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篇文章的讀書會心得報告摘要與筆記,主要段落分成:
1. 為什麼選這篇文章分享?
2. 作者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3. 內容重點
4. 心得
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 信念與思考方式,會影響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 思考自己的「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出現的時機點
作者想表達甚麼? - 何謂「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
- 何謂「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對一個人的影響
重點內容
成長心態 vs. 定型心態:你相信努力,還是更看重天賦?
相信素質是無法改變,人的潛能天註定
相信每個人初始的天賦、資質、興趣或性格可能不同,但可以透過努力和累積經驗而改變。
- 兩種心態都存在於人們心中,而外在環境與因素,可能會助長或加深心態。
- 信念影響生活方式
「還沒」:表示還在努力中、學習中
- 不是做不到,只是「還沒」做到
- 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成功
「沒過」、 」不及格」等:認為自己一事無成、做不好、學不好
成長心態能改變一個人,改變一家公司
- 擁有成長心態的人,會把過程(學習)置於結果(成績)之上
- 它讓人們願意學習、有能力因應挫敗及探索潛能,更努力達成自己重視的事情。
- 在定型心態下的決策
- 因為被過去的成功綁架、擔心失敗,會傾向於重複做一樣的事
- 恐懼未知、抗拒改變,是人之常情。
- 就會敢嘗試新事物
- 成長心態能體認「失敗為成功之母」的道理,可以幫助你朝不確定的未來靠近。
2014年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臨危受命接任微軟(Microsoft)執行長
- 當時微軟看起來榮光已過
- 時至今日,微軟站穩雲端市場,市值飆升近 6 倍
- 全球第二個市值破 2 兆的企業,僅次於蘋果(Apple)
- 2017 年出版的《刷新未來》坦承:微軟能谷底翻身,是因為文化改造
- 把「無所不知」的文化翻轉成「無所不學」
- 把「成長心態」帶進企業裡
- 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這種態度,認為自己能突破限制、面對挑戰,讓自己成長,也讓公司成長。
- 我在哪些地方執著定型心態?
- 我在哪裡可以展現成長心態?
- 負責 Windows 暨裝置事業的主管做了一個新決定
- 過往每當微軟推出新版 Windows,用戶就必須付費升級
- 在限定期間內,開放用戶免費升級
- 雖然此舉會少掉一些營收,但卻能讓幾億用戶受惠
更符合他們「賦能世界上每個人、每個組織」的宗旨。
定型心態令人恐懼失敗,最終導致失敗
- 一旦你相信只有某些人能出類拔萃,就不會再努力追求想要的目標。
- 為了要證明自己,會不願意承認或顯露自己的缺點
- 甚至在面對過錯時,惡意撒謊或隱瞞。
- 曾被譽為企業界模範生的安隆公司(Enron)在 2001 年宣告破產
- 公司塑造的文化與心態所致。
- 安隆喜歡招聘聰明、高學歷的人才,並給予高薪
- 它創造出崇拜聰明才智的企業文化,迫使員工在做任何事時,都要「看起來」聰明與能幹
- 組織助長了員工的定型心態,不願承認錯誤、自我改正,讓公司走向滅亡。
- 心理學教授馬丁.科溫頓(Martin Covington)
- 人們對失敗的恐懼與對自我價值的感受,有直接的關聯。
- 人們保護自我價值的其中一個方法,是相信自己有能力,並說服他人我們有能力。
- 如果我們認定失敗代表沒有能力,傷害自我價值,就是杜維克口中的定型思維。
- 如果一個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或者因為反覆失敗而削弱了這個念頭
- 從事其他可以維護自我價值的行動
- 延續過往的成功,或是只做「一定會成功」的事
- 這種思維模式削弱了動機,也降低了執行能力。
「你的思考方式,會影響你成為怎樣的人」
《原子習慣》
- 講述培養習慣的方法
- 作者強調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式,是改變「身分認同」。
- 身分認同會創造出某種驕傲,促使你否認自己的弱點,阻止你成長
- 如「我是執行長,我不能做錯決策」。
- 愈是讓單一信念定義自己,就愈無法適應挑戰。
《恆毅力》
- 恆毅力(grit)是心理學的一種正向特質,代表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
- 就算遇到困難,也會堅持不懈朝目標前進。
- 培養恆毅力需要認清一點:人有能力變得愈來愈好,因為永遠還有機會再嘗試一次
《刻意練習》
- 面對頂尖人士,人們往往會認為「他真有天分」
- 作者做了許多調查與研究,發現這並非出於天賦
- 人的大腦有適應力,可以訓練、創造出之前不存在的技能,那些佼佼者只是更善於利用這點。
個人心得 - 企業在開源節流的拿捏調整,就能用「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去彈性調整
- 「成長心態」與「定型心態」沒有所謂的優劣
- 使用情境與時機點不同,兩者應是相輔相成
- 快思慢想的「系統一」、「系統二」一樣,可以進行切換
- 形容一個人的特質,將特質放在不同情境中就是不同的優點與缺點(一體兩面)
- 近年來許多熱門書越來越講求「心態」、「後天學習」、「思維」、「習慣」、「觀念」等
- 反脆弱、我們為何這樣生活,那樣工作、原則、快思慢想、被討厭的勇氣等
- 透過內隱心理的改變,推動外顯行為的改變
- 比起國內的相關書籍,個人會更傾向國外這類的書籍閱讀
- 有科學依據,而非單純的心靈雞湯或是純粹的經驗談、心路歷程
- 除了理論,也會套用實務故事去驗證
- 培養世界級的Sense,而非僅限於台灣特定領域才適用的一套觀念或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