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3[談教養]讓孩子看到我們也會犯錯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近期常回應家長的一個話題就是,「我們都一直陪在孩子身邊了,還不夠嗎?」
.
#其實不太夠 因為家長其實應該離孩子遠一點,太過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是種壓力。當孩子脫離了嬰兒時期,就該開始進行各種活動與探索,儘管幼小或者遲緩的孩子的確需要多一分的關注,但也不代表家長需要時時刻刻在身旁。
.
#孩子需要的是感受到被關照 知道家人就在身旁,有需求時自己不會是孤立無援的,這樣就夠了。過去在 父母的三不五要中,有提到模仿孩子的行為,這就是一種關照的表現,是一種讓孩子知道我們在他身邊的方法。或者可以模仿孩子說話,讓孩子知道我們有在聽他說,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與他同在。我們不用像丫環書僮一樣去把每件事情都先安排好,或者隨時遞上孩子需要的東西。
.
#孩子要學的是犯錯 因為孩子百分之百會做錯事情,因為他們衝動,他們不成熟,他們還在學。然後他們要學怎麼修正,怎麼彌補。而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看別人的示範,所以我們大人要在孩子面前犯錯。以前我寫了一篇 不完美才完美 ,討論家長的面子問題。而現在我用的角度是--我們要示範如何犯錯及修正,孩子才有機會模仿學習。最入門的技巧就是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畢竟即便是以兒童為專業的心理師或其他的治療師,都可能在工作中犯錯,更何況是教育孩子的新手父母們。錯估標準跟輕重、誤判問題跟原因、情緒失控跟崩潰......這些不代表身為家長的你不好,而只是你也犯了錯。
.
#重點一直都不是不能犯錯 而是不能不認錯,跟不能不學如何修復。把說法修正,把關係修復。這就像一份沒有繳交期限的作業,可以不斷修改內容,讓分數越來越高。但如果怕犯錯而什麼都不做的話,那就跟交白卷沒什麼兩樣。


有些議題也跟本篇文章有關,歡迎參考
孩子說謊怎麼辦 討論如何讓孩子有台階下,而不用一連串的謊言來彼此掩飾。
怎樣才算教好 討論怕自己沒把小孩教好的父母的擔心與恐懼
約定與命令 討論孩子未來如何邁向獨立思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各種教養相關的內容會在本專題中按照類別分類,方便大家查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教師節 教師節到了,我們從小強調尊師重道,而且在我們的文化中會提到「禮多人不怪」,所以在教師節要送點什麼,送什麼好,便成為一種課題。 感覺要送,表示感謝,畢竟老師花了不少時間心力。但感覺送太貴,會怕顯得張揚,而送太便宜,似乎又沒誠意。 到底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感謝呢? #所謂感謝 人家說「禮輕情意重
#教師節 教師節到了,我們從小強調尊師重道,而且在我們的文化中會提到「禮多人不怪」,所以在教師節要送點什麼,送什麼好,便成為一種課題。 感覺要送,表示感謝,畢竟老師花了不少時間心力。但感覺送太貴,會怕顯得張揚,而送太便宜,似乎又沒誠意。 到底該怎麼表達自己的感謝呢? #所謂感謝 人家說「禮輕情意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育兒旅程中,您是否遇到過教導孩子正確行為的挑戰?立即指正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能夠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用冷靜、堅定且富有同理心的溝通,我們能夠即時糾正孩子的行為,還能加深親子之間的信任與理解。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個原則,培養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孩子約三歲開始 我和先生開始面臨到孩子各式各樣的情緒爆走 我逐漸懷疑人生 心想著這不是我要的親子關係 自以為教養方式"不打孩子" 選擇用罰站、斥喝、講道理、冷處理、鼓勵是對的 殊不知過了一年多 已經耗掉我家親子間不知多少的親密關係
Thumbnail
  兒童工作是為了累積技能及生活經驗,整合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一直做,能夠培養專注力,堅持孩子每天的作息表,持之以恆,能夠培養次序感。要請孩子做甚麼事情要先告知,孩子做甚麼事情也先告知成人,能善用規則制定。溫和對待孩子的錯誤,若孩子認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不做不會錯,會養成安逸的性格。孩子不是不夠好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育兒旅程中,您是否遇到過教導孩子正確行為的挑戰?立即指正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能夠在孩子犯錯的第一時間內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 用冷靜、堅定且富有同理心的溝通,我們能夠即時糾正孩子的行為,還能加深親子之間的信任與理解。 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個原則,培養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你知道嗎?一個簡單的批評,可能會在孩子心中種下自我懷疑的種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為什麼不應以孩子偶爾的失敗來定義他們的能力或性格。 從鼓勵的視角出發,了解如何創造一個支持孩子探索潛能和克服困難的環境,讓他們在每一次跌倒後都能更堅強勇敢的站起來。 閱讀全文,了解如何讓你的孩子在挑戰中發現自己
Thumbnail
育兒這件事應該是在引導他們正確的觀念以及建立自我思考,而不是只論事件的對錯而已,畢竟哪個孩子不犯錯呢?
Thumbnail
在一次的輔導研習中,我向講師(精神科醫師)提出了一個問題: 「 我們應該在孩子犯錯之後,給他什麼處罰才不會傷害到孩子、又能達到處罰的目的? 」
Thumbnail
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其實無論是孩子或是家長,彼此都正在經歷一場學習之旅。 而在教養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一個狀況: 許多人直覺認為應建立一套獎懲分明的機制,才能夠形塑孩子的正向性格,但在對孩子進行懲罰後,卻發現他開始對你感到害怕,不僅見到你就緊張,甚至開始迴避你。親子之間好像生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