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這裡嗎?」
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此刻,你在這裡嗎?
吃飯的時候,是否專心品嘗每一口食物,你在這裡嗎?
洗澡的時候,感受水流在身上的流動,你在這裡嗎?
工作的時候,只想著做好眼前的工作,而不是想著下一個代辦事項,你在這裡嗎?
曾寶儀說,這是她最常問自己的問題。佛法裡面講的如如不動、安在、動禪,都有這層意思,開悟不是「要去哪裡」而是此刻和自己好好待在一起。
焦慮是現代人廣泛擁有的情緒,有很多課程、書籍教人們如何緩解,其實焦慮就跟憤怒、開心、興奮一樣,都是情緒的一種,但任何一種情緒太多、多到影響到生活時,就會成為問題。
焦慮的根源是擔憂:擔憂考試成績不理想,上不了好學校;擔心工作沒完成,會被主管罵;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明明甚麼都還沒發生,卻已經在痛苦裡。
說一個小故事,這周末男友要參加馬拉松比賽,理論上比賽前三天是不會練跑的,他說這是賽前的休息,避免受傷、也讓自己儲備能量。所以禮拜三應該是比賽前最後一次練跑,那天晚上他跟我說:「我如果扭到、拉傷怎麼辦?還是吹到風,像去年那樣鼻子過敏...」
我看著他,「你已經跑了這麼多年,剛剛說的事都沒有發生,所以你擔心的其實都不會發生。你是因為我會去幫你加油,所以很想表現好,對不對?」這是我第一次到現場幫男友加油。
「對...妳要來,我就很想表現好、破PB(Personal Best個人最佳成績),我希望自己在妳面前表現得很好。」
「可是你只要有出發,我就覺得是100分了。」
「哪有可能,只是出發就很棒了嗎?」
「對,我覺得你只要有踏出一步,不管跑得怎麼樣、有沒有完賽,我都覺得你已經很棒很棒。你已經在做我做不到的事情啦,也許跑馬拉松對你來說沒什麼,可是這應該是我這輩子都做不到的事。我去幫你加油,不是因為你跑很快才去,我只是想支持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像這樣的經驗,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吧,人就是很愛自己嚇自己。我很喜歡書中這段話:
每個當下你都在重新校正自己定義自己,每一秒的你都是新的你;而你擔憂的未來可能永遠不會來,但你在擔憂的同時,其實你已經在那個當下體驗了那些根本不需要體驗的痛苦。
只要活在當下就夠了,我們可以自己安撫自己,或是和身旁的人互相照顧。在男友焦慮時我會灌濃濃的心靈雞湯給他,換我自我懷疑時他也會對我說「看著我,我覺得妳超棒的,妳可以做到。」而如果你還沒有這樣的隊友、也還在學習該如何與自己共處,這本書會是好幫手。
如果你能夠有心理準備去接受生活中的不確定性,並樂觀地說「好吧,讓我看看這次要體驗甚麼吧!」你將更輕鬆地應對生活中的高低起伏。
面對生活當中無可避免的不如意,我們能不能帶著開放心態接受它呢?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像是拿到一張人間體驗券一樣,體驗幸福、體驗愛、體驗溫暖,當然也包括體驗悲傷、分離、痛苦與不安。不論開心與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必為每一件是定義好與壞。
我很喜歡看舞台劇,坐在劇院裡的那兩三個小時,除了專注在演員與舞台的聲光效果,我也很享受跟幾百個人同時放下手機、放下瑣事、放下腦中亂轟轟的想法,大家一起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感覺。(之後會發一篇文章分享我今年看的表演)
幾乎每一場戲,我都是哭著走出來的,我總說「好謝謝他們製作了這齣戲。」一齣舞台劇要呈現在觀眾眼前,需要背後許多人無數的努力。演員不斷的練習(因為舞台劇是不能喊卡的)、導演的功力、編劇的劇本、場地的布置、甚至是工作人員的指引。曾有一位同事聽到我很常去看劇,有點不置可否地說「那個不是很貴嗎...」
貴嗎?我反而覺得每一次獲得的感動,都遠遠多過我付出去的新台幣。
每一件事都要用金錢衡量嗎?我總覺得我付出去的錢,不是在買那張門票,而是在支持一群人做有意義的事。我能給的支持不多,但我可以去留言、按讚,然後買票入場,讓這些人知道他們被需要。
反過來說工作也是如此。
「我的工作是教書」跟「我正在影響世界的未來」這兩者是指同一件事嗎?一個把教學當作能混就混的老師,和把每一次與學生的相遇都當作是改變他的機會的師者,一定會有很大的不同吧。我指的不同不只是外在、學生感受到的不同,而是這個老師對自己的感受。
我很感恩自己能夠工作、有信任我的家長、願意跟著我前進的學生,我覺得自己做的是很有意義、我被需要,這一切都很值得感恩。
Queena推書 ☀☀☀☀☀
充滿靈性、正向力量的書籍,用開闊的角度書寫「愛自己」這個課題,筆觸親切感人,有許多值得反覆閱讀、畫重點的金句,讓人在閱讀中暫停下來思考,十分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