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
此書誕生於2020年,作者在上一本書《資本的世界史》,說明了什麼是資本主義,並且解釋大眾對於資本主義的誤解。而這本書,作者將進一步補充經濟學三位巨人的故事,並一起思考這些經濟思想,是否可以解決現今的經濟問題。
這本書叫做《除了資本主義,我們有更好的方法解決當前的經濟危機嗎?》,但我個人認為應該叫做《經濟史上改變世界的三巨頭》,畢竟花費很多篇幅在敘述亞當·斯密、馬克思與凱因斯,三個經濟史上的代表人物故事與書籍,閱讀時還以為在讀人物傳記。
閱讀前注意!本書帶有大量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如果你自知是新自由學派或者類似學派的觀點者,記得先思考一下要不要閱讀!
我將本書切為四章節,可以直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閱讀討論即可!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還記得幫我按個喜歡。
約翰‧梅納德‧凱因斯
認識凱因斯
凱因斯最早洞察貨幣的重要性,他不僅是貨幣理論家,也是財經政治家、交易所的投機客,他運用金融商品和貸款,身後留下2200萬歐元的資產。凱因斯並不是左派的反抗者,他是保守派的英國菁英階級。從祖父輩開始,凱因斯家族平步青雲,凱因斯祖父因為園藝飛黃騰達,這個故事也是英國維多莉也時代的光明,也代表著英國新興的中產階級興起,可以有錢有閒去為了園藝傷腦筋。凱因斯的父親是有名望的經濟學家,母親受過大學教育,凱因斯1883年出生在這樣菁英的家中,所以凱因斯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1902年他進入劍橋國王學院,他在課業上投注的心力極小,但成果卻意外的優異,可惜成績還不足以讓他成為教師,因此凱因斯父親有些失望,但就在此刻凱因斯遇見了經濟學,他花費短短幾個月,就幾乎讀遍了大師的經典作品,還有當時的《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原理》影響世界到二戰期間,凱因斯在1905年報名上了作者馬夏爾的課程,並為自己留下深刻的印象,還認識了亞瑟·塞西爾·皮古,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劍橋大學經濟系的教授以及劍橋學派創始。
後來凱因斯前往印度就職,並在那裏寫出了博士論文《機率論》,用心理學的角度討論「機率」,他認為大多數情況下,不同人都以一模一樣的用法使用「可能」這個說法。這是凱因斯最後一次討論邏輯學,但他帶著理論到他的下一部巨作《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中,論點是人類知識基本不確定,於是我們很常受到期待左右。
1901年凱因斯回到因國,並因為亞瑟·塞西爾·皮古,讓他進入劍橋大學講授課程。凱因斯總是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並認為經濟學並不是數學的庇護所,應該是用來解釋這個世界。1909年,凱因斯成為國王學院的教師,1912年擔任經濟學雜誌的編輯。1913年,凱因斯運用自己在印度的經驗,出版了《印度通貨與金融》,促使凱因斯進入皇家委員會。至此,凱因斯名聲從劍橋大學,變成與委員會與財務部的官員們平起平坐。
第一次世界大戰,存戶擔心自己資產安危,一窩蜂進入銀行將鈔票換成黃金,造成嚴重的「銀行擠兌」。凱因斯於是撰寫文章,並協助財務部處裡財務危機,結果成功遠超過預期,讓凱因斯變得無可取代,甚至在成為戰後英國代表團的成員,一同前往1919年一戰結束的巴黎和會。
1919年,凱因斯發現各國要求德國鉅額款項,根本就是索求無度,憤怒地寫下《和約的經濟後果》闡述所求賠款聽起來不錯,但錢從哪裡來?如果德國真的提高出口賺錢,那英法兩國便會失去市場,讓自己陷入危機。事實也是如此,德國與同盟國借錢,再還給同盟國,德國付的賠償是從美國借來的,美國直到1930年代才驚覺不對。這本書闡述的矛盾,讓二戰後各國再也無人要求巨額賠款的想法。
戰爭結束後,凱因斯為了應付他的奢華生活,開始進行投機,其中兩度破產,但最後成功賺的鍋滿盆滿。1945年時,凱因斯的股票價值翻了23倍,當時華爾街的行情也才3倍而已。這些投資經驗,成為他寫《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的養分。
