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重寫】Ep.17 假裝幸福的世代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話嘮不用錢

哇,真的好久了,原文是從 18 年的會考作文題目「我們這個世代」寫出來的,另外也從第 10 集開始,我都會根據新文章的內容適度變動標題,而「假裝幸福」正是目前的我對環境觀察下來,累積出來的一個結論。
我曾經有在極度不舒服的情形下,還被迫要做出讓人能感到舒服的舉動;而我在上一集,聊到了關於「空白」的人生經驗。
周遭的朋友們多數是這樣的,面對空白帶來的疑問和時間壓力,會很習慣且不自覺的遵循某些聲音,填補了這段疑問,然後以為解決了自己的生涯問題。
可是當自己願意要分享一些想法的時候,多半會被人認為:你在跩什麼?這時候我也不好說,不過是看了三、四年前買的書上面的一段話而已,不僅跩、也還很自以為是的。
當然,改變人的個性不是我的目標;只是同時也很諷刺,當我們一直試圖想追求某樣東西的時候,不僅印證了現在的匱乏,也更預示未來成為「別人」的可能性。

本週優質節選

讓你憤怒,大概也是一種操弄的手段吧

這禮拜寫到的事情有兩樣:

  • 資訊?其實多半沒有什麼討論的空間
  • 操弄?不正向,談什麼成功吶
來補坑 XD。先前有些只寫了一半的東西,我認為今天的題目很適合;就是生活裡的雜音真的很多,甚至我都還覺得要是開個專篇同樣的寫 53 集可能都不夠,為什麼我們要篩選值得入眼的東西,又為什麼有些成功學看看就好?

在文章開始之前

在你使用的網頁上方,尋找「追蹤專題」的按鈕,文章就會準時送到你的信箱囉!
追蹤當鬧鐘用就可以了 XD
每個人每天都很忙,沒有時間一直查看我的專頁沒關係,你只需要:
  • 一鍵登入 Google 並選擇常用的電子信箱
  • 回到文章頁面上,點選「追蹤專題」,同系列文章篇篇準時送到你的信箱
  • 如果是追蹤我的話,只要一有文章發佈,通通都能收到訊息
  • 愛心收藏,讓我知道你肯定過我的內容唷!

資訊?

我們花時間在資訊上與人計較的用意是為何呢?
生活是由自己和假想敵構築出來的嗎?
還記得「校正回歸」剛從新聞出爐的時候,搞的社會聲音沸沸揚揚的。
從前我用到這個例子的時候,就是在說明「品味」這件事,因為「校正回歸」總歸是數據、是名詞,就像歷史痕跡一樣,事情發生歸發生,但人們總是可以用自己所想所知詮釋它。
而一個人會怎麼詮釋它,在浪潮的當下或許看起來很重要,但事過境遷,不會有人記得那個能代表「真理」的結論是什麼,或者說完全沒有結論,更甚於出聲音的人們都是想被記得。
只是做完了這些事,真的有人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了嗎?
這就是今天想講的:不要隨意的跟「資訊」認真
因為所有在資訊上的計較和討論,只需要做到一點就可以很清楚哪些東西可以看、哪些不行:
區分「主觀」和「客觀」的訊息。
我們從上一集的文章摘取片段讓你去感覺一下: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以現在的角度看佛洛伊德在治癒人的傷口這點來說,其實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好比說,如果一個人因為曾經被搶劫過而不敢上街,我們會試圖去回顧這件事,讓你的大腦習慣這種恐懼。人的慣性驅使下,照理說將來你能再次上街,多半是因為心理障礙已經痊癒了。
可是阿德勒不這麼想事情,他認為:你的不敢上街,是取決於你現在對上街的心理狀態是排斥,以及在家裡比較安逸而來的。但你有可能為了合理化對外的說法,找到一個過去的理由來填補這個坑。意思就是說:不敢上街的你,很可能只是因為當下不想上街。
我們對訊息的判讀當然都會很理所當然的主觀,所以篩選出可參考的「客觀」訊息每個人也都不同,就不在此多分類。
這裡說明的用意是,當你腦內有構築出一種「我要尋找客觀訊息」想法的時候,那些經過寫手主觀意識寫出來的評論和感受,通常都會自動被刪去。
這麼做的好處是因為對於一個「內向」者來說,他能夠省下心情波動的力氣,把精力拿去運用在其他事務上;而對「好奇」的人們而言,則更能平心靜氣看待事件。
畢竟時時刻刻都有事在發生,讓人們能感到憤怒是為了凝聚某些力量,好讓一些人可以更輕鬆的達成某些目的。
只是差在說要不要、會不會被這些人利用,通常並不取決於我們的腦子智商有多高,而是自己的情緒是不是太容易受人控制引起的。

操弄?

