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8|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填給爸媽的志願

    想要滿足父母的需求,應該是所有小孩內心都經歷過的心情。 這是我在開啟現在這個人生旅程前的故事。
    曾經我的大學申請名額,有填給爸媽的志願。
    ⁡前幾天晚上,我聽著一位心理師的podcast,邊聽邊笑著傳訊息說:「我是完全不管我爸媽的那種。」但是後來我想想,我也不是剛出生就學會不管爸媽的想法。那是什麼時候開始可以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爸媽的想法前面,自己為自己做生涯規劃規劃的呢?!
    ⁡我想到的是,當我開始把自己的「內心渴望的需求」放在「滿足的父母需求」開始吧!
    我從小就不是功課特別好的學生,但是哥哥跟弟弟功課非常好!哥哥小時候品學兼優是前段班的學生,弟弟國小就讀資優班,兩人成績表現都非常優秀!我也曾經希望自己能透過成績讓爸媽開心,但是學生時期發現我真的做不到。
    當年我考大學,有三種管道「學校推甄」、「個人申請」跟「指考」。那時候我填了「靜宜日文」跟「台南大學的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我還記得當時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是備五,那時候全班好像只有2-3個同學有機會透過申請上國立大學。那種「我有機會上國立大學欸!」的開心,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父母,而不是因為我真心想讀這個科系。⁡
    我知道爸媽很希望我可以考上一間國立大學,所以當下我還真的希望自己能夠考上,如果考上的話就能讓爸媽覺得光榮了吧!自己好像也能給個交代或證明些什麼了吧!?最後,我沒備取上,繼續參加指考。 - 現在想一想,那時候父母雖然會透露「讀間國立大學比較好、什麼科系都沒差」的訊息,「國立大學隨便一個科系都好」是他們的價值觀。但是他們不會逼著我去改志願卡,甚至那時候靜宜跟台南大學的面試是同一天,他們開車載著我台南、台中兩邊跑。
    但是那時候小小的我,曾經想過「如果我可以考上國立大學,爸媽一定會很開心吧!」,所以也曾經做過腦中揣測父母希望我做的事情,很希望可以滿足父母。
    ⁡我也曾經因為覺得自己沒有辦法達成父母的期待,對自己很失望,也就那樣慢慢接受自己的能力無法在成績上展現,接受這件事。
    後來的我,內心還是會希望自己的能力、工作上的成就能被父母肯定,覺得他們的肯定非常重要。但後來發現這件事情並不是我自己能掌控的。
    ⁡事實上「父母的渴望」很抽象,甚至我們無法完全滿足他人的渴望。因為考上國立大學之後,就是嫁個好人家、成家立業趕快生子,養兒育女栽培小孩,他們的需求會再重新輪迴一次,我的小孩會成為下一個我。
    ⁡以前我將自己的未來和父母的希望混淆在一起,希望透過滿足父母的希望,達到我內在想要被肯定的需求。(讀了諮商之後才看清楚這點)
    ⁡「我是完全不管我爸媽的那種。」其實是一段漫長的歷程走到的狀態。現在這個狀態的我,說著這句話的同時也表示:「我也為我自己的選擇負責。」
    ⁡現在父母雖然還是會告訴我,他們「希望」我怎麼樣,但是現在的我會先問問我自己:「這是我想要的嗎?」
    ⁡現在我不會因為他們想要我結婚而結婚、不會因為他們希望我多做投資就去背貸款。當我覺得不想要的時候,我會直接的說:「我不要。」
    ⁡我知道他們對我還有好多的希望,甚至我媽媽常說她現在人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把我嫁出去。我都會很冷靜的說:「這是你的願望不是我的願望。」
    我知道我沒有辦法滿足他們的期待跟希望,但不代表他們不重要或是不孝順、不愛他們。
    -
    「畫出和父母的界線」是現在很多自我成長書籍的內容,但實際上要做到真的不容易。
    當畫出和父母的界線,試著滿足自己的渴望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會讓你有很多情緒出現,接著會再出現對情緒跟自我的評價,光這些內心小劇場就夠折磨人了。這條界線也不是像在桌上用筆畫出一條線就可以你不犯我我不犯你,可以那麼清楚辨識跟分析。
    「什麼是父母的期待?什麼是我的期待?」、「我現在做的選擇是為了滿足父母嗎?還是為了我自己」這些問題也都好需要釐清。
    那麼,我們先「畫一個自己」吧!自己是什麼樣子呢?想要成為什麼樣子呢?為什麼滿足父母的需求對我們來說那麼重要呢?
    好好的探索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
    ⁡你的大學指考的志願卡,有填給爸媽的志願嗎?
    無論有或者是沒有,我都想提前告訴你:「大學四年讀哪間學校、哪個科系,都無法決定你的一輩子。」爸媽的價值觀雖然會影響你,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形成自己認同的價值觀、能定義你所遭遇過的經歷。環境會影響一個人,但是你可以決定如何被影響,還有決定這個影響留下的是什麼。
    而這些都是「過程」,需要「時間」,無論是自己摸索、探索,或是找專業人士陪伴你一起釐清,請允許自己用著自己的步調往前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