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前言:
昨晚寫完<看阿滴憂鬱症影片有感>後,想知道國人罹病的比例有多高,沒想到一百個人大概有九個,2017年因此病吃藥的有133萬人,如果加上因怕貼標籤而未就醫的人數,國內的憂鬱症患者大概有兩百萬人。相關可觀。再看看這些人可能出現的症狀。(徐昊,2021)
憂鬱症8大前兆
1. 持續悲傷且在一天之中持續時間長
2. 情緒易怒、異常焦慮或情緒極端變化
3. 對過往喜好的人事物都無感受且失去興趣
4. 失眠或是睡眠品質差
5. 體重減輕或上升
6. 精神不集中、疲累無活力、注意力減退
7. 對生活有無助感,對事情發展悲觀
8. 有尋短或是反覆有死亡的念頭
阿滴發病狀況
我們看一下阿滴在影片中描述他患病時的狀況:
"現在醫學有的療法我幾乎都試過了(甚至連最近的rTMS治療都試過了,可是大多數療法似乎都沒什麼用,或者效果甚微)。接下來的那一段日子呢?還滿黑暗的。(他是用行屍走肉來形容,)每天都過得極度悲傷、壓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會陷入一些毀滅性的思考迴圈,後悔過去的各種決定,也覺得未來一點希望都沒有,想到腦子都發燙發麻也不能控制,恐懼到全身會不由自主地發抖,喪失所有的動力和精力,做什麼都開心不起來,甚至連微笑都很困難,情緒只剩下焦慮跟憂鬱。連龍貓這種很無害的動畫都沒有辦法持續的看超過15分鐘;躺著休息也不行,嘗試工作也不行, 每一天都過的很痛苦,光是活著就要費盡力氣的那種感覺。"(引述自阿滴的影片)
應對注意事項
沒有經歷過的人,實在無法想像-或者感同身受-那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也難怪別人的勸誡和他們的需求幾乎是南轅北轍,接不在一起,我們平常勸慰別人寬心的詞語對他們甚至會變成譏諷。
例如:
不要說「有很多人比你還要慘。」
不要說「沒關係,明天就會變好了」
不要說「你必須去面對它!」
不要說「我知道你有什麼感覺,我也曾經憂鬱過」
不要說「出去放鬆,好好玩,喝點酒,然後忘記這一切」
不要說「你搞得我心情變得很糟」
不要說「你到底在憂鬱個什麼鬼啊!?」
不要說「出去跑步就會有好心情了」
不要說「你很堅強,你會沒事的」
不要說「每個人都在應付人生的各種問題,為什麼你卻辦不到?」(蔡德純,2014)
憂鬱部分源於壓力
憂鬱症的成因很多,除了遺傳因素外,甚至跟吃的東西也有關係,但如同《其實,你一直受習慣擺布》一書所言:有部分是跟思維慣性有關;跟壓力有關,我不喜歡去大都市,走在路上,你很難悠閒散心,因為舉目所見都是步伐快速的行人,每一個人都是眼神堅定,嘴巴緊閉,微皺眉頭,行色匆匆的趕赴目標,他們臉上都沒有笑容…我知道現代人有著種種的壓力: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教育壓力,婚姻壓力,社交壓力,家庭壓力…我們無時無刻不是繃緊神經…我們連看看天,聽聽風,閒適一下都做不到,但,真的有需要這樣嗎?我們因為外在事務的緊張,弄得內心也隨之不得安寧了。忙,可以;但,不能鬆、閒嗎?不能外在積極效率,內心則提醒自己要閒適,放鬆嗎?
早上起來,浮上心頭的是:問心,洗心。都在強調與內心對話,把沾染的凡塵稍稍擦拭清洗一下;問問自己的內在小孩還好嗎?有恬適安祥嗎?感覺這些都滿重要的,古代關於"心"的一些詞,感覺都滿好的,它叫我們要"放心"、"安心"、甚至"開心"。
借鏡托勒
遇事,我們經常會隨之起伏波折,陷溺其中,無法抽脫或自拔,我不知道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的經歷對憂鬱患者是否有用?他在該書的前言中提到:
"他說自己在三士歲以前一直處在持續性的焦慮狀態,不時萌生尋死念頭;某日深夜無限恐懼的自夢中驚醒,憎惡世界,更憎惡自己,強烈的「活不下去了,我再也受不了自己了!」的念頭不斷湧現…突然間,他意識到這個想法好像不大對勁,「我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如果我受不了自己,那我不是有兩個了嗎?一個是『我』,一個是我受不了的『自己』」,這個領悟讓他極為錯愕,思維戞然而止,意識無此清晰,沒有任何念頭生起。就此開悟。"(梁永安譯,2015)
憂鬱症患者經常會萌生輕生念頭為例:"我活得這麼痛苦幹嗎?我想去死。""我活著有什麼意義?"我不知道你看出來了沒有,你把自己和痛苦等同,你陷溺在痛苦中,你以為自己就是痛苦本身,問題是:並不是。你感到痛苦,如果你是痛苦本身,你不會感到痛苦,因為你就是痛苦-痛苦本身不會感到痛苦-,所以呢?有一個你是你的肉身,有一個你是你的想法所衍伸出來的。清楚了此點之後,那就較好辦了,只要你覺得痛苦,你就可以抽離出來,看著你的痛苦,與它對話,觀察著它,伴隨著它…憂鬱症患者,像阿滴,罹病後,一直想設法恢復正常,此種做法其實是和你的想法以及伴隨的情感對立,對抗,結果呢?愈對抗愈凸顯它的重要性,也愈無解。不起對立心,就是接納,就是伴隨,就是觀察,也許就此啟動復原之基。(純屬個人看法,提供參考和對話。事實上,憂鬱症的現時療法似乎都有侷限,讓患者萌生希望是復原的起始。)
結論
我們說"慣性思維",你的思維方式會影響到你的生活和心理,"慣性思維"表示如此想法是自然而然的,已經習焉而不察了。和人對話時,脫口而出的往往是那人習以為常的,有的人就是一昩的消極、悲觀、負面、不舒服,但別人如此感覺,然而當事者根本就沒感覺到。我們自己會否也是偏消極、負面的呢?,開放手機錄音幾次,就很清楚了。
不管是想或說,過程中提醒自己待會再想,慢點再說,把想和說的明確一下,然後把原先在想或要說的換成正向說詞想法;或者把負面、消極的想法刪除掉。注意一下自己的笑容;念幾次上面所說的"問心","洗心"、"放心"、"安心"、甚至"開心";注意一下呼吸或者身體的某個部位,例如右手拇指,把它放鬆下來…。想法變了,人也柔和了,世界也變了。
蔡德純(2014):15種不能對憂鬱症患者說的話...。2021.12.17摘取自https://blog.xuite.net/tct20130417/twblog/240439369
徐昊(2021):憂鬱症定義,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治療?醫師來解答。2021.12.27摘取自
https://www.healthsp.org/article/depression_prevention_treatment?gclid=CjwKCAiAn5uOBhADEiwA_pZwcLUo-foyBkTxdTwj8-QUT1Nq3hRvddCcw3lkcOXuDbj2SdUgVlAGlRoCyQEQAvD_BwE
梁永安譯(2015):當下的力量:通往靈性開悟的指引。台北:橡實文化。