不論是讓你自我懷疑,還是自我打擊,都有可能在別人的掌控之中。
真的嗎?自己講的哪裡算呀?
在第三集,我分享到說:不要隨意的拿成功人士的準則作為自己評判篩選人的依據,因為我們通常跟這種人不是同一個環境,以及我們有自己的眼睛和腦袋。
除了對自己的標準沒信心以外,我實在想不到還有什麼理由可以做這件事。
在第九集,我寫下了這段曾經被轉貼分享的內容:如果你想觀察一個人,可以看看他平常都在做什麼。
在當時,我認為講對的那一半,是來自於現在中年級長輩們的生活現況,因為他們在抱怨政府的同時,多半是忽略了在自己還有餘裕選擇生活型態的時候,選擇了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就能維穩的工作,以及還活在認為年資可以換取財富的幻想世界裡。
今天我就要把認為錯的離譜的那一半也寫下來。
身為現代人,我們都很清楚自己遭遇困難的時候,通常是過去一定有某些想法、作為不合時宜,所以會想改變,推動自己前進。
我相信真的有些很厲害的人 (也親眼見過),確實能時常讓自己遭遇困難,也時常能在一週內就解決困窘的現況。只是憑良心說,這種人很多嗎?
這就是為什麼要提及不要隨意拿成功人士的想法洗腦自己,因為我們都沒辦法保證自己不會正好在別人觀察你的時段之內
如果有的人觀察你只需要 9 個小時,結果你正好身處人生的岔路、倒店的危機、失戀的痛苦,有些低潮更甚讓人觀察你兩個月也不見得有好轉的跡象,那你要如何告訴對方,其實你是善良單純又正直的人?
是不是就百口莫辯。
而且,為什麼我一個人生活好好的,就要被貼一堆有的沒的標籤呢。
換言之,不論今天是前半部提及的政治資訊,或者後半部的成功絕學,多半都來自一種操弄,在玩弄你的注意力和精氣神。
先前我聊過很多正能量與人性相背的地方,一是在於它是一種狀態,一個人最自然的時候是時時刻刻都得維持一種「ㄍㄧㄥ」的感覺嗎?就像《後宮甄嬛傳》裡的宜修皇后一樣:這一日啊,真的是笑的我臉都酸了。
二是會被各種訛用、不夠客觀,事實上要卸下這種人的糖衣非常容易,就是當你表現出普通樣子的時候,對方還對你感不感興趣而已。
事實上一個人無聊就不好嗎?一個人平常沒有太刻意在社交場子裡周旋不好嗎?
讓你成為連意識都不能自主的人,就少了一個跟他搶著賺大錢的人了呀。

