醜,不要叫我畫畫」,通常沒有這些反應的個案們都是有美術背景。國小學童或幼稚園的孩子也比較不會有這些反應,因為他們會認為自己是來上美勞課。不過,我還是有看過幼稚園的孩子,對著自己的畫帶著批評著說「我畫的好醜」。因為蠟筆、彩色筆、水彩、白色紙黏土和圖畫紙都是在校園中常見的藝術媒材,所以也特別容易在媒材出現時引發當事人的創傷反應,例如:退縮(不想要體驗和嘗試藝術媒材),憤怒(覺得自己被刁難)、迴避(開始轉移話題講其他事情)、回憶重現(你畫的不好、你不會畫畫、你畫的很奇怪等句子,不斷在你腦海中自動撥放)。為了避免再次經歷創傷和保護自我,只好迴避或是逃離。
可以怎麼治療藝術創傷?
談到藝術,大家可能會想到高級的美術館和被保護好好價值連城的作品。藝術創作本是人類行為的一部份,就像人會爬、會跑、會走一樣自然。每個人都有透過藝術創作表達、抒發和溝通的需求,只是形式不同。有些人書寫、唱歌、跳舞、畫畫或是做造形獨特的甜點。
清楚瞭解藝術創作的目的與意義之後,下次看到媒材時,不要受自動化行為反應影響,先注意並保持覺察自己的反應。如果情緒突然湧現,沒有關係,體驗和感受它,並帶著好奇去探索這些情緒從何而來,情緒如浪潮般,會漲潮當然也會有退潮的一刻。如果可以,嘗試觸摸一下媒材,拿起來仔細看看顏色,體驗一下媒材的質感和味道,並同時告訴自己所身處的地方為何處,幫助自己回到當下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
當出現回憶重現的狀況時,可以告訴這些畫面或是聲音說「謝謝你保護我,但我現在很安全,不需要你」,或是「藝術創作是為我自己,不為任何人。」,不斷的重複,直到你感到放鬆舒服。透過自我暗示,重新設定想法的方式,切斷原有的自動化想法和反應,建構出新的思維和行為反應。
之前我有服務一位幼稚園的孩子,在藝術治療結束前,我自己手繪一張卡片給他,當作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期待能夠幫他適應在治療關係結束後的生活。卡片通常是用來寫字的,但因為考量幼稚園的孩子通常不認得幾個字。可能生長在都市的孩子認的字比較多,而且可能還會認得英文字。但偏鄉的孩子,因資源缺乏的問題,可能也進而影響到學習成果。
孩子對於我送他卡片,感到滿心期待,接手後一刻都不能等的打開卡片。停頓幾秒的沈默不語,我內心充滿焦慮,想說他是看不懂我要表達的嗎?還是有其他原因?我只在卡片裡寫下他的名字和畫了二個牽著手的火柴人(一個大火柴人,一個小火柴人)。最後他眼眶泛紅的對我說:「老師,我愛你」。我深深相信,他的眼眶泛紅是因透過我所創作的意象(二個牽著手的火柴人)表達我對他的關心和陪伴而深深感動,並不是因為我畫的太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