凱因斯一生都在追求新知,只要有任何對自己理論的懷疑,他就會予以摒棄。一戰後英國失業率的數年新高,讓新古典學派束手無策,讓凱因斯產生懷疑。此時英國為了處理景氣不佳的問題,並讓英國回到戰前的匯率,所以決定要回復金本位制度,這樣出口商品會變貴,且為了競爭力上升所以要讓工資下降。凱因斯則發文抨擊政策,認為這樣的政策受惠的只有富人,通貨緊縮不利於社會,靠著利息生活者則受惠更加富有。凱因斯擔心的事情發生了,當德國與法國經濟開始復甦,英國卻被自己的制度搞的經濟停滯。
凱因斯在此提出了他的計畫,稱為「赤字支出」,政府應該貸款並展開投資以刺激經濟。此時的凱因斯學派重要的觀點出場,也就是「乘數效應」,國家投資的每一英鎊,都會在消費,從而創造更多需求。
此時凱因斯還未有理論作品,直到1936年凱因斯終於完成了《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可惜凱因斯並沒有太多時間繼續關注此書,因為他1937年病入膏肓,不久二戰開打,凱因斯病情剛好轉就投入財政部工作,並且1943年開始,他不再顧慮自身狀況,開始英美兩地飛行,處理戰爭貸款及戰後貨幣事宜。最後在繁忙的工作後,1946年4月21日,心臟衰竭去世。
《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
《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論》是一本難以閱讀的書,凱因斯自己就在序言中警告讀者這本書的難處。這本書主要在討論的是總體經濟體系的行為,它不是處裡單一或個人,他是觀察總需求與總投資。因此,可以說凱因斯創造了新學科,也就是「總體經濟學」。
儲蓄並非美德,反而是種危險
凱因斯在書中闡述,失業為何會存在,因為整體社會的需求決定多少人有工作。這件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凱因斯成功轉為理論闡述。因為儲蓄並不是美德,反而是種危險,人們儲蓄不是為了利息,而是因為貨幣可以銜接未來,儲蓄是為了明天做準備,但我們對於未來一無所知,因此盲目儲蓄,就是任由希望與期待擺布,而利息的是為了衡量社會的安全感。如果人們恐慌所以緊抱貨幣,利息飆升導致經濟活動被扼殺,如果人們樂觀,利息下降投資熱絡。
貨幣從何而來?
貨幣人人再用,卻沒人真的了解他,紙鈔不過就是張紙,怎麼可以有價值。貨幣的價值,取信於信任,還有背後的經濟作為擔保。在此用貸款說明,銀行其實不須存款就能放貸,存款是在放貸後再執行的事情。而只要貸款能帶動經濟,則貨幣量的供給增加並不危險,因為商品數量同樣也增加,經濟表現為貨幣的增加提供了信任擔保。
利息如何運作?
問題一、如果銀行可以創造貨幣,那儲蓄有何用?
儲蓄是把勞動力投入資本財的生產,如果人們不儲蓄則會將錢都投入消費性商品,儲蓄是為了把勞動力投入機器或建築等資本財,增加生產。
問題二、那投資與儲蓄既然沒有必然關係,那經濟利息有什麼意義?
凱因斯在書中解釋,人們的儲蓄是為了未來,並非利息高低。所以利息並不重要,真正重要需要討論的應該是投機活動,他推動了現代資本主義。
當人們恐慌時,他們不願意投資,寧可守住自己的錢。一旦未來不穩定時,貨幣就會停滯不前,人們選擇是依據羊群效應做事。凱因斯投資人是否理性,他著眼於,唯一確定的是不確定性的未來。
市場失能,國家必須干預
凱因斯認為政府在不景氣時,只要願意投資即可創造「乘數效應」創造更多的需求,並刺激景氣。於是凱因斯宣布:經濟危機雖然可怕,但也不難解除。凱因斯希望針對資產課稅,他贊成課富人稅,因為婦人會過度儲蓄,使需求不足,凱因斯的論點很簡單,只要人們都儲蓄,後果就是整體資產縮水。在階級鬥爭與貧富問題上,凱因斯認為,剝削並肥資本主義體制的特質,他只認為過度聚集財富有害。
貨幣不該自由貿易
凱因斯在書中並沒有討論國際貿易,但凱因斯人生最後則努力處理此問題,1941年凱因斯便開始計畫全球貨幣系統,他不贊成自由放任,因此提出了「國際清算銀行」處理貨幣與黃金掛鉤的問題。可惜二次大戰結束,主導的世界變成美國,最後讓美元成了全球主要貨幣,也就是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協定。當時的美元與黃金掛勾,直到1971年美國自行廢止了這個貨幣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