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10/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職場學習】揮別玻璃心世代,成功接收指教的三大關鍵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是句我們心裡都明白,但卻很難完全實踐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在接收他人所給予的指教時,總是會有所防備,甚至是獲取建議後也不見得會採取行動呢?在職場中,或許你曾聽主管說:「你這份提案不行,回去補齊數據再來吧!」這時,心中是不是立刻浮出好幾句OS呢?甚至心中的小劇場,若是不小心喜形於色,還很剛好的被主管給察覺,馬上再獲得一枚玻璃心世代的標籤,時間久了,似乎也不好擺脫這樣的集體形象了。

告別玻璃心世代,先看透接收指教的本質

你知道嗎?或許不擅長接收指教本來就是人類注定要遇到的困境,根據《謝謝你的指教》書中提及,人在接收指教的同時意味著得承認自己的不足,但對於身處在職場團隊、協作關係的我們來說,要面向自己的缺點同時也承擔著不被同儕接受的風險。因此,我們明明知道接收指教能讓我們有所改進並且能學習與成長,進而去達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但在接收指教同時也必須冒著在團隊中喪失「歸屬感」的風險。因此,或許不是我們不願意接收指教,而是接收指教正是人類天性上需要去克服的矛盾點,去平衡「自我實現」與「歸屬感」兩大心裡需求。

不是全盤接納指教,而是要有效展開對話

職場上的溝通情境,指教可以說是無所不在,小則一次進度晤談的快速點評,大至年度績效考核的深度會談等。此外,有個有趣的調查統計了全球企業每年用於績效考核的時間長度,結果是相當驚人的!竟然用了高達9.4萬年的時間在準備與進行績效考核,可見在組織當中我們有多重視指教的力量。就個體而言,如果我們無法透過指教進而找到進步的可能性,豈不是太可惜了嗎?
我們到底要如何擺脫在職場上無效對話的困境呢?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老闆常常一句話過來:「這個東南亞市場的分析報告根本不行,改好再來吧!」接著就瀟灑地離去,徒留在原地迷惘的自己,也就只好模模糊糊的硬著頭皮改下去了。但結果經常是可想而知,你和老闆之間都是不滿意的。你會認為老闆怎麼都不把話講清楚,沒有好好地給予指教;老闆則會認為說,這個應該是你要理解的吧,怎麼會聽不懂呢?是部屬無法接收指教。雙方往往認為溝通不良,都是別人的問題。但其實,我們還是能從自身改變開始:不是全盤接納指教,而是透過以下三大關鍵有效展開對話

成功接收指教的三大關鍵

區分指教的類型:看清內容
所有的指教其實就分三種:欣賞、指導、評量。我們可以在接收指教的時候,靜下來思考看看自己收到哪一種指教。也與你分享三種各自的目的為何
  • 欣賞:表達「我見你了」,給你一些認可、鼓勵、感激等。欣賞能成為一股動力,讓我們行走時多一分精神,認可自己在關係當中投入的汗水、淚水。
  • 指導:幫助人成長,達到學習與改變,如此一來也能把時間跟精力用在對的地方。
  • 評量:一套標準來讓人知道他自己的狀態、水準到哪裡了!書中提及「評量」會是最顯而易見的回饋,因此我們應該善用它來設定目標,而不是糾結在評量本身喔。
舉個例子,在職場中老闆可能會這麼說:「你的簡報結論應該要再更有說服力一些」,對於接收者來說,會解讀為「評量」認為自己的簡報表現是差勁的。但就指教的內容本身,或許老闆想要表示的是,結論段落應該要再更聚焦收斂,提出的其實是「指導」。
我們在區分指教的類型時,首要練習的事情就是純粹的看待指教的「內容」,而不要直接連結到對自我的評量,盡可能的視指教為指導,並且讓指導促成更好的行動方案。
破解雙重對話:釐清子題
在人際的溝通情境中,我們往往看不見他人的意圖,而在意他人行爲對自身的影響。在這樣的差距之下,經常會發現給予指教者雖然是出自善意,但接收指教者卻只能感受到外顯的結果。進而導致雙方分別有自己在乎的議題,導致雙重對話。
好比,今天主管對身為業務的你說:「你怎麼又沒有達到業績目標了呢?」但正巧遇到你準備請年假出門遊玩的前夕,心想老主管也太不會挑時機了吧!自然也不會以太好的口氣回覆,結果更是可想而知了。
綜觀全局,身為局外人的我們能夠清楚地破解雙重對話,也就是主管在意業績沒有達標,出自於為了團隊(公司)好的意圖。但身為業務的我們在意的是主管選擇了不對的時機給予指教。在職場的溝通中,我們也能時刻的覺察,現在是否出現了雙重對話,我們則可以設身處地地去想,對方在意的子題為何,我們在意的點又是什麼,是不是有可能清晰的拆解出來,進而在指教的一來一往中達到新的平衡。
培養成長型自我:思維升級
其實,培養成長型思維是個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正如前面提及,接收指教雖然能帶來成長,但首先我們得先承認自己的不足,因此就會在「自我實踐」與「歸屬感」兩大基本需求中拉扯。但我們若要能成功接收指教,最後一哩路就會是透過成長思維,進而相信改變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畢竟,愛因斯坦也曾說:「若你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不同的結果,那你大概就是瘋子」。而要開始培養成長型思維,我們可以從這件事開始
  • 區分表現與自我價值
簡單來說,一次的不好表現不等於沒有個人價值,當我們面臨職場中的困境時,我們應該要慶幸,自己能夠遇見這樣的挫折,而不是自怨自艾的就此停滯不前,甚至認為一次失敗就等於永遠失敗。或許我們需要承認自己這次的表現確實不理想,可以去接受自己的失敗,但不可以對自己失望。有了這樣思維升級的過程,我們更能夠去接受所有大大小小的指教,進而透過不斷的修正持續在無限賽局中,做到更好。
.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一個❤️, 也歡迎你到我的FB粉專「利他能の人生調劑所」逛逛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