人的獨處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其實有時候看著朋友們的貼文我會有點心酸,好像不散發點開心的事,不去做點對生活有用的事我們就活的不像個人一樣,但也當然,並不是每天要哭喪著臉、成天哀怨博得關注就比較好。
只是習慣「因為這樣子沒有比較好,而選擇做了另一邊的事」的樣子,比起哀怨,別人更喜歡看到我們笑臉的樣子。
但這也很違背人性,就是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看著你正在脫離自己的圈子,還大聲鼓掌為你叫好的,因為別人的感受上並沒有覺得自己也變好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人和我一樣,生活中充斥著很多雜訊,除了腦袋清醒一點、體力好一點來應對之外,好像還缺一個真正能陪你好好走路的一個人。
也許這和我一向不太相信「人群」有些關聯,我知道人群走的遠,卻也多半不允許自主意識,又或者多半利盡而散,總讓我對其中的好處打了個大大的問號。
雖說長輩總認為我們生活的世代已經足夠幸福了,真的是這樣嗎?
avatar-img
20會員
304內容數
致力於做內容的專題,專注書寫人際觀察與自我議題,應酬者需慎入;無開啟文內廣告穿插,可舒適閱讀,文章轉載不讓著作權,來信詳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人類量測事務所 的其他內容
為什麼當國外要在台灣開設生涯課程的時候總是會爆滿;國外的學校可以用課堂時間做這件事,然後台灣普遍不太行的理由是什麼?才會導致「你的人生本來就是你要自己負責,但別人隨意的干擾你沒關係」這種荒謬的學習現象。
我記得曾經有人和我說:為什麼你要那麼負能量?我愣了一下,然後內心就有點發火,因為覺得這很像在指控我的人格很不正面。事實上是我看待生活的態度要比平常人嚴肅不少,也不容易輕鬆起來。
讀書是為了要賺錢、搶學分是因為要畢業、要分數是因為有付出、生小孩是因為要成家。但好像卻沒有人願意說:學東西可以不用靠學分、讀大學不是為了考研究所、拿學歷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方便。
連續兩集我分別提到男生/女生都有過的狀況,不是只是想批判,就是確實,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重大,但並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就放給水流,然後還問說:為什麼這水是髒的?
有人這麼莫名其妙,也不欠他八百輩子,一點事就你死我活;受害者,真的會得到比較多嗎?
有些人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去積極轉念,就把問題留給時間。時間當然可以帶來改變:是新生,或者是腐爛。
為什麼當國外要在台灣開設生涯課程的時候總是會爆滿;國外的學校可以用課堂時間做這件事,然後台灣普遍不太行的理由是什麼?才會導致「你的人生本來就是你要自己負責,但別人隨意的干擾你沒關係」這種荒謬的學習現象。
我記得曾經有人和我說:為什麼你要那麼負能量?我愣了一下,然後內心就有點發火,因為覺得這很像在指控我的人格很不正面。事實上是我看待生活的態度要比平常人嚴肅不少,也不容易輕鬆起來。
讀書是為了要賺錢、搶學分是因為要畢業、要分數是因為有付出、生小孩是因為要成家。但好像卻沒有人願意說:學東西可以不用靠學分、讀大學不是為了考研究所、拿學歷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方便。
連續兩集我分別提到男生/女生都有過的狀況,不是只是想批判,就是確實,外在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很重大,但並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就放給水流,然後還問說:為什麼這水是髒的?
有人這麼莫名其妙,也不欠他八百輩子,一點事就你死我活;受害者,真的會得到比較多嗎?
有些人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不去積極轉念,就把問題留給時間。時間當然可以帶來改變:是新生,或者是腐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年假在家裡耍廢是件幸福的事。 追劇的空檔刷刷對岸的小紅書卻刷了個焦慮。 大概是我想改變生活的關係,所以小紅書年假期間大數據推了我一堆關於中年失業/裸辭/創業/創業失敗的文章。 看著看著焦慮也沒那麼焦慮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吧。 在同溫層裡取暖會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孤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本書作者從對自己的觀察開始,努力站在多元視角看待身邊同齡人,甚至青年們的煩惱。 在那些一時爽的嘴砲背後,有著一股拖延我們自我增長和邁向成功的惡性阻力。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本週隨手記。(容光煥發的狀態寫出來的文字真的很有能量) 生活,生活就是種自己開心、自己快樂且充滿富足的狀態,生生不息。 - 『時間?』 小時候總是不懂長輩說年紀越大、越不想出門;隨著自己年紀慢慢往三邁進,我理解了。 以前總覺得很多聚會、很多朋友是經歷成長的表現;現在則是勇敢斷開無效社交、培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上一集 我們談到大多數的人在做出選擇時,會有一定的慣性。 他們會採取一種守舊的方式,以習慣性的想法和思維去面對各種不同的選擇。 這樣的方式或許 但同樣的也限制了我們思考和擴展的可能性。 在每一天的生活當中,我們常陷入在舒適圈裡。人們常抱怨著生活的不公平、不喜歡的工作、不想要的生活;嚷嚷著想
Thumbnail
這篇文章談論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一個真實的故事作為引子。年輕一代注重工作意義、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喜歡嘗試新事物、擅於運用科技,並重視自我實現。提醒讀者不要用老一輩的標準去衡量年輕人,並提出建議如何尊重、支持和激發年輕人的潛力。
網路上有一篇文章:40歲後,如何度過中年危機?心理學家榮格說真正的治癒是成為自己。這是大部分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只是我們世俗上的貪嗔癡讓自己迷失了,所以還不知道成為自己的真義在哪裡?   常常碰到40歲以後的同事朋友都會很緊張擔心自己以後老了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人根本不擔心,這是每一個人在這
年假在家裡耍廢是件幸福的事。 追劇的空檔刷刷對岸的小紅書卻刷了個焦慮。 大概是我想改變生活的關係,所以小紅書年假期間大數據推了我一堆關於中年失業/裸辭/創業/創業失敗的文章。 看著看著焦慮也沒那麼焦慮了。這就是所謂的同溫層吧。 在同溫層裡取暖會讓人覺得自己沒那麼孤
Thumbnail
近代年輕人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僅為求生存,更看重享受人生以及追求成就。這樣的轉變引發傳統觀念的衝擊,且被批評為缺乏責任感和積極性。然而,這種觀點在年輕人中卻受到普遍接受。現代年輕人傾向於選擇追求自己的興趣和生活享受,並通過自身努力探索更有意義的人生。
Thumbnail
本書作者從對自己的觀察開始,努力站在多元視角看待身邊同齡人,甚至青年們的煩惱。 在那些一時爽的嘴砲背後,有著一股拖延我們自我增長和邁向成功的惡性阻力。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